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pH值调节系统,属于污水净化领域,其包括控制柜、积聚有污水的集水池、第一中和池、底部和第一中和池连通的第二中和池、可控地提供中和液的强酸加药系统和强碱加药系统,分别设置在集水池和第一中和池内的潜水泵以及各管路和设置在管路上的pH计和电动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pH调节系统,采用管道式pH测量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排放污水的pH值,避免排放不达标,通过管道式中和液夹注后再利用不达标的污水再次混合,有效解决了中和液添加不当造成的重复添加问题,降低了排污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净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PH值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工业污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污水处理装置。在污水处理过程中,PH值是一个需要控制的关键参数,如果直接排放强酸性或者强碱性污水,将给排水管线及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所以就必须在排放前进行PH值调节。传统做法是人工测量污水的pH值然后根据测得pH值往水池内加入强碱或者强酸以中和使其达到标准的PH后进行排放。但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pH值调节不是一个线性变化,这就导致PH调控很是复杂,经常导致反复加入强酸或强碱情况发生,造成材料的浪费, 同时人工加入强酸强碱,人工劳动强度大且具有很大的风险。另一种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建三个废水池,其中一个酸性水池,一个碱性水池,一个中和池。酸性水池和碱性水池中的污水用泵按比例输送到中和池,再视中和池的pH值进行加酸、加碱处理,调整到6-9之间排放。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但是这种处理方式的排水PH值合格率只能达到30%左右,且中和用的酸碱耗量很高,造成很大的耗费,而且效果不佳。中国专利201020228627. X公开了一种自动控制污水pH值的反应装置,由反应釜产生的废液通过管道排入沉淀池,通过沉淀,上清液由泵抽出,通过管道排入到废液池中。反应釜产生的水蒸气中含有酸性气体,通过分水器冷却下来,由管道排入到废液池中。当废液池中的液体呈酸性,PH自动控制装置会显示其pH值,并且将信号传送给通道感应器,控制打开活门,投放石灰粉到废液池,直到废液呈中性,PH自动控制装置再控制感应器使活门关闭。虽然上述专利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污水排放pH值的控制,但是其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在进行PH调节时,很容易因为酸碱的加入导致pH变化过大而再次超出排放pH安全范围,同样会产生原料的浪费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节省酸碱中和剂的污水pH值自动调节系统。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pH值调节系统,包括控制柜、积聚有污水的集水池I、第一中和池2、底部和第一中和池连通的第二中和池3、可控地提供中和液的强酸加药系统4和强碱加药系统5,分别设置在集水池I和第一中和池2内的潜水泵;还包括连通集水池I与第一中和池2的第一管路11,在所述的第一第一管路11上的第二电动阀82 ;—端连接至所述的第一管路11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的第一 pH测量支路12,在所述的第一 pH测量支路12上设置有第一 PH计120 ;—端与所示第一管路1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排放格栅9的排放支路13,在所述的排放支路13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81 ;连通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和所述的排放格栅9的第四管路14,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83 ;—端连接至所述的第四管路14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的第二 pH测量支路15,在所述的第二 pH测量支路15设置有第二 pH计;一端与所述的第四管路14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的第二中和池3的中和支路16,在所述的中和支路16设置有第四电动阀84以及连接至强酸加药系统4和强碱加药系统5的混合器6。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中和池内并与控制柜连接的液位传感器以及其上设置有第五电动阀85的溢流排放支路17,所述的溢流排放支路一端与第四管路14连通另一端连接至排放井。 所述的混合器为管道式混合器。所述的第一 pH计和第二 pH计为管道式pH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污水pH调节系统,采用管道式pH测量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排放污水的pH值,避免排放不达标,通过管道式中和液夹注后再利用不达标的污水再次混合,有效解决了中和液添加不当造成的重复添加问题,降低了排污成本。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本技术的污水pH调节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水池,2.第一中和池,3.第二中和池,4.加酸装置,5.加碱装置,6.混合器,9.排放格栅,11.第一管路,12.第一pH测量支路,13.排放支路,14.第四管路,15.第二 pH测量支路,16.中和支路,17.溢流排放支路,81.第一电动阀,82.第二电动阀,83.第三电动阀,84.第四电动阀,85.第五电动阀,120.第一 pH计,150.第二 pH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污水pH值调节系统包括积聚有污水的集水池1,第一中和池2、底部和第一中和池连通的第二中和池3、强酸加药系统4和强碱加药系统5,分别设置在集水池I和第一中和池2内的潜水泵、以及可接受各传感器信号并控制电动阀或潜水泵等工作的控制柜。其中,所述的集水池I经第一管路11与第一中和池2相连通并可经由潜水泵将集水池内的水排放至第一中和池2,同时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82以控制该管路的通断。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还设置有其上设置有第一 pH计120的第一 pH测量支路12,该第一 pH测量支路12 —端连接至第一管路11另一端连通至第一中和池2并在该之路上设置有可控制该支路通断与否的控制阀。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第二电动阀82的前部还连接有排放支路13,所述的排放支路一端与第一管路1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排放格栅9,同时在该排放支路上设置有控制该排放支路通断与否第一电动阀81。即当集水池内的潜水泵工作时,经第一管路11排出集水池的同时会有部分水流经过第一 PH值测量支路进入第一中和池2,第一 pH计120测量流经该管路的pH值同时将该PH值传递至控制柜,控制柜收到该pH值信息后进行比对,如果该pH值位于合理的排放范围内,则控制柜控制第一电动阀81打开而第二电动阀82关闭,潜水泵自集水池中抽出的水经排放支路直接排放至排放格栅。如果该PH值不再合理排放范围内,则控制第一电动阀81关闭而第二电动阀82打开,潜水泵自集水池中抽出的水经管路直接排放至第一中和池2。在整个排放过程中,第一 pH计实时监测流经管路水的pH值并传输至控制柜,控制柜可根据反馈信息实时调节第一电池阀和第二电动阀的动作,可精确控制排放水的PH值,也避免不需要处理的污水进入中和池,减少酸碱的使用量。同时也加快了污水的处理过程。所述的第一中和池2经第四管路14与排放格栅9相连通并可经由潜水泵将第一中和池内的水排放,同时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83以控制该管路的通断。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还设置有其上设置有第二 pH计150的第二 pH测量支路15,该第二 pH测量支路15 —端连接至第四管路14另一端连通至第一中和池2并在该之路上设置有可控制该支路通断与否的控制阀。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第三电动阀83的前部还连接有中和支路16,所述的中和支路一端与第四管路14连通另一端连通至第二中和池3,同时在该中和支路上设置有控制该排放支路通断与否第四电动阀84以及控地连接至强酸加药系统4或强碱加药系统5的管道混合器6。所述的管道混合器6也称管式静态混合器,在给排水和环保工程中对投加各种混凝剂、助凝剂、臭氧、液氯及酸碱中和、气水混合等方面都非常有效,是处理水域各种药剂实现瞬间混合的设备,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pH值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柜、积聚有污水的集水池、第一中和池、底部和第一中和池连通的第二中和池、可控地提供中和液的强酸加药系统和强碱加药系统,分别设置在集水池和第一中和池内的潜水泵;还包括连通集水池与第一中和池的第一管路(11),在所述的第一管路(11)上的第二电动阀;一端连接至所述的第一管路(11)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的第一pH测量支路,在所述的第一pH测量支路上设置有第一pH计;一端与所述的第一管路(1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排放格栅的排放支路(13),在所述的排放支路(13)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连通所述的第一中和池和所述的排放格栅的第四管路(14),在所述的第四管路(14)上设置有第三电动阀;一端连接至所述的第四管路(14)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的第一中和池的第二pH测量支路,在所述的第二pH测量支路设置有第二pH计;一端与所述的第四管路(14)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的第二中和池的中和支路(16),在所述的中和支路(16)设置有第四电动阀以及连接至强酸加药系统和强碱加药系统的混合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守疆,刘咏,王婷,王飙,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邦盛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