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87087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涉及一种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将重度污染河段分隔成净水膜过滤段、生物栅过滤段、人工造流段和湿地布置段4个连续区段作为污水处理单元,污水首先进入净水膜过滤段,自流至生物栅过滤段,然后对整个重度污染河段投放生物底质改良剂对其进行底质改良,污水再流入人工造流段,进入湿地布置段,之后再投放螺、蚬、巨牡蛎对整个河段的重污染河水实施底栖动物控养。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河段作为处理的载体,合理搭配微纳米气泡复氧、高效净水膜与生物栅过滤、河道底质改性、人工造流、浮岛式湿地、底栖动物控养组合技术,持续改善水质,同时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ー种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ー些经济发达地区村镇人口流动性大,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附近的村镇,因房屋租住价格相对便宜,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首选居住地。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村镇大多沿河(浜、涌)而建,居民沿河而居,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ー些村镇エ业集中区企业达标排放的尾水和农业面源污水直接就近排入村镇河道,或居民在河道中冲洗便桶、痰盂、拖把及冲洗其它生产、生活用具,均致使大量含C0Dra、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废水进入地表水体。此外,两岸居民将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扔置于河道岸边,导致沉积物及较多的有机污染物在河床淤积,造成河道底泥污染物积累严重,底泥中的氮、 磷季节性释放,进入河水。由于氮、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大量增カロ,势必引起水生生物和诸如蓝藻、小球藻等藻类的过度生长和繁殖,从而造成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进而引发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而这些腐败的生物体又会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加剧河道污染。所以南方很多村镇周边河流污染严重,甚至河水中的C0Dra、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指标均大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中的ー级排放标准,成为名符其实的纳污河沟。毎年的春、夏、秋三季这些重度污染河段河水终日黑臭、垃圾漂浮,成了蚊蝇滋生地,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对于这些重污染河水的治理,传统的做法是建造污水收集管网,进行污水集中处理。这种做法固然能彻底消除污染,但这种做法由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一般比较适合城市及大型城镇的污水处理,而对于村镇地区来说,则难以施行。同时,在ー些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采用的硬化河床、修筑石块、混凝土护坡等做法虽然能够加强河浜(涌)的稳定性以及利于对河道进行清淤,但不能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同样也不适合于村镇河道的整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南方村镇重污染河水的污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直接将拟治理的河段作为处理的载体,合理搭配微纳米气泡复氧、高效净水膜与生物栅过滤、河道底质改性、人工造流、浮岛式湿地、底栖动物控养组合技术,持续改善水质,同时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 将宽度为B的重度污染河段分隔成净水膜过滤段、生物栅过滤段、人工造流段和湿地布置段等4个连续区段作为污水处理单元,其中前3个河段为污水收集河段(即納污段)。污水首先进入净水膜过滤段(长度为L1),自流至生物栅过滤段(长度为L2),然后对整个重度污染河段按照0. 03kg/m2的密度投放生物底质改良剂对其进行底质改良,污水再流入人エ造流段(长度为L3),进入湿地布置段(长度为L4),之后再按照0. 025kg/m2的密度投放螺、蚬,按照I个/m2的密度投放巨牡蛎对整个河段的重污染河水实施底栖动物控养。上述4个治理段长度设计规则是=L1主要依据所属河段内的主要排污ロ设置,按该河段所收集的污水占治理河段总污水排放量的80%确定,其它三段的长度分别为L2=0. 5b、L3=O. 5b、L4=2. OL10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底质改良剂为石灰,粘土和含有微生物制剂的腐殖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I)本方法摒弃传统的单一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治理方法,选择原位生物強化处理方法,不仅不需要重建新的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处理构筑物,利用原有的污水排放管道将污水排入就近的河段进行处理,建设及运行成本较低,同时还修复了失去水环境生态的河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2)本专利技术直接在河道中对重污染河水进行生物強化降解,可将总0 从140. 6mg/L 降至 65. 2mg/L,总磷从 3. 3mg/L 降至 0. 6mg/L,氨氮从 7. 8mg/L 降至 I. O mg/L,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IOcm升至30cm,河水水质明显改善。(3)本专利技术利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水体自然生态进化原理,通过安装造流器对河水进行人工造流、复氧,使河水中的污染物不断被自然分解,河道自浄能力得到恢复,在不给水体带来任何“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使得水体的黑臭现象得以消除。附图说明图I是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強化处理方法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I中I 一浄水膜过滤段;II 一生物栅过滤段JII 一人工造流段;IV—湿地布置段 L1一净水膜过滤段长度;L2—生物栅过滤段长度;L3—人工造流段长度;L4一湿地布置段长度;B—河道宽度。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以宽度为B的重度污染河段作为污水收集与生物处理的载体,将重度污染河段分隔成4个连续的不同区段作为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単元,4个不同区段分别为净水膜过滤段I (长度为L1).生物栅过滤段II (长度为L2)、人工造流段III (长度为L3)以及湿地布置段IV (长度为L4),其中I + II +III段为污水收集河段(即納污段)。污水首先进入浄水膜过滤段I,自流至生物栅过滤段II,然后对整个重度污染河段按照0. 03kg/m2的密度投放生物底质改良剂对其进行底质改良,污水再流入人工造流段III,进入湿地布置段IV,之后再按照0. 03kg/m2的密度投放螺、蚬,按照I个/m2的密度投放巨牡蛎对整个河段的重污染河水实施底栖动物控养。上述4个治理段长度设计规则是=L1主要依据拟治理河段内的主要排污口数量和废水排放量,一般按该河段所收集的污水占治理河段总污水排放量的80%确定,其它三段的长度分别为L2=0. SL1^L3=O. 5Li、L4=2. OL10上述各处理单元的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I)在浄水膜过滤段I,以集中分布的污水排放管ロ为布置点按照该段水域面积的30%布置高效净水膜对污水进行过滤,浄水膜可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及颗粒,去除无机物及部分有机物;同时在该段中部布置微纳米气泡复氧系统,用来处理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浮游藻类、恶臭等污染物。(2)在生物栅过滤段II,以零星分布的污水排放管ロ为布置点按照该段水域面积的25%布置生物栅对来水进ー步过滤,生物栅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等生态要素的协同作用完成生态修复的目的。(3)本专利技术对河道进行底质改性的目的是迅速去除河底有毒物质H2S,以及在低氧条件下不完全分解的产物有机酸,稳定河底PH,減少有机质含量,改变恶臭底质。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底质改良剂为石灰,粘土和含有微生物制剂的腐殖质。(4)在人工造流段III,以零星分布的污水排放管ロ为布置点布置复氧造流器对河水人工造流,人工造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超微小气泡带动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及油类上浮,并达到去除的目的,同时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5)在湿地布置段IV,按照该段水域面积的25%布置浮岛式湿地,沿着水流方向每隔6m布置ー处,将湿地填料合理布置在浮体之上,形成填料浮体,在上方合理搭配栽种大量水生植物,挺水植物选用再力花、菖蒲、美人蕉、鸢尾等;浮水植物寒季用圆币草、聚草、雍菜等;沉水植物选用菹草、水毛莨、马来眼子菜等,主要利用水生植物和生物膜载体上附着的大量微生物能迅速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能力,保持水体浄化作用。·(6)本专利技术向水体均匀投放螺、蚬、巨牡蛎进行底栖动物控养,这些底栖动物对污染河水的耐受性好,同时净化河水效果显著。以下提供5个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宽度为B的重度污染河段分隔成净水膜过滤段、生物栅过滤段、人工造流段和湿地布置段4个连续区段作为污水处理单元,其中前3个河段为污水收集河段;污水首先进入长度为L1的净水膜过滤段,自流至长度为L2的生物栅过滤段,然后对整个重度污染河段按照0.03kg/m2的密度投放生物底质改良剂对其进行底质改良,污水再流入长度为L3的人工造流段,进入长度为L4的湿地布置段,之后再按照0.025kg/m2的密度投放螺、蚬,按照1个/m2的密度投放巨牡蛎对整个河段的重污染河水实施底栖动物控养;其中,L1依据所属河段内的主要排污口设置,按该污水收集河段所收集的污水占治理河段总污水排放量的80%确定,其它区段的长度分别为:L2=0.5L1、L3=0.5L1、L4=2.0L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艺占明飞郑泽鑫李仁霞戴如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