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抗坏血酸在制备拮抗发形霞水母毒素细胞毒性效应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4975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L-抗坏血酸在制备拮抗发形霞水母(Cyanea?capillata)毒素细胞毒性效应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离体的红细胞以及整体动物两个层面验证了L-抗坏血酸可以拮抗发形霞水母毒素造成的细胞毒性效应。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开发发形霞水母蜇伤的预防或治疗药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候选药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具体是指L-抗坏血酸在制备预防或治疗发形霞水母蜇伤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地,L-抗坏血酸在制备拮抗发形霞水母毒素细胞毒性效应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水母种类多,种间差异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水母一词是个泛称,不具严格的分类学意义,泛指具水母型(钟形或碟形)的刺胞动物,是一类非常原始的海洋无脊椎浮游动物,分类学上隶属刺胞动物门(亦称腔肠动物门)。水母种类超过200种,在长达5 7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至少四个大类,即水螅纲(Hydrozoa)、十字水母纲(Staurozoa)、立方水母 纲(Cubozoa)以及钵水母纲(Scyphozoa)。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致伤水母-钵水母纲的发形霞水母(Cyanea capillata)属于大型水母,伞部直径100-850毫米,扁平呈圆盘状,夕卜伞中央具许多刺胞。8个感觉器位于8个浅凹缘之间的底部,感觉棒梭形,其远端具一豆形平衡囊,没有眼点。下伞的纵辐位上,有8束排列U字形的触手,每束触手数目很多,通常较粗大的触手近于伞中,细小的靠近伞缘,下伞具辐肌束与环肌束。口腕发达,其长度超过伞半径。活体呈乳白色或褐色。在全世界各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L?抗坏血酸在制备预防或治疗发形霞水母蜇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张黎明肖良王倩倩王蓓蕾常银龙阮增良尹慢慢徐凤郑杰民柳国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