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85941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调节池,所述调节池本体为圆柱体,所述调节池的一端设有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调节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内部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分为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使用三个导流板将所述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有效的提供对污水处理负荷的缓冲能力,防止处理系统负荷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减少进入处理系统污水流量的波动,稳定系统处理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保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节池
技术介绍
中国目前约6.74亿农村人口,250多万个自然村,每天3000多万吨污水排放量,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量超过50%。从2006年到2013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5.7%上升至99.1%,目前已接近饱和状态;县城污水处理率从13.6%上升至82.6%,污水处理率明显提升。而目前村庄污水处理率仅为7.0%,仅少数发达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比例能达到10%左右;上海达到43%,为全国最尚;其他大部分省份还未全面铺开,只是在部分村镇进行了试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已经出台。据测算,“水十条”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投资需求将达2万亿元。投资将涉及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管网建设及村镇污水处理四大块,这也是当前国内污水处理的重点领域。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将迎来“大机遇+大挑战”。预测2015年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约为148亿吨。假设以处理率达到20%计算,则2015年农村污水处理潜在市场规模可达408亿元(不包含设施建成后的运营市场规模)。村镇污水处理市场潜力巨大。常用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缺点:占地面积大,运行操作复杂,投资高,能耗大,污泥产量较高,出水水质差,氮、磷去除率低。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系统等工艺基建费用低、运行中能耗低、管理简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局部区域景观,适应于新农村建设。但存在着出水水质不稳定、处理效果受环境影响大、污水停留时间长和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只适用于气候合适、存在大量的低洼地和闲置地的农村地区。根据村镇污水的特点以及国家对建设生态文明新型农村的要求,适宜我国村镇污水处理的工艺应具备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去除效率高;工艺简便灵活、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节能降耗明显;能较好地适应现阶段达标处理排放要求与未来考虑进行再生利用需要的变化等特点。国家环保部2013年11月发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中针对农村污水分散处理项目推荐的处理工艺:小型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稳定塘、净化沼气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我国污水处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管网配套相对滞后、重水轻泥现象普遍、升级改造十分迫切、污水再生利用程度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管理仍需加强和污水处理工作还未大范围开展。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加,需水量急剧递增。为适应我国国情污水处理规模从大规模集中式向中小型分散式发展,形成“以大型为主,中小型互补”的局面。这为一体化水处理设备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装置自由组合配置的使用的污水沉淀池。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调节池,包括调节池本体,所述调节池本体为圆柱体,所述调节池的一端设有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所述调节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内部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分为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底部中间位置,另一端沿靠近调节池顶部的方向延伸将所述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所述第二导流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区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区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流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区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二调节区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调节池本体顶部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调节池本体和导流板均采用耐酸碱性材料制成。所述的耐酸碱性材料为玻璃纤维或聚丙烯。所述调节池本体埋于地下。所述调节池还包括潜污泵,所述潜污泵设置在所述调节池池底上,所述潜污泵上连通有污泥管,所述潜污泵通过污泥管将所述调节池中沉淀的污泥排出。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用三个导流板将所述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有效的提供对污水处理负荷的缓冲能力,防止处理系统负荷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减少进入处理系统污水流量的波动,稳定流速。本技术还具有如下优点:I)、该调节池体积小,节约空间,搬运灵活,可采用填埋式,极少占用地表面积,噪声小,可与周围人居环境极好结合;2)、该调节池采用圆柱形,抗压,抗变形;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死角区,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3)、该调节池生产周期和现场施工安装周期短,可以很快投入使用;前期一次性投资少,运营成本低,同时出水水质稳定,最大程度的治理污染排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调节池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水口 ;2、出水口 ;3、第一导流板;4、第二导流板;5、第三导流板;6、第一调节区;7、第二调节区;8、观察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调节池,包括调节池本体,所述调节池本体为圆柱体,所述调节池的一端设有进水口 1,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 2,所述进水口 I的高度大于所述出水口 2的高度;所述调节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内部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分为第一导流板3、第二导流板4和第三导流板5 ;所述第一导流板3 —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底部中间位置,另一端沿靠近调节池顶部的方向延伸将所述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6和第二调节区7 ;所述第二导流板4 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区6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区6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流板5 —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区7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二调节区7底部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池本体顶部开设有观察口 8。所述调节池本体和导流板均采用耐酸碱性材料制成。所述的耐酸碱性材料为玻璃纤维或聚丙烯。所述调节池本体埋于地下。所述调节池还包括潜污泵(图中未示出),所述潜污泵设置在所述调节池池底上,所述潜污泵上连通有污泥管,所述潜污泵通过污泥管将所述调节池中沉淀的污泥排出。现有其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调节池实际是一座变水位的贮水池,进水一般为重力流,出水靠液位差自流或用泵提升。池中最高水位不高于进水管的设计高度,最低水位为死水位。使用三个导流板将所述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6和第二调节区7 ;有效的提供对污水处理负荷的缓冲能力,防止处理系统负荷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减少进入处理系统污水流量的波动,稳定系统处理负荷。城镇污水在一天24小时内排出的水量和水质是波动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中小城市(或生活服务区)比大城市波动大。这样对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生物处理设施或生物反应系统处理功能正常发挥是不利的,甚至可能遭到破坏。因此,在污水处理系统前设置调节池,以均和水质、存盈补缺。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术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调节池,包括调节池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本体为圆柱体,所述调节池的一端设有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 所述调节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内部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分为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 所述第一导流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调节池,包括调节池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本体为圆柱体,所述调节池的一端设有进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高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所述调节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内部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分为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池底部中间位置,另一端沿靠近调节池顶部的方向延伸将所述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所述第二导流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区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区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流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区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二调节区底部的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宁张建新王静王雪蕾王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国栋尚德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