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00920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8:21
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在缸体内配有活塞和与活塞连接的左、右活塞杆,在左活塞杆内侧有左活塞杆内腔,后盖上有向右伸出部分并插入左活塞杆内腔内,后盖上加工有后盖油道,该后盖油道与缸体上的第四油口和左活塞杆内腔连通,左活塞杆、活塞和右活塞杆内加工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连通左活塞杆内腔和连接在右活塞杆外端头的连接体上的第五油口,在缸体上有第三油口,第三油口与左活塞杆和缸体之间的后油腔连通,后油腔通过第二油道与连接体上的第六油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油缸动作单一的缺陷,使设备整体结构简化,连动性和灵活性增强,集成度提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缸,特别是一种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
技术介绍
目前,油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中,常规的油缸结构包括缸体,在缸体内配有活塞,缸体上位于活塞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液压控制机构相接的进出油口,缸体的两端设有前、 后端盖,与活塞相接的活塞杆自端盖伸出,有的将活塞和活塞杆制作成一体结构。液压控制装置通过管路和各类阀门、各类油泵向缸体内供油和回油,活塞杆在活塞的带动下可作往复运动,达到驱动其他机构动作的目的。这种结构的油缸动作单一,如用在较为复杂的动作设备中,可能需要多个油缸或配备其他驱动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动作的同时还可向与其连接的其他液压机构进行供油和回油的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包括缸体,在缸体内配有活塞,在缸体上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第一油口与活塞右侧的油腔连通,第二油口与活塞的左侧油腔连通,与活塞相连的右活塞杆自缸体右端的前盖的中心孔伸出,在缸体的左端设有后盖,活塞接有左活塞杆,在左活塞杆内侧有左活塞杆内腔,后盖上有向右伸出部分并插入左活塞杆内腔内,后盖上加工有后盖油道,该后盖油道与缸体上的第四油口和左活塞杆内腔连通, 左活塞杆、活塞和右活塞杆内加工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连通左活塞杆内腔和连接在右活塞杆外端头的连接体上的第五油口,在缸体上有第三油口,第三油口与左活塞杆和缸体之间的后油腔连通,后油腔通过第二油道与连接体上的第六油口连通。本技术的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其中所述的缸体上设有导向销,导向销内端头插入左活塞杆上的导向槽内。本技术的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安装时,第一油口 9、第二油口 10、第三油口 11、第四油口 12通过管路、阀门与液压控制装置相接,第五油口 5、第六油口 6与安装在连接体4上的液压驱动机构相接,第一油口 9、第二油口 10的液压油进出可带动活塞和活塞杆动作。第三油口 11、第四油口 12的液压油进出可向安装在连接体4上的液压驱动机构供进液压油,完成该液压机构的动作,克服了现有油缸动作单一的缺陷,使设备整体结构简化,连动性和灵活性增强,集成度提高。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I为缸体,在缸体I内配有活塞2,在缸体I上有第一油口 9和第二油口 10,第一油口 9与活塞2右侧的油腔连通,第二油口 10与活塞2的左侧油腔连通。与活塞2相连的右活塞杆23自缸体I右端的前盖3的中心孔伸出,在缸体I的左端设有后盖 18,前盖3和后盖18与缸体I之间为螺栓固定连接。活塞2接有左活塞杆22,活塞2、右活塞杆23、左活塞杆22为一体结构。在左活塞杆22内侧加工有左活塞杆内腔19,后盖18上有向右伸出部分,该伸出部分插入左活塞杆内腔19内,形成配合,即左活塞杆22相对于后盖18上的向右伸出部分可轴向移动,两者之间装有密封圈。后盖18上加工有后盖油道,包括后盖轴向油道15和后盖径向油道17。后盖径向油道17与缸体I上的缸体后油道16连通,缸体后油道16与缸体I上的第四油口 12连通, 后盖轴向油道15和左活塞杆内腔19连通,左活塞杆22、活塞2和右活塞杆23内加工有第一油道7和第二油道8,第一油道7连通左活塞杆内腔19和连接在右活塞杆23外端头的连接体4上的第五油口 5。在缸体I上有第三油口 11,第三油口 11与左活塞杆22和缸体 I之间的后油腔13连通,后油腔13通过第二油道8与连接体4上的第六油口 6连通。 缸体I上设有导向销20,导向销20的外端头通过螺钉与缸体I连接,导向销20内端头插入左活塞杆22上的轴向导向槽21内,以防止活塞杆的转动。在导向销20与缸体I之间、活塞2与缸体I之间、左活塞杆22与缸体I之间、右活塞杆23与缸体I之间均设有密封圈。安装时,第一油口 9、第二油口 10、第三油口 11、第四油口 12通过管路、阀门与液压控制装置相接,第五油口 5、第六油口 6与安装在连接体4上的液压驱动机构相接,第一油口 9、第二油口 10的液压油进出可带动活塞和活塞杆动作。第三油口 11、第四 油口 12的液压油进出可向安装在连接体4上的液压驱动机构供进液压油,完成该液压机构的动作,克服了现有油缸动作单一的缺陷,使设备整体结构简化,连动性和灵活性增强,集成度提高。权利要求1.一种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包括缸体(I ),在缸体(I)内配有活塞(2),在缸体(I)上有第一油口(9)和第二油口(10),第一油口(9)与活塞(2)右侧的油腔连通,第二油口 (10)与活塞(2)的左侧油腔连通,与活塞(2)相连的右活塞杆(23)自缸体(I)右端的前盖(3)的中心孔伸出,在缸体(I)的左端设有后盖(18),其特征在于活塞(2)接有左活塞杆(22),在左活塞杆(22)内侧有左活塞杆内腔(19),后盖(18)上有向右伸出部分并插入左活塞杆内腔(19)内,后盖(18)上加工有后盖油道,该后盖油道与缸体(I)上的第四油口(12) 和左活塞杆内腔(19)连通,左活塞杆(22)、活塞(2)和右活塞杆(23)内加工有第一油道(7) 和第二油道(8),第一油道(7)连通左活塞杆内腔(19)和连接在右活塞杆(23)外端头的连接体(4)上的第五油口( 5 ),在缸体(I)上有第三油口( 11 ),第三油口( 11)与左活塞杆(22 ) 和缸体(I)之间的后油腔(13)连通,后油腔(13)通过第二油道(8)与连接体(4)上的第六油口(6)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体(I)上设有导向销(20),导向销(20)内端头插入左活塞杆(22)上的导向槽(21)内。专利摘要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在缸体内配有活塞和与活塞连接的左、右活塞杆,在左活塞杆内侧有左活塞杆内腔,后盖上有向右伸出部分并插入左活塞杆内腔内,后盖上加工有后盖油道,该后盖油道与缸体上的第四油口和左活塞杆内腔连通,左活塞杆、活塞和右活塞杆内加工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连通左活塞杆内腔和连接在右活塞杆外端头的连接体上的第五油口,在缸体上有第三油口,第三油口与左活塞杆和缸体之间的后油腔连通,后油腔通过第二油道与连接体上的第六油口连通。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油缸动作单一的缺陷,使设备整体结构简化,连动性和灵活性增强,集成度提高。文档编号F15B15/20GK202659615SQ201220168668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0日专利技术者宁甲亮, 刘翠, 韩林, 张允良, 刘大铭, 梁兴旺, 陶敏 申请人:大连华根机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塞杆供油的送进供压油缸,包括缸体(1),在缸体(1)内配有活塞(2),在缸体(1)上有第一油口(9)和第二油口(10),第一油口(9)与活塞(2)右侧的油腔连通,第二油口(10)与活塞(2)的左侧油腔连通,与活塞(2)相连的右活塞杆(23)自缸体(1)右端的前盖(3)的中心孔伸出,在缸体(1)的左端设有后盖(18),?其特征在于:活塞(2)接有左活塞杆(22),在左活塞杆(22)内侧有左活塞杆内腔(19),后盖(18)上有向右伸出部分并插入左活塞杆内腔(19)内,后盖(18)上加工有后盖油道,该后盖油道与缸体(1)上的第四油口(12)和左活塞杆内腔(19)连通,左活塞杆(22)、活塞(2)和右活塞杆(23)内加工有第一油道(7)和第二油道(8),第一油道(7)连通左活塞杆内腔(19)和连接在右活塞杆(23)外端头的连接体(4)上的第五油口(5),在缸体(1)上有第三油口(11),第三油口(11)与左活塞杆(22)和缸体(1)之间的后油腔(13)连通,后油腔(13)通过第二油道(8)与连接体(4)上的第六油口(6)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甲亮刘翠韩林张允良刘大铭梁兴旺陶敏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华根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