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力船,它包括船体、螺旋桨、转向舵和后踏板驱动系统,所述螺旋桨安装在船体的尾部或两侧,所述转向舵安装在船体尾部,所述后踏板驱动系统安装在船体内,且后踏板驱动系统驱动螺旋桨,它还包括后助力系统,所述后助力系统为手驱动曲柄连杆式结构,其安装在后踏板驱动系统上;后助力系统——所述后助力系统为手驱动曲柄连杆式结构,其安装在后踏板驱动系统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在现有的脚踏船基础上,增设了手驱动助力系统,能够单独通过脚踏驱使或者手动驱使船行驶,也可以通过脚踏、手动同时驱使船行驶,提高了驾驶效率、健身效果,增加了驾驶的乐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船,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力船。
技术介绍
目前的人力驱动船一般分为两种手动划桨船和脚踏驱动船。手动划桨船是由人双手滑动船桨驱使船行驶,一般手臂较之腿部更容易疲劳,且驱使过程中,占用了双手而无法进行其他操作;脚踏驱动船如图7所示,其主要是由前、后脚踏驱动系统驱使螺旋桨转动,进而驱使船前行,此类脚踏船能够有效的解放双手,且相对划桨船更加省力,但仍存在需改进之处如解放的双手未有效的利用起来;转向舵需要由专人在船尾进行操作;只能 锻炼腿部,对手臂无法达到健身效果;趣味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力船。本技术是在现有的脚踏船基础上,增设了手驱动助力系统,能够单独通过脚踏驱使或者手动驱使船行驶,也可以通过脚踏、手动同时驱使船行驶,提高了驾驶效率、健身效果,增加了驾驶的乐趣。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力船,它包括船体、螺旋桨、转向舵和后踏板驱动系统,所述螺旋桨安装在船体的尾部或两侧,所述转向舵安装在船体尾部,所述后踏板驱动系统安装在船体内,且后踏板驱动系统驱动螺旋桨,它还包括后助力系统,所述后助力系统为手驱动曲柄连杆式结构,其安装在后踏板驱动系统上。进一步的,所述后踏板驱动系统包括后踏板机构、后中轴和后主动齿盘,所述后踏板机构安装在后中轴的两端部,所述后王动齿盘通过棘轮结构套装在后中轴上,且后王动齿盘通过转向机构驱动螺旋桨。进一步的,所述后助力系统包括后曲柄链轮、后驱动杆、后连杆和后从动齿盘,所述后连杆的一端绞装在后驱动杆上,其另一端轴接在后曲柄链轮的后曲柄上;所述后从动齿盘通过棘轮结构套装在后中轴上,其内套体与后主动齿盘的外套体固定连接,且后从动齿盘与后主动齿盘的棘轮结构方向相反设置;所述后曲柄链轮和后从动齿盘通过链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后驱动杆通过传动机构驱动转向舵。进一步的,它还包括前踏板驱动系统,所述前踏板驱动系统包括前踏板机构、前中轴和前主动齿盘,所述前踏板机构安装在前中轴的两端部,所述前主动齿盘通过棘轮结构套装在前中轴上,前主动齿盘通过链条连接后主动齿盘,且前主动齿盘与后主动齿盘的棘轮结构方向相同设置。进一步的,它还包括前助力系统,所述前助力系统为手驱动曲柄连杆式结构,其安装在前踏板驱动系统上。进一步的,所述前助力系统包括前曲柄链轮、前驱动杆、前连杆和前从动齿盘,所述前连杆的一端绞装在前驱动杆上,其另一端轴接在前曲柄链轮的前曲柄上;所述前从动齿盘通过棘轮结构套装在前中轴上,其内套体与前主动齿盘的外套体固定连接,且前从动齿盘与前主动齿盘的棘轮结构方向相反设置;所述前曲柄链轮和前从动齿盘通过链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后曲柄链轮和后连杆驱动的上死点、下死点处分别装置有后过死点装置,所述后过死点装置由弹片构件或者永磁体构件制成。进一步的,所述前曲柄链轮和前连杆驱动的上死点、下死点处分别装置有前过死点装置,所述前过死点装置由弹片构件或者永磁体构件制成。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有I、本技术通过手驱动和脚蹬双力同时驱动,或者单力驱动,船行驶速度快,尤其在逆流航行时,省时省力;2、本技术在驾驶的过程中,通过推拉驱动杆,能够锻炼上肢,强身健体的同 时还增加了骑乘的趣味性;3、本技术能够通过助力系统的驱动杆直接操控转向舵,提高了骑乘的便捷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后从动齿盘的棘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后主动齿盘的棘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传动示意图;图7为现有的脚踏船结构示意图;其中I、船体,11、螺旋桨,12、转向舵,2、后踏板驱动系统,21、后踏板机构,22、后中轴,23、后王动齿盘,24、转向机构,3、后助力系统,31、后曲柄链轮,32、后驱动杆,33、后连杆,34、后从动齿盘,35、后曲柄,4、前踏板驱动系统,41、前踏板机构,42、前中轴,43、前主动齿盘,5、前助力系统,51、前曲柄链轮,52、前驱动杆,53、前连杆,54、前从动齿盘,55、后曲柄,6、传动机构,71、后过死点装置,72、前过死点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一种双力船,它包括船体1,由后踏板机构21、后中轴22、后主动齿盘23等组成的后踏板驱动系统2,和由后曲柄链轮31、后驱动杆32、后连杆33、后从动齿盘34等组成的后助力系统3,即,本技术是在现有的踏板船基础上增设了手驱动的助力系统。在船体I的尾部或两侧(图示为尾部)设置有螺旋桨11,船体I尾部设置有转向舵12 ;在船体I内安装有后中轴22,后踏板机构21安装在后中轴22的两端部,后主动齿盘23通过棘轮结构套装在后中轴22上,驾驶员通过脚踏后踏板机构21驱使后中轴22沿轴心转动,然后通过棘轮结构驱使后主动齿盘23转动,进而通过转向机构24驱动螺旋桨11转动;后助力系统3为手驱动曲柄连杆式结构,其安装在后踏板驱动系统2上,具体的,后驱动杆32的一端铰装在船体内,另一端设置有把手,后连杆33的一端绞装在后驱动杆32上,另一端轴接在后曲柄链轮31的后曲柄35上,后从动齿盘34通过棘轮结构套装在后中轴22上,其内套体与后主动齿盘23的外套体固定连接,后曲柄链轮31和后从动齿盘34通过链条连接;另,后驱动杆32通过传动机构6驱动连接转向舵12。其中,如图2、3所示,后从动齿盘34与后主动齿盘23的棘轮结构方向相反设置,以使后助力系统3与后踏板驱动系统2的运行互不干涉,当手动驱使后驱动杆32前后往复运动时,通过后连杆33、后曲柄35驱使后曲柄链轮31转动,进而通过链条驱使后从动齿盘34转动(图2所示顺时针转动),此时后从动齿盘34的内套体在棘轮结构作用下进行顺时针转动,其内套体带动后主动齿盘23的外套体转动,即可通过转向机构24驱动螺旋桨11转动;此时,后主动齿盘23顺时针转动的外套体是顺着其棘轮结构(如图3所示),因此,其外套体的顺时针转动不会驱使其内套体转动。为达到上述效果,本实施例在具体的设计安装时,将后从动齿盘34的外套体(夕卜齿)通过链条与后曲柄链轮31链接,以实现由后曲柄链轮31驱使外套体运转,其内套体通过轴承套装在后中轴22上,且固装在后主动齿盘23的外套体上,以实现后从动齿盘34内·套体驱使后主动齿盘23的外套体,同时后从动齿盘34内套体不会直接对后中轴22产生联动作用(轴承安装);后主动齿盘23的内套体固装在后中轴22上,以实现后主动齿盘23内套体与后中轴22同步运转。本技术中的棘轮结构可以设计为多种形式,不局限于图2、3所示的实施例,即外套体和内套体之间的磕头机构仅为实施例而不是限制。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一种双力船,它是在实施例I的基础上,增设了由前踏板机构41、前中轴42和前主动齿盘43等构成的前踏板驱动系统4,其结构与后踏板机构21相同,即前踏板机构41安装在前中轴42的两端部,前主动齿盘43通过棘轮结构套装在前中轴42上;其中的前主动齿盘43通过链条连接后主动齿盘23,且前主动齿盘43与后主动齿盘23的棘轮结构方向相同设置。实施例2中的前主动齿盘43和后主动齿盘23的外套体通过链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力船,它包括船体(1)、螺旋桨(11)、转向舵(12)和后踏板驱动系统(2),所述螺旋桨(11)安装在船体(1)的尾部或两侧,所述转向舵(12)安装在船体(1)尾部,所述后踏板驱动系统(2)安装在船体(1)内,且后踏板驱动系统(2)驱动螺旋桨(1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后助力系统(3),所述后助力系统(3)为手驱动曲柄连杆式结构,其安装在后踏板驱动系统(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
申请(专利权)人:李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