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涉及一种片材挤出模头。它包括第一模头组件和第二模头组件,第一模头组件内侧面和第二模头组件内侧面之间形成挤出流道,所述挤出流道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进料区、扩散区、分配区和挤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区包括第一分配区,第一分配区包括两个相对流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三角形分配区。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的间隙最小,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最大。各三角形分配区的间隙从其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往底边处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挤出的片材厚度均匀,非常适合用于生产幅宽在2米以上的宽幅片材,锁模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且模头底端的强度也大幅增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片材挤出模头,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
技术介绍
现有的挤出平模头,其内部的流道通常包括进料区、扩散区、分配区和挤出区,整个流道呈类似衣架状。但是,现有的挤出平模头只适合于生产幅宽小的片材。在生产宽幅片材(通常幅宽在2米以上)的时候,上述这种结构的挤出平模头会出现以下很多问题I、由于幅宽大,因此流道中间和两端的料流速度不一致,流道中间的物料流速快,而流道两端的物料流速慢,这会导致挤出的片材中间厚、两侧薄,质量差,甚至无法获得成品片材; 2、由于内部流道比较宽,也比较大,因此要有足够的锁模力,才能够保证模头不漏料;3、由于幅宽大,因此挤出平模头内部流道所承受的压力也大,因此要保证模体的变形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这种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挤出的片材厚度均匀,非常适合用于生产幅宽在2米以上的宽幅片材。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包括第一模头组件和第二模头组件,第一模头组件内侧面和第二模头组件内侧面之间形成挤出流道,所述挤出流道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进料区、扩散区、分配区和挤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区包括第一分配区,第一分配区包括两个相对流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三角形分配区,两个三角形分配区的顶点均位于流道的中轴线上,并且两个三角形分配区的顶点重合,所述两个三角形分配区的底边分别位于分配区的左右两侧,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的间隙最小,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最大,并且两个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大小相同,各三角形分配区位于同一条与流道的中轴线平行的直线上的位置的间隙相同,并且各三角形分配区的间隙从其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往底边处逐渐增大。较优的方案,所述两个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的间隙范围为O. 5-1. O毫米,所述两个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范围为3. 0-4. O毫米。更优的方案,所述分配区还包括第二分配区,第二分配区位于第一分配区与挤出区入口之间,所述第二分配区包括两个相对流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梯形分配区,两个梯形分配区的顶边均位于流道的中轴线上,并且两个梯形分配区的顶边重合,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的底边分别位于分配区的左右两侧,所述各梯形分配区顶边处的间隙最小,所述各梯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最大,并且两个梯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大小相同,各梯形分配区位于同一条与流道的中轴线平行的直线上的位置的间隙相同,并且各梯形分配区的间隙从其梯形分配区顶边处往底边处逐渐增大,并且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顶边处的间隙等于两个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的间隙,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小于两个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由于第一分配区出来的物料通常会出现位于左右两侧的物料比位于中部的物料稍多的现象,所以需要第二分配区对第一分配区出来的物料进行再次调节,使得位于左右两侧的物料与位于中部的物料基本相同。由于第二分配区的间隙从中部往两侧依次增大的速度小于第一分配区的间隙从中部往两侧依次增大的速度,因此物料能够进一步调整,从而使得位于左右两侧的物料与位于中部的物料基本相同。较优的方案,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顶边处的间隙范围为O. 5-1. O毫米,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范围为I. 5-2. O毫米。更优的方案,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顶边处的间隙与两个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的间隙相同。本申请更进一步的目的,是解决锁模力不够的问题,采用的方案为所述第一模头 组件和第二模头组件采用至少两排螺钉锁紧,这样就能提供更多的锁模力,保证不漏料。本申请更进一步的目的,是解决解决模头诸如内部压力大、加热等因素造成模头变形的问题,采用的方案为所述第一模头组件横截面底边和第二模头组件横截面底边的夹角范围为150-170度。即所述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的横截面底角的角度大幅增加。由于将原来横截面呈类似箭头状的结构(第一模头组件横截面底边和第二模头组件横截面底边的夹角范围为60-120度)改成了角度较大的结构,因此能够保证模头底端拥有足够的强度。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挤出的片材厚度均匀,非常适合用于生广幅宽在2米以上的宽幅片材,锁|旲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闻,并且|旲头底端的强度也大幅增加。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I的半剖图;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I第一模头组件的右视图;图3是图2中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2中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I所示实施例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包括第一模头组件I和第二模头组件2,第一模头组件I内侧面和第二模头组件2内侧面之间形成挤出流道3,所述挤出流道3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进料区31、扩散区32、分配区33和挤出区34。如图2所示,所述分配区33包括第一分配区331,第一分配区331包括两个相对流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三角形分配区3311,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的顶点均位于流道的中轴线上,并且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的顶点重合,所述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的底边分别位于分配区33的左右两侧,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3311顶点处的间隙最小,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3311底边处的间隙最大,并且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底边处的间隙大小相同,各三角形分配区3311位于同一条与流道的中轴线平行的直线上的位置的间隙相同,并且各三角形分配区3311的间隙从其三角形分配区3311顶点处往底边处逐渐增大。如图3所示,所述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顶点处的间隙为O. 5毫米。如图4所示,越靠近三角形分配区3311底边,间隙就越大。所述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底边处的间隙为3. O毫米。如图2所示,所述分配区33还包括第二分配区332,第二分配区332位于第一分配区331与挤出区34入口之间,所述第二分配区332包括两个相对流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梯形分配区3321,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的顶边均位于流道的中轴线上,并且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的顶边重合,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的底边分别位于分配区33的左右两侧,所述各梯形分配区3321顶边处的间隙最小,所述各梯形分配区3321底边处的间隙最大,并且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底边处的间隙大小相同,各梯形分配区3321位于同一条与流道的中轴线平行的直线上的位置的间隙相同,并且各梯形分配区3321的间隙从其梯形分配区3321顶边处往底边处逐渐增大,并且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顶边处的间隙等于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顶点处的间隙,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底边处的间隙小于两个三角形分配区3311底边处的间隙。由于第一分配区331出来的物料通常会出现位于左右两侧的物料比位于中部的物料稍多的现象,所以需要第二分配区332对第一分配区331出来的物料进行再次调节,使得位于左右两侧的物料与位于中部的物料基本相同。由于第二分配区332的间隙从中部往两侧依次增大的速度小于第一分配区331的间隙从中部往两侧依次增大的速度,因此物料能够进一步调整,从而使得位于左右两侧的物料与位于中部的物料基本相同。如图3所示,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顶边处的间隙为O. 5毫米,如图4所示,越靠近梯形分配区3321底边,间隙就越大。所述两个梯形分配区3321底边处的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幅片材挤出平模头,包括第一模头组件和第二模头组件,第一模头组件内侧面和第二模头组件内侧面之间形成挤出流道,所述挤出流道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进料区、扩散区、分配区和挤出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区包括第一分配区,第一分配区包括两个相对流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三角形分配区,两个三角形分配区的顶点均位于流道的中轴线上,并且两个三角形分配区的顶点重合,所述两个三角形分配区的底边分别位于分配区的左右两侧,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的间隙最小,所述各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最大,并且两个三角形分配区底边处的间隙大小相同,各三角形分配区位于同一条与流道的中轴线平行的直线上的位置的间隙相同,并且各三角形分配区的间隙从其三角形分配区顶点处往底边处逐渐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庆青,叶镇波,李意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达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