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把手复位装置,包括把手1、锁面2、蜗簧3、转圈4;把手1、蜗簧3、转圈4同心装配在锁面2上的孔23内,可绕同一中心轴旋转,第一挡边21和第二挡边22分别限制上抬和下压把手1的旋转角度,把手1在蜗簧3的回弹力作用下旋转复位到初始位置,因此也就实现了把手1的复位装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涉及一种把手复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把手复位装置多种多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把手复位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可靠性好,易与生产且成本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把手复位装置,包括把手I、锁面2、蜗簧3、转圈4 ;把手I、蜗簧3、转圈4同心装配在锁面2上的孔23内,可绕同一中心轴旋转;转圈4上设有第三挡边41、第四挡边42 ;锁面2上设有第一挡边21、第二挡边22,蜗簧3上设有第一触角31、第二触角32,第一触角31与第一挡边21相抵,第二触角32与第二挡边22相抵。所述把手I上设有凹槽,转圈4上设有凸块,转圈4上的凸块嵌入把手I上的凹槽中,形成把手I和转圈4的嵌合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把手和转圈形成的嵌合结构,利用蜗簧的回弹力作用,实现把手的复位装置;这种结构更为简单,方便使用,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门锁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门锁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门锁的初始位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门锁上抬把手(未安装转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4把手复位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的门锁的爆炸图。包括把手I、锁面2、蜗簧3、转圈4 ;把手I、蜗簧3、转圈4同心装配在锁面2上的孔23内,可绕同一中心轴旋转;转圈4上设有第三挡边41、第四挡边42 ;锁面2上设有第一挡边21、第二挡边22,蜗簧3上设有第一触角31、第二触角32,第一触角31与第一挡边21相抵,第二触角32与第二挡边22相抵,第一挡边21和第二挡边22分别限制上抬和下压把手I的旋转角度,把手I在蜗簧3的回弹力作用下复位。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门锁的剖面图。把手I上设有凹槽,转圈4上设有凸块,转圈4上的凸块嵌入把手I上的凹槽中,形成把手I和转圈4的嵌合结构;由于转圈4上的凸块和把手I上的凹槽之间的相互咬合的嵌合结构,所以转圈4可以随把手I 一起转动。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门锁上抬把手(未安装转圈)的结构示意图。蜗簧3装配在锁面2上,第一触角31与第一挡边21相抵,第二触角32与第二挡边22相抵;在外力作用下上抬把手1,第一触角31由于受第一挡边21的限制静止不动,第二触角32和转圈4随把手I 一起逆时针旋转到一定角度时,转圈4上的第三挡边41由于受第一挡边21的限制停止转动,把手I和第二触角32也停止转动;此时外力作用消失,转圈4和把手I在蜗簧3的回弹力作用下自动顺时针复位到初始位置,如图3和图5所示。同理,在外力作用下下压把手1,第二触角32由于受第二挡边22的限制静止不动,第一触角31和转圈4随把手I 一起顺时针旋转到一定角度时,转圈4上的第四挡边42由于受第二挡边22的限制停止转动,把手I和第一触角31也停止转动;此时外力消失,转圈4和把手I在蜗簧3的回弹力作用下自动逆时针复位到初始位置,如图3和图5所示。 本技术是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更改,这些变型和更改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把手复位装置,包括把手⑴、锁面⑵、蜗簧⑶、转圈⑷;把手⑴、蜗簧⑶、转圈(4)同心装配在锁面(2)上的孔(23)内,可绕同一中心轴旋转;转圈(4)上设有第三挡边(41)、第四挡边(42);锁面(2)上设有第一挡边(21)、第二挡边(22),蜗簧(3)上设有第一触角(31)、第二触角(32),第一触角(31)与第一挡边(21)相抵,第二触角(32)与第二挡边(22)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把手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I)上设有凹槽,转圈⑷上设有凸块,转圈⑷上的凸块嵌入把手⑴上的凹槽中,形成把手(I)和转圈(4)的嵌合结构。专利摘要一种把手复位装置,包括把手1、锁面2、蜗簧3、转圈4;把手1、蜗簧3、转圈4同心装配在锁面2上的孔23内,可绕同一中心轴旋转,第一挡边21和第二挡边22分别限制上抬和下压把手1的旋转角度,把手1在蜗簧3的回弹力作用下旋转复位到初始位置,因此也就实现了把手1的复位装置。文档编号E05B1/00GK202627651SQ201220313820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1日专利技术者闵瑜 申请人:闵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把手复位装置,包括把手(1)、锁面(2)、蜗簧(3)、转圈(4);把手(1)、蜗簧(3)、转圈(4)同心装配在锁面(2)上的孔(23)内,可绕同一中心轴旋转;转圈(4)上设有第三挡边(41)、第四挡边(42);锁面(2)上设有第一挡边(21)、第二挡边(22),蜗簧(3)上设有第一触角(31)、第二触角(32),第一触角(31)与第一挡边(21)相抵,第二触角(32)与第二挡边(22)相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瑜,
申请(专利权)人:闵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