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3618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其中,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20)包括:具有圆筒形的相互隔开的两个固定柱(36、38)的固定部件(30),和具有以旋转轴线(100)为中心围绕两个固定柱转动的圆筒形弯曲用柱(44)的移动部件(40)。在固定部件的两个固定柱之间形成有供夹持线材(90)的第一缝隙(39)。移动部件的弯曲用柱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量进行转动后朝向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直线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将直线状线材弯曲成锯齿形(zigzag)而制造弹性部件的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制造弹性部件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如折叠(folder)型移动电话或者滑动(slide)型移动电话这样的具有可打开或关闭的两个组件(unit)的携带装置中,包括有连接两个组件的开闭装置(也称为“铰链装置”)。为了方便使用移动电话,开闭装置按照两个组件可打开或关闭的方式构成。为此,需要可提供移动动力的弹性部件。在携带装置为滑动型移动电话的情况下,在现有技术中主要使用线圈型扭转弹簧,但是,随着移动电话的厚度越来越薄,需要提供能够使厚度更薄的同时性能更可靠的弹簧,同时需要提供为制造这种弹簧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直线状线材弯曲成锯齿形而制造弹性部件的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直线状线材弯曲成锯齿形而制造在弯曲部分的耐疲劳性及可靠性良好的弹性部件的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制造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弹性部件由直线状线材弯曲而形成锯齿形,包括多个直线连接部和连接所述多个直线连接部的多个曲线连接部,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包括圆筒形的相互隔开的两个固定柱; 移动部件,包括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两个固定柱转动的圆筒形弯曲用柱;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两个固定柱之间形成有供夹持所述线材的第一缝隙,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弯曲用柱可按照预先设定的量进行转动后朝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直线移动。所述两个固定柱的半径可以相同。所述弯曲用柱的半径可以与所述两个固定柱的半径相同,或者比所述两个固定柱的半径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利用上述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制造弹性部件,其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直线状线材夹在第一缝隙,并沿着延伸的轴线配置;移动定位移动部件,使弯曲用柱位于所述线材抵靠在所述弯曲用柱上的第一位置;通过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沿着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移动部件,弯曲所述线材,以形成从第二缝隙延伸的第1直线连接部和从第一缝隙延伸的第2直线连接部;移动定位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弯曲用柱位于所述线材不与所述弯曲用柱抵靠的第二位置;沿着所述延伸的轴线移动所述线材;移动定位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弯曲用柱位于所述第一位置;通过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沿着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移动部件,弯曲所述线材的第2直线连接部,以形成从所述第二缝隙延伸的第2A直线连接部和从所述第一缝隙延伸的第2B直线连接部。所述移动部件的弯曲用柱能够转动以所述直线连接部相互平行。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弹性部件由直线状线材弯曲而形成锯齿形,包括多个直线连接部和连接所述多个直线连接部的多个曲线连接部,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包括胴体,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从所述胴体朝向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的中心柱和弯曲用柱,所述中心柱位于所述旋转轴线上,在所述中心柱和弯曲用柱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和滑动所述线材的缝隙。所述弯曲用柱的半径与所述中心柱的半径相同,或者比所述中心柱的半径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利用上述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制造弹性部件,该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直线状线材夹在缝隙中,并沿着延伸的轴线配置;通过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沿着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胴体,弯曲所述线材,以形成从所述缝隙延伸的第1直线连接部和从中心柱的一侧延伸的第2直线连接部;将所述线材从所述缝隙拔出来,使其沿着所述延长轴线移动,并将所述第2直线连接部夹在所述缝隙中;通过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沿着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胴体,弯曲所述第2直线连接部,以形成从所述缝隙延伸的第2a直线连接部和从所述中心柱的一侧延伸的第2b直线连接部。所述胴体的弯曲用柱能够转动以使所述直线连接部相互平行。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弹性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至图12为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制造出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过程示意图;图13至图23为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制造出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使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特征。图1表示弹性部件。如图1所示,弹性部件10为线材,包括形成为锯齿形而提供弹性力的弹性部12,弹性部12包括平行延伸的多个直线连接部13和连接多个直线连接部13的多个曲线连接部14。曲线连接部14大致呈半圆形。在图2至图12中按不同步骤表示有具有图1所示形状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制造弹性部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a和图2b所示,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20包括位于中心部分的固定部件30,和围绕固定部件30周围的移动部件40。移动部件40能够以旋转轴线100为中心相对于固定部件30进行转动。另外,移动部件40能够沿着旋转轴线100方向相对于固定部件30进行直线移动。固定部件30为圆筒状,包括与旋转轴线100垂直的第一面32,和从第一面32延伸的侧面34。在第一面32上具有与旋转轴线100大致平行的圆筒状的第一、第二固定柱36、38。两个固定柱具有相同大小。旋转轴线100通过两个固定柱36、38之间的中心。在两个固定柱36、38之间形成有第一缝隙39,直线状线材90可夹在该缝隙中。第一缝隙39优选比线材90的线径稍大一些,以使线材90在该缝隙中能够滑动通过。两个固定柱36、38的圆形侧面361、381与线材90接触。移动部件40围绕固定部件30的侧面34。移动部件40包括环状的第二面42,该第二面42与固定部件30的第一面32方向相同,且与旋转轴线100大致垂直。在第二面42上设有与旋转轴线100大致平行的圆筒状的弯曲用柱44。弯曲用柱44呈圆筒状,其圆形侧面441将与线材90接触。弯曲用柱44的半径与固定部件30的两个固定柱36、38的半径相同或者比其小。弯曲用柱44按照下述方式定位在与固定部件30的两个固定柱36、38位于一个直线上时(如图3),在与其相邻接的固定柱(在图3中为第一固定柱36)之间形成的第二缝隙49的大小与在两个固定柱36、38之间形成的第一缝隙39的大小大致相同。移动部件40通过外力可以旋转轴线100为中心相对于固定部件30旋转。随着移动部件40的旋转,弯曲用柱44也同时以旋转轴线100为中心相对于固定部件30的两个固定柱36、38转动。另外,移动部件40可通过外力沿着旋转轴线100相对于固定部件30直线移动。通过直线移动,移动部件40的弯曲用柱44可相对于固定部件30的两个固定柱36、38位于如图2b所示的第一位置P1或者如图5b所示的第二位置P2。第一位置P1为移动部件40位于上侧的位置,以使夹在固定部件30的两个固定柱36、38之间的线材90与移动部件40的弯曲用柱44抵靠。第二位置P2为移动部件40位于下侧的位置,以使夹在固定部件30的两个固定柱36、38之间的线材90不与移动部件40的弯曲用柱44抵靠。下面,参照图2至图12,对利用图2所示的装置制造图1所示形状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所示,将直线状线材90夹在固定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弹性部件由直线状线材弯曲而形成锯齿形,包括多个直线连接部和连接所述多个直线连接部的多个曲线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包括圆筒形的相互隔开的两个固定柱;移动部件,包括 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两个固定柱转动的圆筒形弯曲用柱,其中,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两个固定柱之间形成有夹持所述线材的第一缝隙,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弯曲用柱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量进行转动后朝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直线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5-11-7 10-2005-01059181.一种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弹性部件由直线状线材弯曲而形成锯齿形,包括多个直线连接部和连接所述多个直线连接部的多个曲线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包括圆筒形的相互隔开的两个固定柱;移动部件,包括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两个固定柱转动的圆筒形弯曲用柱,其中,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两个固定柱之间形成有夹持所述线材的第一缝隙,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弯曲用柱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量进行转动后朝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进行直线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固定柱的半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用柱的半径与所述两个固定柱的半径相同,或者比所述两个固定柱的半径小。4.一种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弹性部件的制造装置制造弹性部件,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直线状线材夹在第一缝隙中,并沿着延伸的轴线配置;移动并定位移动部件,使弯曲用柱位于所述线材抵靠在所述弯曲用柱上的第一位置;通过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沿着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移动部件,弯曲所述线材,以形成从第二缝隙延伸的第1直线连接部和从第一缝隙延伸的第2直线连接部;移动并定位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弯曲用柱位于所述线材不与所述弯曲用柱抵靠的第二位置;沿着所述延伸的轴线移动所述线材;移动并定位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弯曲用柱位于所述第一位置;通过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沿着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述移动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荣秀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凤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