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228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其包括上模(10),置于钻杆(40)的上方,其包括工作面(11),所述工作面(1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左下模(20),置于钻杆(40)的下方,其包括管身工作面(21)和管端工作面(22),所述管身工作面(2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所述管端工作面(22)与钻杆(40)的管端相匹配;右下模(30),置于钻杆(40)的下方,其包括管端工作面(31)和管身工作面(32),所述管端工作面(31)与钻杆(40)的管端相匹配,所述管身工作面(32)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可有效提高压力矫直的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提高矫直后钻杆的直度和表面质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杆的矫直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钻杆压力矫 直模具。
技术介绍
石油钻杆是宝钢分公司钢管厂的主打产品之一,属于高附加值产 品。钻杆的生产工序主要有管端加厚,全长热处理,旋转矫直,压力 矫直,工具接头摩擦对焊,焊缝热处理,焊缝精加工等。由于钻杆在经过全长热处理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弯曲变形,故 必须对其进行矫直。直度是钻杆生产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直度情况 的好坏对于摩擦对焊工序中的角偏差一次合格率指标有着重大影响。在钻杆的直度指标中,其端部直度情况对于摩擦对悍工序的影响 尤为显著。由于钻杆在经过管端加厚工序后管端存在台阶,故在旋转矫直时必须避开钻杆管端,造成钻杆管端lm内存在矫直盲区,管端直 度无法保证。图1为采用传统压力矫直模具对钻杆进行矫直的示意图,图2为 传统压力矫直模具的上模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传统压力矫直模 具包括上模IOO、左下模200和右下模300,上模IOO、左下模200和 右下模300结构相同,各有一个工作面,其上的工作面用于支承或对 钻杆施压。如上模100的工作面101,工作面101与钻杆400的管身相 匹配。使用传统模具来对钻杆进行压力矫直时,由于钻杆400管端的外径大于管身的外径,为了保证两个下模200、 300的工作面保持在同 一水平面上,在矫直时必须避开钻杆400管端,这就使得钻杆400管 端成为了压力矫直时的盲区,影响了钻杆400的矫直质量。为了提高钻杆400的管端直度,在矫直时采用不避开管端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时,由于钻杆400不处于水平状态,在压力矫直过程中 会导致钻杆400被矫凹,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钻杆400报废。如果采用工作面大小不同的两个下模,在对钻杆进行压力矫直时, 左下模200用来支承钻杆400管端,右下模300用来支承钻杆管身。 由于两下模200、 300的工作面大小不同,这样就可以使得两个下模的 工作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解决了钻杆矫直时存在盲区的问题。但 是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次只能矫直钻杆的一端,每次矫直完后 必须使用行车对钻杆400进行调头,再矫直另外一端,使得矫直时工 作量大为增加,工作效率低下,不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钻杆压力矫直模具,有效 地解决钻杆矫直时存在盲区,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包括上模io,置于钻杆40的上方,其包括工作面ll,所述工作面11与钻杆40的管 身相匹配;左下模20,置于钻杆40的下方,其包括管身工作面21和 管端工作面22,所述管身工作面2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所述管 端工作面22与钻杆40的管端相匹配;右下模30,置于钻杆40的下方, 其包括管端工作面31和管身工作面32,所述管端工作面31与钻杆40 的管端相匹配,所述管身工作面32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所述上才莫IO还包括位于工作面11两側的两个辅助面111、 112; 所述左下模20还包括两个辅助面211、 221,分别位于管身工作面21 和管端工作面22的右侧;所述右下模30还包括两个辅助面311、 321, 分别位于管端工作面31和管身工作面32的左侧。所述上模10的两个辅助面111、 112,所述左下模20的两个辅助 面211、 221,以及所述右下才莫30的两个辅助面311、 321的截面形状 均为圆弧形。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增大了矫直支承点的可选范围, 使得压力矫直工艺更加合理,从而可有效提高压力矫直的工作效率。 同时可有效消除钻杆矫直盲区,还可防止钻杆表面压痕的出现,故可有效提高矫直后钻杆的直度和表面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传统压力矫直模具对钻杆进行矫直的示意图2为传统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上模的立体示意图3为采用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对钻杆左侧端部进行 矫直的立体示意图4为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上模的立体示意图5为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左下模的立体示意图6为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右下模的立体示意图7为图3中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采用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对钻杆右侧端部进行 矫直的立体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3为采用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莫具对钻杆左侧端部进行 矫直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包括 上模IO、左下模20和右下模30。图4为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上模的立体示意图,如 图所示,上才莫IO包括工作面11,所述工作面1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 配。上才莫IO还包括W立于工作面11两侧的两个辅助面111、 112,在矫 直过程中钻杆40发生弯曲时,这两个辅助面111、 112可以确保上才莫 10与钻杆40表面保持平滑接触,防止钻杆表面上压痕的产生。两个辅 助面111、 112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其曲率根据钻杆40弯曲度的范 围来设计。图5为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左下模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所示,左下模20包括管身工作面21和管端工作面22,所述管身 工作面2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所述管端工作面22与钻杆40的 管端相匹配。左下模20还包括两个辅助面211、 221,分别位于管身工 作面21和管端工作面22的右侧。两个辅助面211、 221可以确^隊左下 模20与钻杆40表面保持平滑接触,防止钻杆表面上压痕的产生。两 个辅助面211、 221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其曲率才艮据钻杆40弯曲度 的范围来设计。图6为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右下模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所示,右下模30包括管端工作面31和管身工作面32,所述管端 工作面31与钻杆40的管端相匹配,所述管身工作面32与钻杆40的 管身相匹配。右下模30还包括两个辅助面311、 321,分别位于管端工 作面31和管身工作面32的左侧。两个辅助面311、 321可以确保右下 模30与钻杆40表面保持平滑接触,防止钻杆表面上压痕的产生。两 个辅助面311、 321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其曲率根据钻杆40弯曲度 的范围来设计。图7为图3中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和图7所 示,在矫直钻杆40左侧端部时,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的左 下模20上的管端工作面22用于支承钻杆40的管端,右下模30上的 管身工作面32用于支承钻杆40的管身,这样便可在保证钻杆40处于 水平状态,实现消除钻杆矫直盲区的目的。压力矫直模具上模10用来 对钻杆40进行施加压力。图8为采用本技术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对钻杆右側端部进行 矫直的立体示意图,在矫直钻杆40右侧端部时,本技术的钻杆压 力矫直模具左下模20上的管身工作面21用于支承钻杆40管身,压力 矫直模具右下模30上的管端工作面31用于支承钻杆40管端,压力矫 直模具上模10用来对钻杆40进行施加压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10),置于钻杆(40)的上方,其包括工作面(11),所述工作面(1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 左下模(20),置于钻杆(40)的下方,其包括管身工作面(21)和管端工作面(2 2),所述管身工作面(2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所述管端工作面(22)与钻杆(40)的管端相匹配; 右下模(30),置于钻杆(40)的下方,其包括管端工作面(31)和管身工作面(32),所述管端工作面(31)与钻杆(40)的管 端相匹配,所述管身工作面(32)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0),置于钻杆(40)的上方,其包括工作面(11),所述工作面(1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左下模(20),置于钻杆(40)的下方,其包括管身工作面(21)和管端工作面(22),所述管身工作面(21)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所述管端工作面(22)与钻杆(40)的管端相匹配;右下模(30),置于钻杆(40)的下方,其包括管端工作面(31)和管身工作面(32),所述管端工作面(31)与钻杆(40)的管端相匹配,所述管身工作面(32)与钻杆(40)的管身相匹配。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杆压力矫直模具,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展刘春旭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