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包括胶木底座、外罩、型别盖、直流电磁系统、接点系统和提把,直流电磁系统包括铁心、套装在铁心上的铜套和线圈架,线圈架上绕有线圈,线圈架的一侧连接有轭铁,水平位于铜套上方的一段轭铁上嵌入安装有嵌入到铜套中的磁分路,轭铁的刀刃上固定有衔铁;接点系统包括连接在衔铁顶端的推杆和与轭铁连接的接点架,接点架的顶端从下到上依次连接有下止片、电源片单元、银接点单元、动接点单元和压片,动接点单元安装在动接点轴上,动接点轴通过绝缘轴与推杆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现场安装方便,抗交流电磁干扰的能力强,灵敏度高,使用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电磁继电器,尤其是涉及ー种应用于高压脉冲轨道电路中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
技术介绍
国内安全型缓吸电磁继电器类型较多,但继电器时间特性均不能达到欧标。如轨道电路用的JWXC-H310型电磁继电器,它用铜套产生感应电流完成缓吸,它虽然能缓吸0. 4s,但缓放大于0. 8s。欧标是指英国鉄道信号BR-933缓动继电器电气标准,电源为DC24V,工作值为19. 2V,释放值为3. 6V,缓吸大于缓放400ms,缓吸0. 6s,缓放0. 2s;作为轨 道复示继电器,要求ニ个递级处理,使缓吸大于0. 8s。现有技术中,安全型缓吸电磁继电器的时间特性主要可以通过两类方法来实现。第一类是增加RC阻容电路的方法,第二类是改革继电器结构的方法。増加RC阻容电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任意缓吸缓放时间,电路简单,但其充放电回路中铝电解电容的使用寿命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即使在最适宜的工作环境下,可靠的使用寿命仅为20万小时左右。再者RC阻容电路易造成时间积累,使缓吸缓放时间有误差。现有技术中,通过改革继电器的结构来实现缓吸电磁继电器又主要有4种方法1、改变衔铁与铁心磁极间止片(S 0)的厚度,以改变继电器的落下时间,止片增厚,落下时间减小;止片减薄,落下时间増大;2、磁路系统选用电阻率P较高的铁磁性材料,使涡流影响减小从而缩短继电器的动作时间;3、在保证工作安匝的前提下增大线圈导线的直径,以此来提高电流的储备系数,使额定电流提高,カロ速电流的增长速度使其减小吸起时间;4、在鉄心套铜套(铜环)或鉄心上加短路线圈使继电器达到缓吸、缓放。上述4种方法,均能使继电器的时间特性有所改变,但基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安全可靠性方面、产品成本管控要求以及继电器外观、体积等限制,继电器的缓吸缓放特性还不能达到欧洲技术标准要求。故需要设计实现ー种缓吸大于或等于0.7s±0. Is、缓放小于0.3s±0. Is的安全型继电器,来适应轨道电路抗干扰的需要,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ー种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设计合理且易于实现,缓吸缓放特性能够达到欧洲技术标准要求,现场安装方便,抗交流电磁干扰的能力強,灵敏度高,使用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ー种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包括胶木底座、与胶木底座固定连接且与胶木底座构成ー密闭空间的外罩和安装在胶木底座ー侧下端的型别盖,所述胶木底座和外罩所构成的密闭空间内设置有直流电磁系统和安装在直流电磁系统上方的接点系统,所述直流电磁系统和接点系统均与胶木底座相接,所述外罩上设置有提把,其特征在干所述直流电磁系统包括鉄心、套装在鉄心前半部分上的铜套和套装在鉄心后半部分上的线圈架,所述线圈架上绕制有线圈,所述线圈架的ー侧固定连接有轭铁,所述轭铁的中间部分水平位于所述铜套和线圈架的上方,所述轭铁的前端向上伸出且与铜套垂直,所述轭铁的后端向下伸出且与线圈架固定连接,水平位于所述铜套上方的一段轭铁上嵌入安装有嵌入到所述铜套中的磁分路,所述轭铁上开有用于安装所述磁分路的第一磁分路安装孔,所述铜套上与第一磁分路安装孔上下相对应的位置处开有用于安装所述磁分路的第二磁分路安装孔,所述轭铁的刀刃上通过碟形钢丝卡固定有类似“L”形的衔铁,位于轭铁上方的一段衔铁为衔铁的传动部分且在其下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重锤片;所述接点系统包括固定连接在衔铁顶端的推杆和与轭铁的后端ー侧固定连接的接点架,所述接点架的顶端从下到上依次固定连接有下止片、电源片单元、银接点单元、动接点单元和压片,所述银接点单元和动接点单元均为多个且上下相互交叉安装,所述动接点単元安装在动接点轴上,所述动接点轴通过绝缘轴与推杆相接。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分路为螺钉,所述第一磁分路安装孔为与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二磁分路安装孔为与螺钉相配合的光孔。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为ー 字头或十字头的开槽平端紧定螺钉。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平端紧定螺钉的规格为M4 M10,所述开槽平端紧定螺钉的高度为16mm 24mm。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干所述螺纹孔的轴线与所述轭铁横向两侧边沿线的距离相等,所述光孔的轴线与所述螺纹孔的轴线相重ロ o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孔的内径为5mm Ilmm,所述螺纹孔的轴线与所述轭铁前端边沿之间的距离为6mm 16mm,所述光孔的轴线与所述铜套前端边沿之间的距离为4mm 12mm。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的导程 P く I. 0mm。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分路由エ业电磁纯铁DT3、DT4, DT4A, DT5或DT6材料制成。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通过加封螺钉与胶木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轭铁的后端向下伸出且通过第一螺钉与线圈架固定连接。上述的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点架通过第二螺钉与所述轭铁的后端ー侧固定连接,所述接点架的顶端通过第三螺钉从下到上依次固定连接有下止片、电源片单元、银接点単元、动接点単元和压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通过在现有安全型直流无极缓动电磁继电器中水平位于铜套上方的一段轭铁上嵌入安装嵌入到铜套中的磁分路便可实现,产品改造简单、易于实现,不改变原产品的线圈參数和主要机械特性,却使得改进后的电磁继电器能够达到欧标中对电磁继电器缓吸缓放特性的要求,设计合理,现场安装方便,且性能良好。2、本技术抗交流电磁干扰的能力强,将交流50Hz、1000V的电气化牵引干扰直接接入线包时,该电磁继电器的接点能够保持不误动。3、本技术接入轨道电路中使用吋,延时时间设计合理,使用安全可靠。4、本技术的制造、生产成本低,填补了现有技术中无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应用的空白,现场应用广泛,在轨道区段应用轨道电路复示继电器的场合可用本技术进行替代。综上所述,本技术设计合理且易于实现,缓吸缓放特性能够达到欧洲技术标准要求,现场安装方便,抗交流电磁干扰的能力強,灵敏度高,使用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ー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直流电磁系统和接点系统的主视图。图2为图I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装配图。附图标记说明I—线圈; 2—铁心; 3—衔铁;4一蝶形钢丝卡; 5—轭铁;6—重锤片;7一接点架;8-1—第一螺钉; 8-2—第二螺钉;8-3一第二螺钉; 8-4—加封螺钉; 9—线圈架;10一下止片;11 一电源片单兀; 12—银接点单兀;13一动接点单兀; 14一压片;15—推杆;16—绝缘轴;17—动接点轴;18—胶木底座;19—型别盖;20—外罩;21—提把;22—铜套;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抗干扰、直流牵引无极缓吸安全型继电器,包括胶木底座(18)、与胶木底座(18)固定连接且与胶木底座(18)构成一密闭空间的外罩(20)和安装在胶木底座(18)一侧下端的型别盖(19),所述胶木底座(18)和外罩(20)所构成的密闭空间内设置有直流电磁系统和安装在直流电磁系统上方的接点系统,所述直流电磁系统和接点系统均与胶木底座(18)相接,所述外罩(20)上设置有提把(21),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磁系统包括铁心(2)、套装在铁心(2)前半部分上的铜套(22)和套装在铁心(2)后半部分上的线圈架(9),所述线圈架(9)上绕制有线圈(1),所述线圈架(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轭铁(5),所述轭铁(5)的中间部分水平位于所述铜套(22)和线圈架(9)的上方,所述轭铁(5)的前端向上伸出且与铜套(22)垂直,所述轭铁(5)的后端向下伸出且与线圈架(9)固定连接,水平位于所述铜套(22)上方的一段轭铁(5)上嵌入安装有嵌入到所述铜套(22)中的磁分路(23),所述轭铁(5)上开有用于安装所述磁分路(23)的第一磁分路安装孔,所述铜套(22)上与第一磁分路安装孔上下相对应的位置处开有用于安装所述磁分路(23)的第二磁分路安装孔,所述轭铁(5)的刀刃上通过碟形钢丝卡(4)固定有类似“L”形的衔铁(3),位于轭铁(5)上方的一段衔铁(3)为衔铁(3)的传动部分且在其下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重锤片(6);所述接点系统包括固定连接在衔铁(3)顶端的推杆(15)和与轭铁(5)的后端一侧固定连接的接点架(7),所述接点架(7)的顶端从下到上依次固定连接有下止片(10)、电源片单元(11)、银接点单元(12)、动接点单元(13)和压片(14),所述银接点单元(12)和动接点单元(13)均为多个且上下相互交叉安装,所述动接点单元(13)安装在动接点轴(17)上,所述动接点轴(17)通过绝缘轴(16)与推杆(15)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劲草,王艳艳,宋小霞,羊冬全,刘春来,
申请(专利权)人:周劲草,王艳艳,宋小霞,羊冬全,刘春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