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包括塔体,塔体内的底部设置有布水器,布水器的上方设置有一级沼气收集装置,一级沼气收集装置的上端出口处设置有集气管,集气管的入口连接在一级沼气收集装置的上端出口,出口连接塔体外,集气管的入口处设置有脉冲装置,集气管的入口处外还连接有二级沼气收集装置,塔体内还包括第二循环管道,第二循环管道的入口连通在塔体内底部的水中,出口连通塔体外,第二循环管道的中部设置有气液分离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使得塔体内产生了较大强度的对流,使废水和颗粒污泥更加充分的混合,又增强了有机物的传质效果,提高反应器的处理能力,进而又促进了沼气的产生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来说是ー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
技术介绍
当前以颗粒污泥为载体进行废水处理的厌氧生化反应器已广泛应用,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反应器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具体如下I、现有产品的内循环系统只有ー套,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并未达到预期设计目的, 其原因是颗粒污泥堵塞中断了内循环,当前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水进行冲洗,此操作非常艰难,耗费很大人力,不过冲洗过后极短时间内又形成堵塞,根本的原因是设计和结构上存在弊端。内循环的中断使反应器传质效率降低,随之反应器效率也降低。2、现有产品的布水系统仍然存在不均匀状态,对颗粒污泥厌氧反应器而言,由于颗粒污泥本身优良的沉降性能,极容易在反应器底部周边形成布水死区,一旦布水死区形成,无法解决,只能任其存在和发展。死区的形成造成部分颗粒污泥无法有效接触到有机物,降低了反应器的效率。3、现有产品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循环效果较差,由此产生的关联因素造成颗粒污泥成分不同,部分颗粒污泥碎解,间接降低了反应器容积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厌氧生化反应器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包括塔体,塔体内的底部设置有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的上方设置有ー级沼气收集装置,所述ー级沼气收集装置的上端出口处设置有集气管,所述集气管的入口连接在ー级沼气收集装置的上端出口,出ロ连接塔体外,所述集气管的入ロ处设置有脉冲装置,所述集气管的入ロ处外还连接有ニ级沼气收集装置,所述塔体内还包括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入口连通在塔体内底部的水中,出ロ连通塔体外,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中部设置有气液分离器。上述的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的布水角度为傾斜。上述的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ー级沼气收集装置为倒圆锥形,并且倒圆锥形的上方的收紧部分设置有出ロ。上述的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三级沼气收集装置。上述的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ニ级沼气收集装置设置于塔体内的中部,将塔体内分为上腔和下腔,并且ニ级沼气收集装置与塔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上述的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入口处设置有颗粒污泥内循环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使得塔体内产生了较大强度的对流,使废水和颗粒污泥更加充分的混合,又增强了有机物的传质效果,提高反应器的处理能力,进而又促进了沼气的产生量。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ー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參见图1,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包括塔体100,塔体100内的底部设置有布水器200,废水通过布水器200进入塔体100内,与颗粒污泥混合,并开始发生生化反应,有机物(CODcr)发生降解,同时产生沼气。由于布水器200的布水角度为倾斜,能使布水能量发挥最大效率。布水器200的上方设置有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为倒圆锥形,并且倒圆锥形的上方的收紧部分设置有出口,这样结构的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能够将大部分的沼气从倒圆锥形下部的开放处收集到上方的收紧部分,而在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的上端出口处设置有集气管410,集气管410的入口连接在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的上端出口,出ロ连接塔体100外,这样被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所收集的沼气可以通过集气管410输送出塔体100外部。在集气管410的入口处设置有脉冲装置411,通过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收集的沼气集中于脉冲装置411 ー个点,夹带废水产生了強烈的瞬时冲击效果,脉冲的目的是使内循环管路内气体忽大忽小,把内循环理论上的连续运行变为既有连续运行又有大流量的间歇运行,以促进整个系统内循环的产生。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和脉冲装置411产生的上述作用还促进了其与塔体内的空间产生了较大强度的对流,使废水和颗粒污泥更加充分的混合,又增强了有机物的传质效果,提高反应器的处理能力,进而又促进了沼气的产生量。同时在对流过程中,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外表面的锥体斜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颗粒污泥的生成。集气管410的入口处外还连接有ニ级沼气收集装置320,有一部分没有被ー级沼气收集装置310所收集到的沼气通过被ニ级沼气收集装置320所收集,也被输送到集气管410的脉冲装置411处汇合。塔体100内还包括第二循环管道420,第二循环管道420的入口连通在塔体100内底部的水中,出口连通塔体100外,第二循环管道420的中部设置有气液分离器421,第二循环管道420的作用在于当沼气在第二循环管道420内上升的过程中夹带废水上升,到达塔体100顶部后,沼气排出塔体100,而废水又跌落至反应器底部,产生冲击力,促进颗粒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最终目的是促进颗粒污泥和废水中有机物的接触,从而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同时内循环也可对水质其它指标起到稀释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第二循环管道420的中部设置的气液分离器421,目前其他产品都会导致大量颗粒污泥通过第二循环管道420进入内循环管道上升管,使该管道堵塞。但在第二循环管道420的中部设置的气液分离器421解决了这一问题。气液分离器421它既能让沼气顺利进入内循环管道上升管,同时还让颗粒污泥在其内部依靠重力进行下降分离,从而避免了上升管的堵塞。同时内循环上升管道末端结构也很讲究,理论上不会让任何一个颗粒污泥进入内循环管路系统,避免了管路堵塞,当前其他产品不能解决此问题。第二循环管道420的入口处设置有颗粒污泥内循环器422,颗粒污泥内循环器 422的作用是促进塔体内部的颗粒污泥进行上下部循环,确保颗粒污泥都能接触到较高浓度的有机物,从而避免上腔110内的颗粒污泥长时间处在低负荷状态下造成的颗粒污泥性变。ニ级沼气收集装置320设置于塔体100内的中部,将塔体100内分为上腔110和下腔120,并且ニ级沼气收集装置320与塔体100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同时在塔体100的顶部还设置有三级沼气收集装置330。废水经过在下腔内处理后通过ニ级沼气收集装置320与塔体100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了上腔120,进行精处理,同时产生少量沼气,由三级沼气收集装置320收集,不进入内循环管路系统,直接排出反应器。本技术使得塔体内产生了较大强度的对流,使废水和颗粒污泥更加充分的混合,又增强了有机物的传质效果,提高反应器的处理能力,进而又促进了沼气的产生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包括塔体,塔体内的底部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生化反应器,包括塔体,塔体内的底部设置有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的上方设置有一级沼气收集装置,所述一级沼气收集装置的上端出口处设置有集气管,所述集气管的入口连接在一级沼气收集装置的上端出口,出口连接塔体外,所述集气管的入口处设置有脉冲装置,所述集气管的入口处外还连接有二级沼气收集装置,所述塔体内还包括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入口连通在塔体内底部的水中,出口连通塔体外,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中部设置有气液分离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宝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顶裕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