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输出装置润滑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矿用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77940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动力输出装置润滑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矿用汽车,属于汽车润滑技术领域。所述动力输出装置润滑系统包括变速箱和动力输出装置,其中,所述变速箱通过动力输出装置进油管路将润滑油输送给所述动力输出装置,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壳体与所述变速箱壳体相连通,进入所述动力输出装置的润滑油通过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壳体流入到所述变速箱油底壳中,完成一次循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动力输出装置外部采用管路和变速箱连接,集成了矿用汽车变速箱的滤清系统及变速箱的冷却系统,对动力输出装置进行强制润滑和冷却,并经过变速箱滤清系统对润滑油过滤,形成了循环润滑系统,延长了动力输出装置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及润滑油的更换时间,也同时减少了动力输出装置的维护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润滑
,特别涉及ー种动カ输出装置润滑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矿用汽车。
技术介绍
矿用汽车PTO (Power Take-Off,动カ输出装置)是矿用汽车的ー个重要部件,主要用来为转向泵或举升泵传递动カ驱动。随着国内矿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矿用汽车PTO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并对PTO的承载能力、自身的润滑散热能力以及润滑油的清洁度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生产的矿用汽车PTO—般采用飞溅润滑或者飞溅润滑与强制润滑相结合的 润滑方式,但这两种润滑方式都不同时具备润滑油強制冷却及过滤功能。随着国内矿用汽车的快速发展,受到承载能力及PTO结构的约束,需要对PTO齿轮的中心距及齿宽设计更大,进而提高PTO齿轮的承载能力,同时增大PTO所带动的液压泵和变速箱壳体的距离,以获得更大的安装空间。这样就造成了 PTO内部齿轮轮齿离轴承的距离过远,齿轮转动飞溅起来的润滑油对轴承的润滑效果不佳、各运动副摩擦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得到散发、因磨损产生的杂质散落在润滑油中不能及时进行过滤造成零件的二次伤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矿用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由于零部件润滑和冷却不良等因素引起的轴承及齿轮齿面过热烧蚀、油封高温失效以及杂质对零件的二次伤害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矿用汽车PTO润滑不良以及PTO润滑油冷却和过滤性差而造成PTO零部件损坏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ー种PTO润滑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ー种PTO润滑系统,所述PTO润滑系统包括变速箱和ΡΤ0,其中,所述变速箱通过PTO进油管路将润滑油输送给所述ΡΤ0,所述PTO壳体与所述变速箱壳体相连通,进入所述PTO的润滑油通过所述PTO壳体流入到所述变速箱油底壳中,完成一次循环。具体的,所述PTO进油管路包括有进油管I、进油管II和进油管III,所述PTO壳体包括有前壳体、中间壳体和后壳体。优选的,所述PTO设有接头I,接头II和接头III,所述接头I固定连接在PTO中间轴上,所述PTO中间轴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壳体上,所述接头II与所述前壳体相连接,所述接头III与所述后壳体相连接。优选的,所述中间壳体和所述变速箱壳体相连通,且所述中间壳体位置高于所述变速箱油底壳。具体的,所述变速箱通过所述进油管I和所述接头I连接,所述接头I通过所述进油管II和所述接头II连接,所述接头II通过所述进油管III和所述接头III连接。优选的,所述接头I和所述接头II为三通接头,所述接头III为直角接头。优选的,所述PTO中输出齿轮轴、中间轴和双联齿轮均为空心结构。优选的,所述中间轴上靠近中间轴装配轴承位置设有小孔,所述前壳体上对应输出齿轮的轴装配轴承位置设有小孔。具体的,所述变速箱中的润滑油通过所述进油管I进入到所述接头I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所述中间轴,最后流入到所述中间壳体中,另外一路通过进油管II进入到接头II中;进入所述接头II的润滑油也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所述前売体中所设小孔流入所述前壳体油道,另一路通过进油管III进入所述接头III中;进入接头III的润滑油流入所述输出齿轮轴右侧的轴承表面以及输出齿轮轴中,最后流入到所述中间壳体中;进入中间壳体的润滑油自动流进所述变速箱油底壳中,经所述变速箱中的油泵吸收,完成一次循环。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ー种矿用汽车,所述矿用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PTO润滑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PTO润滑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矿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PTO外部采用管路和变速箱连接,集成了矿用汽车变速箱的滤清系统及变速箱的冷却系统,利用变速箱中润滑油对PTO进行强制润滑和冷却,并经过变速箱滤清系统对润滑油过滤,构成变速箱和PTO循环润滑系统,延长了 PTO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及润滑油的更换时间,也同时减少了 PTO的维护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ー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PTO外部润滑系统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PTO内部润滑通道示意图。其中图中1变速箱,2 PTO进油管I,3油冷却器出油管,4油冷却器进水管,5发动机散热器,6油冷却器,7油冷却器出水管,8油冷却器进油管,9油滤器进油管,10油滤器出油管,11油滤器,12 PTO进油管III,13 PTO进油管II,14三通接头I,15三通接头II,16液压泵,17 PTO前壳体,18 PTO输出齿轮轴,19直角接头,20 PTO后壳体,21 PTO中间轴,22PTO中间壳体,23 PTO双联齿轮,24 PTO。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ー步地详细描述。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ー种PTO润滑系统,该PTO润滑系统包括变速箱I和PTO 24,其中,变速箱I通过PTO 24进油管路将润滑油输送给PTO 24,PTO24壳体与变速箱I壳体相连通,进入PTO 24的润滑油通过PTO 24壳体流入到变速箱I油底壳中,完成一次循环。PTO进油管路包括有进油管I 2、进油管II 13和进油管III 12,PTO壳体包括有前壳体17、中间壳体22和后壳体20。PTO 24设有接头I 14,接头II 15和接头III 19,接头I 14固定连接在PTO中间轴21上,PTO中间轴21固定连接在中间壳体22上,接头II 15与前壳体17相连接,接头III 19与后壳体20相连接。优选的,中间壳体22和变速箱I壳体相连通,且中间壳体22位置高于变速箱I油底壳。具体的,变速箱I通过进油管I 2和接头I 14连接,接头I 14通过进油管II 13和接头II 15连接,接头II 15通过进油管III 12和接头III 19连接。接头I 14和接头II 15为二通接头,接头III 19为直角接头。优选的,PTO中输出齿轮轴18、中间轴21和双联齿轮23均为空心结构。其中,中间轴21上靠近中间轴装配轴承位置设有小孔,前壳体17上对应输出齿轮18的轴装配轴承位置设有小孔。具体的,变速箱I中的润滑油通过进油管I 2进入到接头I 14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中间轴21,最后流入到中间壳体22中,另外一路通过进油管II 13进入到接头II 15中;进入接头II 15的润滑油也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前壳体17中所设小孔流入前 壳体油道,另一路通过进油管III 12进入接头III 19中;进入接头III19的润滑油流入输出齿轮轴18右侧的轴承表面以及输出齿轮轴18中,最后流入到中间壳体22中;进入中间壳体22的润滑油自动流进变速箱I油底壳中,完成一次循环。下面简单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图I所示,当发动机运转时,变速箱I中的油泵将润滑油从变速箱油底壳内吸起,并将润滑油输送到油滤器进油管9中,当润滑油流进油滤器11中后通过油滤器11中的滤芯将润滑油进行过滤,油中的杂质被有效的过滤。经过滤的润滑油通过油滤器出油管10回到变速箱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润滑系统,包括变速箱(1)和动力输出装置(24),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1)通过动力输出装置进油管路将润滑油输送给所述动力输出装置(24),所述动力输出装置(24)壳体与所述变速箱(1)壳体相连通,进入所述动力输出装置(24)的润滑油通过所述动力输出装置(24)壳体流入到所述变速箱(1)油底壳中,完成一次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世海闵琪军陈春根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矿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