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3786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6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跳床结构,该跳床包含有一弹跳部以及一环型支撑架;其中该弹跳部包含有一垫体以及多个设置于该垫体周缘的弹性件;该环型支撑架连接所述弹性件以环设于该弹跳部外侧,该环型支撑架包含有一朝向该弹跳部的内环侧以及相对于该内环侧另面的外环侧,该环型支撑架具有至少一第一支撑管以及一第二支撑管,该第一支撑管与该第二支撑管分别包含一弯管段、一第一对接端、一与该第一对接端对应的第二对接端,该第一对接端包含位于内环侧的一第一支撑段、位于外环侧的一第二支撑段、以及设于该第一支撑段与该第二支撑段之间的至少一第一凸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跳床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使用耐度的跳床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足后,开始注重休闲、运动等提升生活品质的活动。尤其是现代人运动量不足、运动空间有限,因此各种运动器材制造技术不断精进,以期提供占用空间小、使用简便的运动器材。已知技术中的跳床如美国专利第7,766,795号所示,一跳床包含环状框架(circular frame),该环状框架由多个支撑脚(legs)撑起。该环状框架通过多个弹簧(spring member)连接一弹跳垫(mat),—环状墙(cylindrical wall)装设于该框架上,该环状墙实质上为弹性的网状结构,用于防止使用者被跳床的弹力抛出跳床外。当使用者在 该弹跳垫上跳跃时,使用者与该弹跳垫的重量会拉伸所述弹簧,并且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结于该环状框架,因此将所述弹簧的受力会再转移至该环状框架。因此,在使用时,跳床的支撑架构,包含环状框架以及支撑脚,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为了说明方便说明该弹簧对该环状框架产生的压力,请再参阅另一美国专利US2010/0273611号,该前专利技术揭示一种跳床,US 2010/0273611号专利的图3中揭示了该弹簧(spring)与该环状框架(frame)的连接关系。图中明显可见,该弹簧一端扣接于该环状框架上,其扣接的位置约为该环状框架的上方偏内侧。可轻易理解的,当使用者在该跳床上弹跳时,该弹簧将拉扯该环状框架,以力学的角度来看可将弹簧拉扯的力量区分为水平分力以及垂直分力。由于该跳床的弹跳垫因使用者的重量向下沉,该弹簧对该环状框架施加的垂直分力将远远大于水平分力,也即,该环状框架除了受到向内侧拉扯的力量以外,该环状框架还受到了很大的垂直压力。理论上,虽然圆管状框架在受到多方向的应力时可相互抵消,并且圆管式框架具有生产成本低、组装方便的优点。然而圆管式框架的研究与使用经验指出,该弹簧对该环状框架施加的力量是单方向的,弹簧施加拉力于该圆管式框架的位置、方向是固定的,圆管状框架无法有效抵消或分散所承受的应力。因此在长期使用下,骨架相接处容易因使用者弹跳产生的压力而变形。尤是是圆管的上、下方,在弹簧对框架的拉扯下承受较大的应力。更大的问题是,由于前述的环状框架是由多个管体相接而成,在管体相接处为最脆弱、承受应力最大的地方,长期使用下会变形而产生安全性不足的问题。现今已知的前专利技术中,大部份跳床仍是使用圆管状框架,除了前述的美国专利US7,766,795 号、US 2010/0273611 号专利技术以外,还有 US 7, 854, 687,US 2010/0311545 号、US2010/0190608号、中国专利第CN2571421号等多笔已知专利揭示了使用圆管状框架的跳床。除了圆管状框架以外,为了加强物理强度,还有其他变化的框架形态,如美国专利US 2010/0240496号所示。于该前专利技术的图3中可见,为了加强对垂直分力的承受能力,构成框架的管体以及管体相接处改变为上、下表面为平直面,上、下两平直面之间以弧面相接,如同一个运动跑道般呈变形的四边形状。通过该上表面,以及该弧面的支撑,确实可加强其物理强度。但是,为了延长跳床使用寿命,以及确保使用者在使用跳床时的安全,该环状框架的结构设计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另一种具有更优秀物理强度的框架,尤其是在管体相接处作形态的改变,以求管体相接处具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应力,并确保管体之间衔接紧密,以延长跳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已知的跳床大多以圆管作为其骨架,在长期使用下骨架相接处会因受力不平均而产生变形的问题。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跳床结构,包含有一弹跳部以及一环型支撑架;其中该弹跳部包含有一垫体以及多个设置于该垫体周缘的弹性件;该环型支撑架则环设于该弹跳部外侦牝并连接所述弹性件,该环型支撑架包含有一朝向该弹跳部的内环侧以及相对于该内环侧另一面的外环侧,该环型支撑架具有至少一第一支撑管以及一第二支撑管,该第一支撑管与该第二支撑管分别具有一第一对接端、一与该第一对接端对应的第二对接端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对接端与该第二对接端之间的弯管段,该第一对接端包含位于内环侧的一第一支撑段、位于外环侧的一第二支撑段、以及设于该第一支撑段与该第二支撑段之间的至少一第一凸脊。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垫体周围设有多个连接环,该弹性件包含有一接合于该连接环的第一端以及固定于该环型支撑架的第二端。该第一支撑段与该第二支撑段分别包含有与该第一凸脊相连的连接段。并且该第一支撑段与该第二支撑段之间可分别于上方、下方各形成该第一凸脊。除了该第一支撑段与该第二支撑段之间的第一凸脊以外,该第一支撑段上可设有一第二凸脊,该第二支撑段也可设一第三凸脊,来分别加强该第一支撑段与该第二支撑段的物理强度。而与该第一对接端相对接合的第二对接端,则对应的具有一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段的第一辅助支撑段,一相对于该第二支撑段的第二辅助支撑段,以及一相对于该第一凸脊的第一辅助凸脊。该第一支撑管还包含有一转接管以连接该支撑脚。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该弯管段的内环侧可具有一第一凹沟,该弯管段的外环侧可具有一第二凹沟,该第一凹沟与该第二凹沟用于分散该弯管段上的应力。本专利技术跳床结构主要于第一支撑管以及第二支撑管的第一对接端上设有的凸脊结构,相较于传统圆管式框架,本专利技术的环型支撑架能具有更高的物理强度,并且能将该环型支撑架所承受的应力均匀分散至其它部位。更进一步的,该第一、第二支撑管的弯管段上设有至少一向内凹陷的凹沟,使该环型支撑架具有更优秀的物理强度、更长的使用年限。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跳床的立体图;图2为该环型支撑架的立体图;。图3为第一、第二支撑管的分解图;图4为第一、第二支撑管结合的示意图一;图5为第一、第二支撑管结合的示意图二;图6为该第一、第二对接端接合的剖面图;图7为该弯管段的剖面图;图8为该第一对接端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该第一对接端再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跳床结构,以下将配合各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请先参阅图I、图2与图3,所述图中可见一跳床包含了一框架、一弹跳部2。为了保护使用者,该跳床还装设了一防护围网3。该框架包含了一环型支撑架12以及多个支撑该环型支撑架12的支撑脚10。为了装设该防护围网3,该框架还包含多个护网支撑架11与该支撑脚10结合,该防护围网3吊挂于所述护网支撑架11上。于图2中可见,该弹跳部2包含有一垫体21以及多个设置于该垫体21周缘的弹性件22,该垫体21周围设有多个连接环211。该弹性件22包含有一接合于该连接环211的第一端以及一接合于该环型支撑架12的第二端。另外于图I可见,为了避免使用者弹跳时掉入弹性件22之间的空隙,该弹性件22上还覆盖一防护垫23以遮蔽该弹性件22之间的空隙。该环型支撑架12具有至少一第一支撑管120以及至少一第二支撑管121,于本实施例中,该环型支撑架12是由多对第一支撑管120以及第二支撑管121所组成。多个该第一支撑管120、第二支撑管121头尾相接构成该环型支撑架12,虽然本专利技术图式中所示的环型支撑架12为圆形,但该环型支撑架12并不限制为圆形,也可为多边形状。该环型支撑架12环设于该弹跳部2外侧,而使该环型支撑架12区分为一朝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跳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弹跳部(2),包含有一垫体(21)以及多个设置于该垫体(21)周缘的弹性件(211);以及一环型支撑架(12),该环型支撑架(12)连接所述弹性件(211)以环设于该弹跳部(2)外侧,该环型支撑架(12)包含有一朝向该弹跳部(2)的内环侧(15)以及相对于该内环侧(15)另面的外环侧(16),该环型支撑架(12)具有至少一第一支撑管(120)以及一第二支撑管(121),该第一支撑管(120)与该第二支撑管(121)分别具有一第一对接端(122、139)、一与该第一对接端(122、139)对应的第二对接端(123、140)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对接端(122、139)与该第二对接端(123、140)之间的弯管段(124、125),该第一对接端(122、139)包含位于内环侧(15)的一第一支撑段(126)、位于外环侧(16)的一第二支撑段(128)、以及设于该第一支撑段(126)与该第二支撑段(128)之间的至少一第一凸脊(13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华炉陈申
申请(专利权)人:龙泰兴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