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姝君专利>正文

一种活塞杆实心制式双作用多级液压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9191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8: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塞杆实心制式双作用多级液压油缸,其包括一级缸套、活塞、活塞杆以及包括末级缸套在内的若干级内缸套,活塞杆设于末级缸套中,活塞杆为实心杆,所述的一级缸套底端设有进油孔、另一端设有出油孔;每级内缸套在靠近进油孔的一端的外部固定有活塞,每级内缸套设有导油孔,导油孔为导通内缸套内外的通孔,且两出口位于活塞的同一侧,设在外壁的出口邻近活塞、设在内壁的出口设在远离活塞的一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油管不随末级活塞杆的往复运动而伸长、缩短和弯曲,避免油管与往复运动的末级活塞杆发生碰撞干涉以及磨损。活塞杆为实心式结构,刚性更好,加工成本低,径向尺寸更为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液压缸,尤其是涉及一种活塞杆实心制式双作用多级液压油缸
技术介绍
对于多级双作用油缸,其进出油ロ都或其一设置在空心活塞杆的伸出端上,例如名为“双作用式多级液压缸”(授权公告号CN 201763722U)的公开技术就是这种结构,其包括外缸焊合、举升油口和回缩油ロ,外缸焊合内设有ー级导向套、ー级密封件、ー级活塞组合件、ニ级导向套、ニ级密封件、ニ级活塞组合件、杠塞导向套、杠塞密封件和杠塞焊合;举升油ロ和回缩油ロ固定在杠塞焊合的一端;一级活塞组合件和ニ级活塞组合件上分别设有远油孔 甲和远油孔こ,一级活塞组合件和ニ级活塞组合件的远油孔甲和远油孔こ处分别设有沟槽甲和沟槽乙。这种结构,油管随活塞杆的往复移动而伸长、缩短和弯曲,油管与往复运动的末级活塞杆易发生碰撞干涉以及磨损。,ニ是进出油ロ固定于缸筒上,区别于先前双作用多级缸其中一只油ロ设置在空心活塞杆的伸出端上;进出油ロ固定在缸筒上的显著优点在于油管可以固定,油管不随活塞杆的往复移动而伸长和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油管与往复运动的末级活塞杆发生碰撞干渉以及磨损的多级双作用液压油缸。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活塞杆实心制式双作用多级液压油缸,其包括一级缸套、活塞、活塞杆以及包括末级缸套在内的若干级内缸套,活塞杆设于末级缸套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杆为实心杆,所述的ー级缸套底端设有进油孔、另一端设有出油孔;每级内缸套在靠近进油孔的一端的外部固定有活塞,每级内缸套设有导油孔,导油孔为导通内缸套内外的通孔,且两出口位于活塞的同一侧,设在外壁的出口邻近活塞、设在内壁的出口设在远离活塞的一端。通过设有导油孔,导通每级内缸套的内腔与外腔,导油孔是从内腔的远离活塞端导通到外腔的接近活塞位置,使内缸套内外的活塞均可具有较大的行程,当各级油缸完全伸出之后,各级的同侧腔均可保持连通,故此,无需在活塞杆上设置油ロ ;ニ个进出油ロ均固定在一级缸筒上,与油ロ连接的油管可制成刚性的油管,油管不随末级活塞杆的往复运动而伸长、缩短和弯曲,避免油管与往复运动的末级活塞杆发生碰撞干涉以及磨损。进油孔、出油孔都设在以及ー级缸筒上,相较于活塞杆上的孔加工,一级缸筒上孔的加工更容易。另外,活塞杆为实心杆,便于活塞杆的制造加工,省去了油管与空心活塞杆的焊接エ序,制造エ艺更为简捷;实心活塞杆的直线度、圆度和尺寸公差等质量指标较之空心活塞杆更容易保证;避免了空心活塞杆与油管焊接因焊接缺陷引起的漏油现象;由于末级活塞杆为实心制式,减小了末级活塞杆的直径,油缸的径向尺寸更为紧凑。作为优选,所述的ー级缸套包括钢筒,钢筒一端部设置缸底构成封闭端;在远离封闭端的另一端,一级缸套内腔壁设置导向套并以之与内缸套构成密封配合和滑动配合,该内缸套的内腔壁设置导向套以之与其内的另ー级内缸套或活塞杆构成密封配合和滑动配合。导向套便于以及缸套和内缸套的加工,更重要的是利于内缸套上油ロ设置,使其利于在位置、形状上调整和控制,避免与活塞干渉。作为优选,导向套为环状,其外周面设置螺纹段,其内壁设置防尘圈、密封圈和衬套;导向套内壁设置一段凹槽,衬套嵌入该凹槽中。外周面上的螺纹段使导向套易于固定,使其连接部位于内缸套的内部,避免増加外部空间占用。以衬套作为与内缸套或活塞杆滑动配合的部件,避免导向套磨损,使导向套仅提供防尘、密封作用,从而降低导向套的制造难度、提高其使用寿命;衬套易于更换,利于节省维护和维修成本。采用凹槽的结构,方便衬套的装配,且易于固定。如果活塞在移动中封遮导油孔出ロ的全部或部分,将会阻断油路,或使油路流通不畅,作为优选,活塞内孔一端部的圆周上设有环形的内环槽,内环槽的侧壁上设有孔;导油孔的ー出口通入该内环槽。当内缸套完全伸出时,其外周上的活塞抵靠到导向套侧壁,此 吋,导油孔内的油流入活塞的内环槽,再通过内环槽侧壁上的孔流出,使活塞行程最大化的同时,保持油路的畅通。作为优选,内环槽的侧壁上的孔与侧壁端部贯通。这种结构,使液流除了可通入侧壁外周面,还可通入侧壁端部,使液流更畅通,此时,该孔的结构可以是圆孔、半圆孔或条形槽。作为优选,导油孔的另一出口为环形凹槽,环形凹槽设在所在的内缸套内圆周壁上;当活塞移动到最最左端时,环形凹槽包绕活塞的端部。保障有效通流面积,避免活塞与内缸套之间的通道的有效通流面积较小而导致液流不畅,也有效保护其上的密封件;另外,使得液压油缸在运行过程中避免了有杆腔背压的阻力,极大地提高了油缸的负载效率,节省了能源。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易于制作等特点,尤其是进油孔、出油孔设置在ー级缸筒上。I、活塞杆为实心式结构。相较于设置油道的结构,实心式结构刚性更好,加工成本低,径向尺寸更为紧凑。2、进出油ロ固定于缸筒上,使油管可以固定,不随活塞杆的往复移动而伸长、缩短和弯折,可有效地避免油管与往复运动的末级活塞杆发生碰撞干涉以及磨损。3、在ニ级缸筒和三级缸筒的缸筒筒壁轴向上设计通油孔,通油孔不会划伤往复运动的孔用密封圏。4、液压油缸在运行过程中避免了有杆腔背压的阻力,提高了油缸的负载效率,节省了能源。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专利技术ー种活塞杆实心制式双作用多级液压油缸,如附图I所示,包括一级缸套30、活塞15、活塞杆I以及包括末级缸套13在内的若干级内缸套,活塞杆I设于末级缸套13中;活塞杆I为实心杆,一级缸套30底端设有进油孔21、另一端设有出油孔22 ;每级内缸套在靠近进油孔21的一端的外部固定有活塞16、18,每级内缸套设有导油孔23,导油孔23为导通内缸套内外的通孔,且两出口位于活塞的同一侧,设在外壁的出口邻近活塞、设在内壁的出口设在远离活塞的一端。一级缸套30包括钢筒11,钢筒11 一端部设置缸底19构成封闭端;在远离封闭端的另一端,一级缸套30内腔壁设置导向套5并以之与内缸套构成密封配合和滑动配合,该内缸套的内腔壁设置导向套2、3以之与其内的另ー级内缸套或活塞杆I构成密封配合和滑动配合。 导向套5为环状,其外周面设置螺纹段,其内壁设置防尘圈4、密封圈6和衬套10 ;导向套5内壁设置一段凹槽,衬套10嵌入该凹槽中。活塞15、16、18内孔一端部的圆周上设有环形的内环槽141,内环槽141的侧壁上设有孔142,孔142与侧壁端部贯通;导油孔23的一出口通入该内环槽141,另ー出口为环形凹槽231,环形凹槽231设在所在的内缸套内圆周壁上;当活塞15移动到最最左端时,环形凹槽231包绕活塞15的端部。活塞15、16、18上设置密封圈14、20、21。使用时,通过设有导油孔23,导通每级内缸套的内腔与外腔,导油孔23是从内腔的远离活塞端导通到外腔的接近活塞位置,各级的同侧腔均可保持连通,故此,无需在活塞杆上设置油ロ。当内缸套完全伸出吋,其外周上的活塞抵靠到导向套侧壁,此时,导油孔内的油流入活塞的内环槽,再通过内环槽侧壁上的孔流出。下面以三级双作用缸举例说明,如附图I所示,当压カ油通过缸底的进油孔21进入油缸无杆腔时,一级活塞杆组件(ニ级缸套12与活塞15组成)、ニ级活塞杆组件(末级缸套13与活塞16组成)和三级活塞杆组件(活塞杆I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塞杆实心制式双作用多级液压油缸,包括一级缸套(30)、活塞(15)、活塞杆(1)以及包括末级缸套(13)在内的若干级内缸套,活塞杆(1)设于末级缸套(13)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杆(1)为实心杆,一级缸套(30)底端设有进油孔(21)、另一端设有出油孔(22);每级内缸套在靠近进油孔(21)的一端的外部固定有活塞(16、18),每级内缸套设有导油孔(23),导油孔(23)为导通内缸套内外的通孔,且两出口位于活塞的同一侧,设在外壁的出口邻近活塞、设在内壁的出口设在远离活塞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姝君魏爱平
申请(专利权)人:沈姝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