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透气构件具备具有防水性的透气膜(11)和具有贯通孔(13)且贯通孔(13)的一个开口由透气膜(11)封闭的支撑体(12)。支撑体(12)中,由透气膜(11)封闭的开口的边缘部包括将该开口夹在中间而彼此相对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开口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一峰形突起部(12a),第二区域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开口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二峰形突起部(12b)。透气膜(11)接合在第一峰形突起部(12a)和第二峰形突起部(12b)上,并且具有峰部和谷部随着第一峰形突起部(12a)和第二峰形突起部(12b)的形状交替排列的褶皱形状或波浪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调节汽车车灯和EQJ(Electrical Control Unit,电控单元)等汽车电装部件、电动牙刷、剃须刀以及室外照明装置等的各种壳体的内压的透气构件。
技术介绍
在汽车电装部件、电动牙刷、剃须刀和室外照明装置等的各种壳体中,为了防止壳体内外的温度差所引起的壳体的变形和破裂等,多数情况下设置有透气孔。在壳体上设置透气孔时,为了防止水或尘埃侵入到壳体内部,使用具备各种防水透气膜的透气构件(參考专利文献广3)。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ー种透气构件,其通过在包含热塑性弾性体的近似筒状体(支撑体)上以封闭该近似筒状体的贯通孔的一个开ロ的方式熔敷透气膜而形成。该透气构件利用热塑性弾性体的弹性而固定在电装部件的壳体上。由于这种透气构件通过使具有扁平形状的(片状的)透气膜熔敷在弾性体上而形成,因此,生产率优良。一般而言,透气构件中使用的透气膜为片状。如图14所示,普通的透气构件300由作为近似筒状体的支撑体301和以封闭该支撑体301的贯通孔302的一个开ロ的方式设置的片状透气膜303形成。透气膜303通过熔敷在支撑体301 (熔敷部304)上而与支撑体301接合。但是,在具有上述构成的透气构件的情况下,透气膜为片状,因此,在进ー步増大透气量方面存在限度。另外,近年来,混合动カ车和电动汽车正在増加。对于设置在这些汽车的电池箱和电装部件等中的透气构件,要求进ー步提高透气量。另外,内压调节所需的部件或装置中,有时也不能充分确保透气构件的设置面积。特别是对于汽车车灯而言,存在车灯玻璃表面因水的凝结而起雾的问题,为了使该凝结快速气化,需要设置具有更高透气量的透气构件。但是,能够设置透气构件的面积是有限的,因此,能够实现的透气量存在限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15581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实公平3-5337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1-1435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作为透气路径的支撑体的贯通孔维持在与以往同等的水平即设置面积维持在与以往同等的水平、但透气量得到进ー步提高的透气构件。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透气构件,具备具有防水性的透气膜和具有贯通孔且该贯通孔的ー个开ロ由所述透气膜封闭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中,由所述透气膜封闭的所述开ロ的边缘部包括将所述开ロ夹在中间而彼此相対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所述开ロ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一峰形突起部,所述第二区域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所述开ロ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二峰形突起部;所述透气膜接合在所述第一峰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峰形突起部上,并且具有峰部 和谷部随着所述第一峰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峰形突起部的形状交替排列的褶皱形状或波浪形状。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透气构件具备具有贯通孔的支撑体,和配置在所述贯通孔的内部、以封闭该贯通孔的方式与贯通孔内壁面接合且具有褶皱形状或波浪形状的透气膜。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透气构件的支撑体中,在由透气膜封闭的开ロ的边缘部设置有第一峰形突起部和第二峰形突起部。第一峰形突起部和第二峰形突起部分别设置在将开ロ夹在中间而彼此相対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因此,将开ロ夹在中间而彼此相対。透气膜通过接合在上述第一峰形突起部和第二峰形突起部上而形成具有峰部和谷部的褶皱形状或波浪形状。这样,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透气构件的透气膜具有褶皱形状或波浪形状,因此,能够在不扩大设置面积的情况下扩大透气面积,从而能够提高透气量。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透气构件具有比透气膜为片状时更大的透气面积,并且其两端在透气膜的谷部是开放的。因此,即使在透气膜与水平面平行地配置且在透气膜上载有水滴的情况下,出现像透气膜为片状时那样几乎全部透气面积被水滴封闭的可能性也较低,而且,积存在谷部的水滴能够从谷部的两端流出。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透气构件,即使在透气膜上载有水滴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充分的透气量。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透气构件中,配置在支撑体的贯通孔内部的透气膜具有褶皱形状或波浪形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透气构件能够在不扩大设置面积的情况下扩大透气面积,从而能够提高透气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透气构件中,透气膜以收纳在贯通孔的内部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透气构件能够在确保高透气量的同时实现进ー步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I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透气构件的构成的立体图,图IB是从X方向对图IA所示的透气构件进行观察的侧视图,图IC是图IA的I-I剖面图。图2A是表示构成图IA所示的透气构件的支撑体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支撑体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水滴滚落角的測定方法的图。图4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透气构件的构成例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图4A所示的透气构件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A是表不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透气构件的另ー构成例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图5A所示的透气构件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剖面图。图6A是表示实施例中使 用的支撑体的形状的俯视图,图6B是从Y方向对图6A所示的支撑体进行观察的侧视图。图7A是表示现有透气构件的概略构成的剖面图,图7B是表示在现有透气构件的透气膜上载有水滴的状态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透气构件的一个构成例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透气构件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剖面图。图IO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透气构件的另ー构成例的剖面图,图IOB是表示图IOA所示的透气构件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一例的剖面图,图IOC是表示图IOA所示的透气构件安装在壳体上的状态的另一例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透气构件的又一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透气构件的又一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透气构件的又一构成例的剖面图。图14是表示现有的普通透气构件的构成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透气构件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记载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图IA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透气构件I的构成的立体图。图IB是从X方向对图IA所示的透气构件I进行观察的侧视图。图IC是图IA的I-I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透气构件I具备具有防水性的透气膜11和具有贯通孔13且贯通孔13的一个开ロ由透气膜11封闭的支撑体12。也ー并參考图2A和图2B来说明支撑体12的形状。支撑体12中,由透气膜11封闭的开ロ的边缘部包括将开ロ夹在中间而彼此相対的第一区域14a和第二区域14b。第一区域14a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开ロ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一峰形突起部12a。第二区域14b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开ロ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二峰形突起部12b。透气膜11接合在第一峰形突起部12a和第二峰形突起部12b上,因此,具有峰部和谷部随着第一峰形突起部12a和第二峰形突起部12b的形状交替排列的褶皱形状。褶皱形状根据各实施方式以能够确保用于得到所需透气量的面积的方式设定即可。关于褶皱形状,没有特别指定,作为大致标准,峰部的高度为约O. 2mnT约100mm。根据目标褶皱形状来决定支撑体12的第一峰形突起部12a和第二峰形突起部12b的形状即可。现有透气构件中使用的透气膜一般为片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4.09 JP 2010-0908051.一种透气构件, 其具备具有防水性的透气膜和具有贯通孔且该贯通孔的一个开口由所述透气膜封闭的支撑体; 所述支撑体中,由所述透气膜封闭的所述开口的边缘部包括将所述开口夹在中间而彼此相对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一峰形突起部,所述第二区域中设置有峰部和谷部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交替排列的第二峰形突起部; 所述透气膜接合在所述第一峰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峰形突起部上,并且具有峰部和谷部随着所述第一峰形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峰形突起部的形状交替排列的褶皱形状或波浪形状。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气构件,其中,所述第一峰形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峰形突起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中间轴呈轴对称的形状。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气构件,其中, 所述透气膜的一个峰部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的包含所述开口的表面的倾斜角比所述透气膜的水滴滚落角大5°以上, 所述透气膜的水滴滚落角如下定义 在温度为25°C的环境下将Icm3的蒸馏水自5cm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内浩二,矢野阳三,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