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及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该复合式胶片结构包括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和电容式胶黏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一导电层、至少一复合式胶片以及一覆盖板,使覆盖板黏附于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上,使该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与导电层贴合,以防止电阻式胶黏层的酸性胶扩散到该导电层,保护该导电层不会受到酸性胶腐蚀;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式胶片还可避免残存气泡现象,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以及具有该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触控面板为黏附在液晶面板上 的装置,利用手指或触控笔作为操作接口,以轻触的方式进行选取项目输入或移动等动作,属直觉式人机接口。近年来,触控面板大量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并扩及主流3C电子产品应用,包含手机、GPS、PDA、平板计算机、电子书等皆有很大市场,且其未来的成长性是可预期的。触控面板主要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音波式、光学式及电磁式的触控面板,且以电阻式及电容式的触控面板占有95%市场率。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可分为薄膜式及玻璃式的电容触控面板。薄膜式电容触控面板是将聚酯(PET)基板表面处理经过ITO (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镀膜,再经过黄光制程,制作成触控传感器(贴两片ITO膜或贴一片ITO膜)再与保护层(玻璃/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 (聚碳酸酯))和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液晶面板贴合,制成触控面板模块。玻璃式电容触控面板则是将玻璃基板加工后,经过ITO镀膜,再经过黄光制程,制作成触控传感器,再与保护层(玻璃/PMMA/PC)和TFT-LCD液晶面板贴合,制成触控面板模块。电容式触控面板是利用透明电极与人体之间静电结合所产生的电容变化,从所产生的诱导电流来检测其坐标。然而,目前在电容式触控面板中,是在塑料板或玻璃板溅镀上ITO导电材料,由于ITO对酸性物质敏感,易被酸腐蚀,所以在电容式触控面板贴合感压黏着片时,希望该电容式感压黏着片的黏胶是偏中性PH,但其黏着力和溢胶量却不佳。有鉴于此,需要一种用于显示设备的触控面板,保护导电材料避免被酸性胶腐蚀,进而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及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能够保护导电材料避免被酸性胶腐蚀,进而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设有至少一导电层、至少一复合式胶片以及一覆盖板,所述复合式胶片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且所述复合式胶片于其电容式胶黏层处贴合于所述导电层;所述覆盖板贴合于位于最外侧的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上。所述电阻式胶黏层的厚度为12至200微米。所述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为12至200微米。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形成于所述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之间。所述透光层的厚度为25至300微米。所述导电层及复合式胶片皆设有若干,且各所述导电层由所述复合式胶片叠接,其中,各所述导电层具有基材和形成于所述基材上的导电材料层,且所述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贴合于所述导电层的导电材料层上。还包括液晶显示模块,且所述复合式胶片设有若干,所述液晶显示模块与所述导电层由所述复合式胶片叠接。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设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和电容式胶黏层,其中,所述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分别为12至200微米。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之间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的厚度为25至300微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是利用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复合式胶片,使该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与导电层贴合,以防止电阻式胶黏层的酸性胶扩散到该导电层,保护该导电层不会受到酸性胶腐蚀;同时,本技术的复合式胶片还可避免残存气泡现象,维持触控面板的光学特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复合式胶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复合式胶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 :一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如图I所示,该复合式胶片100由电阻式胶黏层110以及形成于该电阻式胶黏层110上的电容式胶黏层120构成,其中,该电阻式胶黏层110与电容式胶黏层120的厚度各自介于12至200微米间。实施例2 :—种复合式胶片结构,如图2所示,该复合式胶片200,包括电阻式胶黏层210以及形成于该电阻式胶黏层210上的电容式胶黏层220,还包括形成于该电阻式胶黏层210与电容式胶黏层220之间的透光层230,透光层230用以进一步防止电阻式胶黏层210的酸性胶扩散到电容式胶黏层220,且也因有足够的厚度,于后续制作触控面板时,在贴合覆盖板过程,避免于覆盖板和复合式胶片之间产生气泡。透光层230的实例包括由聚碳酸酯制成的透光层、由丙烯酸系树酯制成的透光层、由聚酯类制成的透光层或由三乙酰基纤维素制成的透光层,且以聚碳酸酯制成的透光层为较佳。透光层可为由单一材料或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单子层或多子层透光层。较佳的,该透光层的厚度为25至300微米,以及该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的厚度各自介于12至200微米间。本技术的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可为由丙烯酸系聚合物及寡聚物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所形成,其中,该丙烯酸系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为500000至900000,该聚合物的单体包含至少一种(甲基)丙烯酸烷酯(其中,该烷基含4至12个碳原子)作为主要单体成分(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以及至少一种含羧基单体。寡聚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为3000至6000,且该寡聚物的单体包含至少一种烯属不饱和单体作为主要单体成分,所用的寡聚物的单体并无特殊限制,只要其为烯属不饱和单体,且可获得玻璃转换温度(Tg )为60至190°C及分子具有环状结构的均聚物即可,如Tg为60至190°C之含环烯属不饱和单体,其实例例如(但不限于)含非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环烷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及(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含芳香环之(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甲基)丙烯酸芳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芳氧基烷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芳基烷酯类,诸如(甲基)丙烯酸苄酯;及苯乙烯单体,例如苯乙烯及α -甲基苯乙烯。本技术的复合式胶片的电容式胶黏层可为由丙烯酸系聚合物及寡聚物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所形成,但反应过程需添加触媒,且丙烯酸系聚合物及寡聚物不能含酸 基。举例而言,用于本技术的丙烯酸系聚合物例如可为(但不限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聚(甲基)丙烯酸正辛酯、聚(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用于本技术的寡聚物例如可为(但不限于)醋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的寡聚物;含氰基团的寡聚物,如(甲基)丙烯腈;含酰胺基团的寡聚物,如(甲基)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含环氧丙基团的寡聚物,如(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基环己基甲酯、环氧丙基乙烯醚、3,4-环氧基环己基乙烯醚、环氧丙基(甲基)烯丙醚、3,4-环氧基环己基(甲基)烯丙醚等。用于本技术的异氰酸酯例如可为(但不限于)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复合式胶片结构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导电层、至少一复合式胶片以及一覆盖板,所述复合式胶片具有上下堆叠的电阻式胶黏层与电容式胶黏层,且所述复合式胶片于其电容式胶黏层处贴合于所述导电层;所述覆盖板贴合于位于最外侧的复合式胶片的电阻式胶黏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博淳,洪金贤,林志铭,金进兴,李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雅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