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紧装夹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3656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胀紧装夹工具,属于零部件加工装夹装置的技术领域。它包括芯轴,芯轴的装夹段端部形成有外螺纹,内胀套设置在芯轴装夹段外,内锥套一端伸入内胀套与装夹段外壁之间,内胀套与内锥套相邻一端壁体上形成若干第一轴向伸缩缝,内胀套的内壁一端形成有第一内锥面,内锥套外壁形成有第一外锥面,内胀套与内锥套的之间通过第一内锥面和第一外锥面接触,内锥套内壁与芯轴装夹段之间设有限制内锥套相对于芯轴圆周方向转动的键,所述装夹段端部的外螺纹上配合有螺母,螺母根端形成外环形体,内锥套端部形成有与外环形体配合的内凹槽,转动螺母即可带动内锥套进行轴向移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胀紧装夹工具,属于零部件加工装夹装置的

技术介绍
胀紧装夹工具带有内孔工件加工时常用的装夹工具,装夹时,通常是通过工件内孔套装在胀紧装夹工具的内胀套外,然后拧紧螺母推动内锥套轴向移动使内胀套在内外锥面的作用下径向胀开与工件内孔配合,从而将工件固定以便加工。然而,现有的胀紧装夹工具胀紧套的胀开是靠螺母的拧紧实现,而胀紧套的收缩则 是拧松螺母后靠内锥套和内胀套自身作用力分开,然而,内锥套的外锥面与内胀套的内锥面之间常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在拧松螺母后,内锥套往往会出现与内胀套难以分开的情况,从而造成内胀套不能收缩,套装在内胀套外的工件也就不能方便的取下,给工件的脱卸造成了困难,影响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胀紧装夹工具所存在的工件脱卸不便,影响工作效率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工件装夹和脱卸方便,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胀紧装夹工具。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它包括芯轴,芯轴的装夹段端部形成有外螺纹,内胀套设置在芯轴装夹段外,内锥套一端伸入内胀套与装夹段外壁之间,内胀套与内锥套相邻一端壁体上形成若干第一轴向伸缩缝,内胀套的内壁一端形成有第一内锥面,内锥套外壁形成有第一外锥面,内胀套与内锥套的之间通过第一内锥面和第一外锥面接触,内锥套内壁与芯轴装夹段之间设有限制内锥套相对于芯轴圆周方向转动的键,所述装夹段端部的外螺纹上配合有螺母,螺母根端形成外环形体,内锥套端部形成有与外环形体配合的内凹槽,转动螺母即可带动内锥套进行轴向移动。装夹操作时,通过工具拧动螺母,螺母根部的外环形体与内锥套上的内凹槽相对转动,第一外锥面和第一内锥面发生轴向相对移动,由于键限制了内锥套与芯轴之间圆周方向的相对转动,因此,内锥套将跟随螺母轴向移动,拧紧螺母时,内锥套被逐步压入内胀套和芯轴之间,从而使内胀套胀开以便将套装在内胀套外的工件胀紧固定;而拧松螺母时,则内锥套被带出内胀套与芯轴之间,从而使内胀套收缩,以便于工件取出,从而大大方便了工件的装夹和脱卸。作为优选,所述内胀套另一端壁体设有若干第二轴向伸缩缝,内胀套该端内壁形成有第二内锥面,所述芯轴装夹段上形成有第二外锥面,芯轴与内胀套之间通过第二外锥面和第二内锥面接触。通过第二外锥面和第二内锥面的配合以及内胀套另一端若干第二轴向伸缩缝的存在,在拧紧螺母时,内胀套两端同时被胀开,即内胀套两端外径同时扩大,从而可有效配合工件的内孔,保证工件的可靠固定而不会发生轴向移位。作为优选,所述内锥套内壁形成有与所述键配合的第一键槽,所述芯轴装夹段外壁形成有与所述键配合的第二键槽。通过第一键槽和第二键槽来与键配合,也方便了内锥套的装配和拆卸。作为优选,所述内锥套邻近螺母端形成有轴向凸起,所述内凹槽形成在轴向凸起内侧,从而减少螺母根不外环形体与内锥套上的内凹槽的接触面积,减少螺母转动的阻力,以使本专利技术的操作更为省时省力。作为优选,所述内胀套外壁中间段形成有环形凹陷,从而减小内胀套中间段的壁厚,使内胀套更易收缩和胀开。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工件装夹和脱卸方便,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芯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内胀套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右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内锥套的一种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2所示,芯轴I的装夹段端部形成有外螺纹2,芯轴装夹段上形成有第二外锥面13,芯轴装夹段外壁形成有与键配合的第二键槽15。如图I所示,内胀套3设置在芯轴I的装夹段外,内锥套4 一端伸入内胀套3与芯轴装夹段外壁之间。如图3和图4所示,内胀套3与内锥套4相邻一端壁体上形成多个轴向第一伸缩缝5,内胀套的对应该一端内壁形成有第一内锥面6,内胀套3另一端壁体设有多个第二轴向伸缩缝7,内胀套3该端内壁形成有第二内锥面8,内胀套3外壁中间段形成有环形凹陷12。如图5所示,内锥套4的外壁形成有第一外锥面9,内锥套邻近螺母端形成有轴向凸起10,在轴向凸起内侧形成有内凹槽11,内锥套4的内壁形成有与键配合的第一键槽14。如图I所示,内胀套3与内锥套4的之间通过第一内锥面6和第一外锥面9接触,芯轴I与内胀套3之间通过第二外锥面13和第二内锥面8接触。内锥套内壁与芯轴装夹段之间设有限制内锥套相对于芯轴圆周方向转动的键16,键16配合在第一键槽14和第二键槽15内。装夹段端部的外螺纹上配合有螺母17,螺母17根端形成外环形体18,外环形体18与内凹槽11配合,转动螺母17即可带动内锥套进行轴向移动。装夹操作时,通过工具拧动螺母,螺母根部的外环形体与内锥套上的内凹槽相对转动,第一外锥面和第一内锥面发生轴向相对移动,由于键限制了内锥套与芯轴之间圆周方向的相对转动,因此,内锥套将跟随螺母轴向移动,拧紧螺母时,内锥套被逐步压入内胀套和芯轴之间,从而使内胀套两端同时胀开以便将套装在内胀套外的工件胀紧固定;而拧松螺母时,则内锥套被带出内胀套与芯轴之间,从而使内胀套收缩,以便于工件取出,从而大大方便了工件的装夹和脱卸。权利要求1.一种胀紧装夹工具,包括芯轴,芯轴的装夹段端部形成有外螺纹,内胀套设置在芯轴装夹段外,其特征在于内锥套一端伸入内胀套与装夹段外壁之间,内胀套与内锥套相邻一端壁体上形成若干轴向第一伸缩缝,内胀套的内壁一端形成有第一内锥面,内锥套外壁形成有第一外锥面,内胀套与内锥套的之间通过第一内锥面和第一外锥面接触,内锥套内壁与芯轴装夹段之间设有限制内锥套相对于芯轴圆周方向转动的键,所述装夹段端部的外螺纹上配合有螺母,螺母根端形成外环形体,内锥套端部形成有与外环形体配合的内凹槽,转动螺母即可带动内锥套进行轴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胀紧装夹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胀套另一端壁体设有若干第二轴向伸缩缝,内胀套该端内壁形成有第二内锥面,所述芯轴装夹段上形成有第二外锥面,芯轴与内胀套之间通过第二外锥面和第二内锥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胀紧装夹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锥套内壁形成有与所述键配合的第一键槽,所述芯轴装夹段外壁形成有与所述键配合的第二键槽。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胀紧装夹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锥套邻近螺母端形成有轴向凸起,所述内凹槽形成在轴向凸起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胀紧装夹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胀套外壁中间段形成有环形凹陷。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胀紧装夹工具,属于零部件加工装夹装置的
它包括芯轴,芯轴的装夹段端部形成有外螺纹,内胀套设置在芯轴装夹段外,内锥套一端伸入内胀套与装夹段外壁之间,内胀套与内锥套相邻一端壁体上形成若干第一轴向伸缩缝,内胀套的内壁一端形成有第一内锥面,内锥套外壁形成有第一外锥面,内胀套与内锥套的之间通过第一内锥面和第一外锥面接触,内锥套内壁与芯轴装夹段之间设有限制内锥套相对于芯轴圆周方向转动的键,所述装夹段端部的外螺纹上配合有螺母,螺母根端形成外环形体,内锥套端部形成有与外环形体配合的内凹槽,转动螺母即可带动内锥套进行轴向移动。文档编号B23B31/40GK202667702SQ201220224998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0日专利技术者朱炎钊 申请人: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胀紧装夹工具,包括芯轴,芯轴的装夹段端部形成有外螺纹,内胀套设置在芯轴装夹段外,其特征在于:内锥套一端伸入内胀套与装夹段外壁之间,内胀套与内锥套相邻一端壁体上形成若干轴向第一伸缩缝,内胀套的内壁一端形成有第一内锥面,内锥套外壁形成有第一外锥面,内胀套与内锥套的之间通过第一内锥面和第一外锥面接触,内锥套内壁与芯轴装夹段之间设有限制内锥套相对于芯轴圆周方向转动的键,所述装夹段端部的外螺纹上配合有螺母,螺母根端形成外环形体,内锥套端部形成有与外环形体配合的内凹槽,转动螺母即可带动内锥套进行轴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炎钊
申请(专利权)人:横店集团联宜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