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1458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其特征是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由旋转方向相反的抛丸电机分别带动抛丸叶轮形成的抛丸头及包拢两抛丸叶轮形成的向前倾斜的扁平抛丸箱,抛丸箱底部为抛丸口,与抛丸箱相对向后倾斜的回料箱为一后凸曲面箱体且回丸口与抛丸口连通并共同连接抛丸窗;回料箱顶部端口连接料斗的回料口,与回料口相对在料斗上设置除尘器连接口,料斗底端设有设置砂阀的两下料口,并分别通过下料管与抛丸箱连通;并设置主动轮行走机构,控制箱,从动轮行走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降低能耗、减少投资、钢丸循环利用、不污染环境、生产效率高且占地面积小并便于移动和运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金属表面处理
,用于钢板表面的抛丸处理,尤其涉及一种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
技术介绍
在工程机械、造船、起重机、压力容器等行业须对产品表面进行除锈处理,但因产品体积较大,组装好后在进行喷漆之前无法进行表面抛丸处理,加之对焊缝的质量要求较高,所以目前的处理方法是在焊接前对钢板进行抛丸表面处理,以除掉钢板表面的氧化皮和锈蚀物,然后再喷上底漆,最后再进行下料焊接。传统的钢板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是使用通过式抛丸机,这种抛丸机在一个铁皮箱上按照抛射角度最少安装八个抛丸器,当钢板从铁皮箱内通过时,钢丸从八个抛丸器中抛出,对钢板进行抛丸处理,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由于使用八个抛丸器,电能耗巨大,设备占地面积大,需要盖厂房做设备基础,投资巨大,且污染 环境,尤其是固定设施不能运输和移动,严重影响了该设备的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投资、钢丸循环利用、不污染环境、生产效率高且占地面积小,并便于移动和运输的效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由旋转方向相反的抛丸电机分别带动抛丸叶轮形成的抛丸头及包拢两抛丸叶轮形成的向前倾斜的扁平抛丸箱,所述抛丸箱底部为抛丸口,与抛丸箱相对向后倾斜的回料箱为一后凸曲面箱体且底部的回丸口与抛丸箱的抛丸口连通并共同连接与待处理钢板密封接触的抛丸窗;所述回料箱顶部端口连接料斗的回料口,与回料口相对在料斗上设置与除尘器连接的除尘器连接口,料斗底端设有分别设置砂阀的两下料口,两下料口分别通过与抛丸叶轮对应的下料管与抛丸箱连通;在回料箱后侧与其固接设置由行走电机驱动的主动轮行走机构及控制抛丸电机、行走电机运行的控制箱,在抛丸箱前侧与其固接设置从动轮行走机构。所述向前倾斜的扁平抛丸箱的抛丸口中心线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前倾角度α为25° -35° ;所述回料箱回料口与抛丸箱抛丸口的中心线间夹角Θ为35。-45°。所述砂阀采用的开关控制机构为手轮偏心连杆机构。所述主动轮行走机构主要包括固装于回料箱后侧的主动轮安装架、主动轮、导向扶手、带动主动轮旋转的行走电机及主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导向扶手与主动轮连接、主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连接在导向扶手与主动轮安装架之间。所述从动轮行走机构主要包括两个安装架板、分别设置在安装架板上的两个从动轮及其分别连接的从动轮调整铰接连杆和从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在所述预处理机机体上设有除尘器回收管旋转支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与现有技术相比由固定设施改进为便携移动式结构,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并便于移动和运输;抛丸箱与回料箱的结构及角度设置使抛出的钢丸获得最佳角度的反射途径,结合利用除尘器的负压回收钢丸达到理想的钢丸回收循环利用的效果;使用时,通过调节本机的行走速度就可以得到不同等级的抛丸效果,由于本机是双抛丸头工作,所以抛丸口长,抛丸效率高,按照抛丸等级Sa2. 5要求,每小时可处理250m2的钢板。采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t匕,降低能耗、生产效率高、减少投资,且不污染环境,达到良好的环保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中I主动轮行走机构,11导向扶手,12主动轮,13主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14行走电机,15主动轮安装架,16主动轮轮架,2控制箱,3料斗,31回料口,32除尘器连接口,33料斗顶盖,4抛丸电机,41同步传动带,42抛丸电机传动轴上的同步轮,5除尘器回收管旋转支架,51旋转架体,52管架,6从动轮行走机构,61从动轮,62-63连杆,64从动轮轮架,65主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66安装架板,7抛丸箱,71抛丸口,72抛丸叶轮,73抛丸叶轮传动轴上的同步轮,8回料箱,81回丸口,9手轮偏心拉杆机构,91手轮,92拉杆,93砂阀,10抛丸窗,17密封磁铁。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图I 图4示出一种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由旋转方向相反的抛丸电机4分别带动抛丸叶轮72形成的抛丸头及包拢两抛丸叶轮72形成的向前倾斜的扁平抛丸箱7,上述抛丸箱7的底部为抛丸口 71,与抛丸箱7相对向后倾斜的回料箱8为一后凸曲面箱且底部的回丸口 81与抛丸箱的抛丸口 71连通并共同连接与待处理钢板密封接触的抛丸窗10。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向前倾斜的扁平抛丸箱的抛丸口 71的中心线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前倾角度α为25° -35° ;上述回料箱的回料口81与抛丸箱抛丸口 71的中心线间夹角Θ为35° -45°。上述抛丸窗10通过在窗底沿设置的密封磁铁17实现与处理钢板的密封连接。上述两抛丸电机4并列安装在设于抛丸箱7顶部的电机座上,两根同步传动带41分别一端连接抛丸叶轮72的传动轴上的同步轮73,另一端连接抛丸电机4电机轴上的同步轮42。当两旋转方向相反的抛丸电机4旋转时,通过同步传动带41带动抛丸电机轴上的同步轮42及抛丸叶轮轴上的同步轮73转动,从而带动两抛丸叶轮72以相反方向旋转,由此可保证正常钢丸回收。由于抛丸电机轴上的同步轮42比抛丸叶轮传动轴上的同步轮73大,所以抛丸叶轮能实现高速旋转。回料箱8的顶部端口连接料斗3的回料口 31,与回料口 31相对在料斗上设置与除尘器(图中未示出)连接的除尘器连接口 32,料斗3的底端设有分别设置砂阀93的两个下料口,两下料口分别通过与两抛丸叶轮72对应的下料管33与抛丸箱7连通;在回料箱8后侧与其固接设置由行走电机14驱动的主动轮行走机构I及控制抛丸电机4、行走电机14运行的控制箱2,在抛丸箱7的前侧与其固接设置从动轮行走机构6。上述砂阀93采用的开关控制机构为手轮偏心拉杆机构,是由手柄连接轮盘形成的手轮91及偏心铰接连接在轮盘上的拉杆92构成,拉杆92的另一端铰接连接砂阀93的控制柄,当拉动手轮91的手柄时,手柄带动拉杆,拉杆带动控制柄旋转使砂阀翻转,钢丸经下料口通过下料管33进入抛丸箱7内的抛丸叶轮72上。上述主动轮行走机构I主要包括固装于回料箱后侧的主动轮安装架15、主动轮12、导向扶手11、带动主动轮旋转的行走电机14及主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13,如图2所示,导向扶手11为一带操纵手柄的倾斜扶手杆,杆下端与主动轮轮架连接、主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13连接在导向扶手杆下端与设有竖直螺纹套管的主动轮安装架15之间。通过旋转螺母使螺杆从主动轮安装架15的螺纹套管中进入或伸出从而调节主动轮相对机身的位置,进而调节抛丸口 71距离钢板的高度。行走电机14行走时,行走速度为O. 5-15m/ min,采用变频调速,实现无级调速。上述从动轮行走机构6主要包括两个安装架板66、分别设置在安装架板66上的二个从动轮61及其分别连接的从动轮调整铰接连杆和从动轮微调螺母/螺杆机构65。本实施例中,从动轮61通过轮架64铰接在固定于抛丸箱7的前侧的安装架板66上。从动轮调整铰接连杆是由铰接连接的连杆62、63构成,连杆62的另一端铰接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移动式双抛丸头钢板表面预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由旋转方向相反的抛丸电机分别带动抛丸叶轮形成的抛丸头及包拢两抛丸叶轮形成的向前倾斜的扁平抛丸箱,所述抛丸箱底部为抛丸口,与抛丸箱相对向后倾斜的回料箱为一后凸曲面箱体且底部的回丸口与抛丸箱的抛丸口连通并共同连接与待处理钢板密封接触的抛丸窗;所述回料箱顶部端口连接料斗的回料口,与回料口相对在料斗上设置与除尘器连接的除尘器连接口,料斗底端设有分别设置砂阀的两下料口,两下料口分别通过与抛丸叶轮对应的下料管与抛丸箱连通;在回料箱后侧与其固接设置由行走电机驱动的主动轮行走机构及控制抛丸电机、行走电机运行的控制箱,在抛丸箱前侧与其固接设置从动轮行走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学锋郑林靳冠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圣弘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