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96880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包括初轧孔型、一轧孔型、二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一轧孔型、二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均由上辊孔型和下辊孔型组成,上辊孔型其切面轮廓线由上辊顶部直角孔型线和上辊侧弧线组成,一轧、二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上辊侧弧线半径均为46mm,下辊孔型其切面外轮廓线由下辊侧弧线,下辊顶弧线组成,其中:所述一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1=40mm,二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2=31mm,三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3=23mm,四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4=16mm,五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5=11mm,六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6=8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孔型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轧制稳定、生产效率高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型钢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ー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
技术介绍
在350型型钢角钢轧机上,其轧制成形过程为初轧、ー轧、ニ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至六轧后成为成品。在轧制生产过程中,エ件极易出现跑偏等情况,停机调整极頻繁,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分析原因认为主要由于原轧辊下辊孔型不尽合理,特别是由于ー轧孔型空旷,轧制不饱满而造成跑偏。其原有ー轧、ニ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下辊孔型顶弧线半径分别为一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l=50mm,ニ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2=38,三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3=30mm,四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4=20mm,五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5=18mm,六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6=8mm。针对轧机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对轧机下辊孔型进行了调整改造,特别是对ー轧、ニ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下辊孔型进行了多次试验改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轧制稳定、生产效率高的新型角钢轧辊孔型。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ー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包括初轧孔型、ー轧孔型、ニ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ー轧孔型、ニ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均由上辊孔型和下辊孔型组成,所述上辊孔型其切面轮廓线由上辊顶部直角孔型线和上辊侧弧线组成,ー轧、ニ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上辊侧弧线半径均为46mm,所述下辊孔型其切面外轮廓线由下辊侧弧线,下辊顶弧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辊顶弧线其半径为ー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l=40mm,ニ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2=31mm,三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3=23mm,四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4=16mm,五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5=l 1mm,六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6=8mm。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1.本新型角钢轧辊孔型合理减小下辊顶弧线半径,加大了ー轧变形率,可使エ件在孔型内更充满,轧制更稳定;2.本新型角钢轧辊孔型轧制稳定,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由日产600吨提高到2000 吨;3.本新型角钢轧辊孔型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轧制稳定、生产效率高等优点,是ー种具有较高创新性的新型角钢轧辊孔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ー轧下辊孔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轧孔型示意图。I-下辊侧弧线,2-下辊顶弧线,3-下辊侧弧线,4-上辊侧弧线,5-上辊顶部直角孔型线,6-上辊侧弧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ー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8#),包括初轧孔型、ー轧孔型、ニ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ー轧孔型、ニ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均由上辊孔型和下辊孔型组成,所述上辊孔型其切面轮廓线由上辊顶部直角孔型线5和上辊侧弧线4、6组成,ー轧、ニ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上辊侧弧线半径均为46mm,所述下辊孔型其切面外轮廓线由下辊侧弧线1、3,下辊顶弧线2组成,所述下辊顶弧线其半径为一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l=40mm,ニ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2=31mm,三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3=23mm,四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4=16mm,五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5=llmm,六轧下辊顶弧线半径 R6=8mm。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本技术新型角钢孔型(8#)从ー轧起减小了下辊孔型顶弧线半径,加大了ー轧变形率,ニ轧、三轧、四轧、五轧下辊孔型顶弧线半径依次递减,六轧下辊孔型顶弧线保持不变,一轧加大变形率虽对轧辊强度要求提高,但由于减小下辊孔型顶弧半径,使エ件在ー轧孔型内可更加充满,不空旷,不易跑偏,从而減少了停机调整次数,使生产率大大提高,由原来日产600吨,提高到日产2000吨。权利要求1.ー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包括初轧孔型、ー轧孔型、ニ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ー轧孔型、ニ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均由上辊孔型和下辊孔型组成,所述上辊孔型其切面轮廓线由上辊顶部直角孔型线和上辊侧弧线组成,ー轧、ニ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上辊侧弧线半径均为46mm,所述下辊孔型其切面外轮廓线由下辊侧弧线,下辊顶弧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辊顶弧线其半径为一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l=40mm, ニ轧下棍顶弧线半径R2=31mm,三轧下棍顶弧线半径R3=23mm,四轧下棍顶弧线半径R4=16mm,五轧下棍顶弧线半径R5=llmm,六轧下棍顶弧线半径R6=8mm。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包括初轧孔型、一轧孔型、二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一轧孔型、二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均由上辊孔型和下辊孔型组成,上辊孔型其切面轮廓线由上辊顶部直角孔型线和上辊侧弧线组成,一轧、二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上辊侧弧线半径均为46mm,下辊孔型其切面外轮廓线由下辊侧弧线,下辊顶弧线组成,其中所述一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1=40mm,二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2=31mm,三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3=23mm,四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4=16mm,五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5=11mm,六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6=8mm。本技术孔型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轧制稳定、生产效率高等优点。文档编号B21B1/09GK202655339SQ20122036867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杨正文 申请人:天津市仁翼钢铁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角钢轧辊孔型,包括初轧孔型、一轧孔型、二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一轧孔型、二轧孔型、三轧孔型、四轧孔型、五轧孔型、六轧孔型均由上辊孔型和下辊孔型组成,所述上辊孔型其切面轮廓线由上辊顶部直角孔型线和上辊侧弧线组成,一轧、二轧、三轧、四轧、五轧、六轧上辊侧弧线半径均为46mm,所述下辊孔型其切面外轮廓线由下辊侧弧线,下辊顶弧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辊顶弧线其半径为:一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1=40mm,二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2=31mm,三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3=23mm,四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4=16mm,五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5=11mm,六轧下辊顶弧线半径R6=8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仁翼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