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剥皮转向模组,其安装于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机架上,包括彼此结合安装在机架上的剥皮装置和转向装置;通过利用转向装置对排线进行整体转向翻面,利用后剥皮装置对排线的后端进行剥皮,并配合将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设置于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之间,使得两个装置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可根据需要选择启动转向装置,使得排线之前后两端端子的铆接口朝向不同,以符合不同客户的要求,提高机器使用的灵活性,整个工作过程无需工作人员参与,从而提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并且整个设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对排线的剥皮质量,同时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减轻负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排线端子组装设备领域技木,尤其是指一种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剥皮转向模组。
技术介绍
排线为连接线的ー种,其由多根细线材粘合在一起,目前,排线已被广泛应用于电脑、家用电器、通讯设备、数码设备的信号传输或电源连接中,排线的两端压合有端子,以用于排线与排线连接件之间的连接,这样既方便电子设备的装配,又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内部线路板或电子设备之间信号传输、连接的可靠性。目前在对排线进行端子压着过程中,需要首先对排线进行剥皮,这ー动作的完成是利用人工或半自动的剥皮分线机进行,并且,在端子压着的过程中,若需要将排线的正反面进行翻转时,也是人工进行转向翻面,不仅作业效率低,排线剥皮质量差,且操作员エ要连续高度集中眼力重复同一动作,易眼睛疲劳,这已经不符合现代产业的要求;特别是现在劳动カ稀缺,招エ难,工人エ资不断上涨,更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剥皮转向模组,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采用传统手工或半自动方式进行排线排线剥皮存在生产效率低、质量差及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种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剥皮转向模组,其安装于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机架上用于对排线进行剥皮及转向翻面,包括有彼此结合安装在机架上的剥皮装置和转向装置;该剥皮装置包括有剥皮滑座、剥皮上刀、剥皮下刀、促使剥皮上刀与剥皮下刀彼此闭合将排线的外皮切开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促使剥皮滑座纵向平移将排线的外皮拔掉的第二驱动机构,该剥皮上刀、剥皮下刀和第一驱动机构均设置于剥皮滑座上随剥皮滑座移动;该转向装置包括有固定于机架上的支架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支架上并彼此配合将排线夹住的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该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位于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之间,针对该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设置有同时带动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转动的第三驱动机构以及促使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彼此闭合或张开的第四驱动机构。作为ー种优选方案,所述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上均设置有供对应的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穿过的通槽。作为ー种优选方案,针对该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均设置有一前述第一驱动机构,由该两第一驱动机构分别对应带动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上下活动。作为ー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为气压式驱动缸体,该第一驱动机构竖向设置,该第二驱动机构水平设置。作为ー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为转向马达,该转向马达通过同步皮带和同步带轮配合带动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同时转动。作为ー种优选方案,进ー步包括有控制该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转动角度的感应装置,该感应装置包括有彼此配合控制转向马达转动的传感器和触片,该触片安装于该转向马达的输出轴上随转向马达转动,该传感器固定干支架上。作为ー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四驱动机构为气压式驱动缸体,该第四驱动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转向夹的后端和下转向夹的后端连接并随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冋步转动。作为ー种优选方案,所述剥皮滑座的前端缘凹设有供排线横向平移至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之间的让位槽,该剥皮滑座呈板状,剥皮滑座的上下两侧缘均设置有一固定于机架上的导引块,该导引块上设置有导引槽,该剥皮滑座的上下两侧缘嵌于该导引槽中沿导引槽来回移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一、通过利用转向装置对排线进行整体转向翻面,利用后剥皮装置对排线的后端进行剥皮,并配合将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设置于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之间,使得两个装置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可根据需要选择启动转向装置,使得排线之前后两端端子的铆接ロ朝向不同,以符合不同客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机器使用的灵活性,整个工作过程无需工作人员參与,从而提高了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程度,并且整个设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对排线的剥皮质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减轻负担。ニ、通过设置有感应装置,利用传感器固定干支架上,利用触片安装于该转向马达的输出轴上随转向马达转动,使得触片随转向马达每转过180度,该传感器就会被触发ー次而控制转向马达停止转动,从而实现对排线进行自动及精确的转向翻面。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附图标识说明10、剥皮装置11、剥皮滑座12、剥皮上刀13、剥皮下刀14、第一驱动机构15、第二驱动机构16、导引块101、让位槽102、导引槽20、转向装置21、支架22、上转向夹23、下转向夹24、第三驱动机构25、第四驱动机构26、感应装置261、传感器262、触片201、通槽202、同步皮带2O3、同步带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參照图I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安装于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机架(图中未示)上用于对排线进行剥皮及转向翻面,包括有彼此结合安装在机架上的剥皮装置10和转向装置20。其中,该剥皮装置10用于对排线上划开的线材进行剥皮,该剥皮装置10包括有剥皮滑座11、剥皮上刀12、剥皮下刀13、促使剥皮上刀12与剥皮下刀13彼此闭合将排线的外皮切开的第一驱动机构14以及促使剥皮滑座11纵向平移将排线的外皮拔掉的第二驱动机构15,该剥皮上刀12、剥皮下刀13和第一驱动机构14均设置于剥皮滑座11上随剥皮滑 座11移动,该第一驱动机构14和第二驱动机构15均为气压式驱动缸体,该第一驱动机构14竖向设置,该第二驱动机构15水平设置,但该第一驱动机构14和第二驱动机构15不局限于气压式驱动缸体,也可以为其他各种形式的驱动机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针对该剥皮上刀12和剥皮下刀13均设置有一前述第一驱动机构14,由该两第一驱动机构14分别对应带动剥皮上刀12和剥皮下刀13上下活动,使得该剥皮上刀12和剥皮下刀13彼此闭合或张开,如此使得该剥皮上刀12和剥皮下刀13同时运动,以便在排线的各线材外皮上环切出ー个ロ,方便后续更轻易地将线材的外皮拔掉;以及,该剥皮滑座11的前端缘凹设有供排线横向平移至剥皮上刀12和剥皮下刀13之间的让位槽101,该剥皮滑11座呈板状,剥皮滑座11的上下两侧缘均设置有一固定于机架上的导引块16,该导引块16上设置有导引槽102,该剥皮滑座11的上下两侧缘嵌于该导引槽102中沿导引槽102来回移动;该第二驱动机构15的一端固定于机架上,第二驱动机构15的另一端与剥皮滑座11的后端连接。该转向装置20用于对排线进行整体翻面,使得排线之前后两端端子的铆接ロ朝向不同,以符合不同客户的要求,该转向装置20包括有支架21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21上并彼此配合将排线夹住的上转向夹22和下转向夹23,针对该上转向夹22和下转向夹23设置有同时带动上转向夹22和下转向夹23转动的第三驱动机构24以及促使上转向夹22和转向夹23彼此闭合或张开的第四驱动机构25 ;该支架21与前述机架固定连接,该上转向夹22和下转向夹23设置于前述剥皮上刀12和剥皮下刀13之间,并且,该上转向夹22和下转向夹23上均设置有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剥皮转向模组,其安装于多功能全自动排线端子压着机的机架上用于对排线进行剥皮及转向翻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彼此结合安装在机架上的剥皮装置和转向装置;该剥皮装置包括有剥皮滑座、剥皮上刀、剥皮下刀、促使剥皮上刀与剥皮下刀彼此闭合将排线的外皮切开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促使剥皮滑座纵向平移将排线的外皮拔掉的第二驱动机构,该剥皮上刀、剥皮下刀和第一驱动机构均设置于剥皮滑座上随剥皮滑座移动;该转向装置包括有固定于机架上的支架以及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支架上并彼此配合将排线夹住的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该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位于剥皮上刀和剥皮下刀之间,针对该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设置有同时带动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转动的第三驱动机构以及促使上转向夹和下转向夹彼此闭合或张开的第四驱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寿生,杜昌发,林应听,
申请(专利权)人:林应听,杜昌发,黄寿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