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i央状非晶合金制备的技术,具体为一种通过控制凝固剝牛改善块 状非晶合金的塑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1960年美国Duwez教授等人采用熔体急冷法首先制得Au-Si系非晶态合金, 四十,来,以Fe系、Ni系、Co系为代表的各类非晶态软磁合金因其在许多方 面具有比常规商用晶态合金更优异的磁性能,已在电力、电子、信息等技术中应 用。但这类传统糊一晶合金糊隔状态需要超过106K/s的极高的临界7转t]速度才 能形成,成品多为薄膜、条带、细丝或粉末等低维形纟犬,其厚度或直径一般都不 超过50Mm,这就大大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1988年以来,以日 本Inoue教授和美国Johnson教授为代表的研究组率先研制出三维尺寸都达lmm 量级的La系、Mg系、Zr系、Pd系、Ti系、Fe系、Cu系等i央体非晶合金。多 组元的块体非晶合金具有极强的非晶(玻璃)形成能力(GFA),其临界冷速比传统 非晶合金低很多, 一般都不超过l()3K/s量级。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央##晶合金与相同成份的晶态合金相比,具有较低 的弹性模量、极高的弹性极限(2.0%)、高的屈服强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控制凝固条件改善块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铜模浇铸,通过控制凝固条件在块状非晶合金基体上析出均匀、弥散分布的纳米晶,其中纳米晶的尺度为1~15nm,体积分数为1~15%;采用铜模浇铸制备块状非晶合金样品时,其合金熔体的温度为液相线温度至液相线温度加500K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控制凝固条件改善块状非晶合金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铜模浇铸,通过控制凝固条件在块状非晶合金基体上析出均匀、弥散分布的纳米晶,其中纳米晶的尺度为1~15nm,体积分数为1~15%;采用铜模浇铸制备块状非晶合金样品时,其合金熔体的温度为液相线温度至液相线温度加500K之间。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峰,朱正旺,李宏,王爱民,胡壮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