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3121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0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摄像装置,防止光串扰并将摄像装置的结构简化。摄像装置具备:光透过性的基板(32)、与基板的第一表面(321)对置的多个透镜(44)、形成于基板的第二表面(322)并具有供各透镜的光轴通过的开口部(36)的遮光层(34)、以及以透镜的光轴通过与第二表面隔开间隔对置的受光面(56)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受光元件(54)。透镜的有效直径(D)、开口部的直径(a)、受光面与遮光层之间的距离(h)、受光面的直径(d)、受光面与透镜的中心的距离(s)、各受光元件的间距(p)以及基板的折射率(n)满足:a<(h·D+h·d-s·d)/s以及tan-1{(p-a/2-d/2)/h}>sin-1(1/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进行生物认证而对生物的静脉图像摄像的摄像装置。如图9所示,专利文献1的摄像装置具备:排列有多个受光元件921的受光部92、包括与各受光元件921对应的透镜(微透镜)941的透镜阵列94以及夹装在受光部92与透镜阵列94之间的遮光层96。遮光层96由遮光性的板状部件构成,具有将光透过性的透光部961填充于与各受光元件921对应的圆筒状的开口部的构造。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6058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遮光层96的构造复杂的问题。如果代替专利文献1的遮光层96而采用针对每个受光元件形成具有开口部的薄膜状的遮光层的基板,则可将结构简化,但明显存在来自各透镜以外的光到达与各透镜对应的受光元件的问题(以下将该现象称为“光串扰”)。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以上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防止光串扰并简化摄像装置的结构。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例如基板32),该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多个透镜,上述多个透镜沿着第一表面配置为平面状,并且各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摄像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备: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第一表面配置为平面状,并且各自将入射光聚光;遮光层,该遮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并具有供所述各透镜的光轴通过的开口部;以及多个受光元件,所述多个受光元件以所述透镜的光轴通过与所述第二表面隔开间隔对置的受光面的方式与所述各透镜对应地配置为平面状,在通过所述多个透镜中的相互相邻的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的各自的光轴的基准面内,将与所述第一透镜对应的所述开口部的直径设定为小于基准区域的直径,其中,所述基准区域由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直径的周缘通过所述第一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23 JP 2011-063926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备: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第一表面配置为平面状,并且各自将入射光聚光;遮光层,该遮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并具有供所述各透镜的光轴通过的开口部;以及多个受光元件,所述多个受光元件以所述透镜的光轴通过与所述第二表面隔开间隔对置的受光面的方式与所述各透镜对应地配置为平面状,在通过所述多个透镜中的相互相邻的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的各自的光轴的基准面内,将与所述第一透镜对应的所述开口部的直径设定为小于基准区域的直径,其中,所述基准区域由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直径的周缘通过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轴而到达与所述第一透镜对应的所述受光元件的所述受光面的周缘的直线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的交点划定而成,并且,在所述基准面中的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轴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之间的区域中,通过与所述第二透镜对应的所述开口部的周缘和与所述第一透镜对应的所述受光元件的所述受光面的周缘的直线、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所成的角度超过入射光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最大折射角,所述各透镜的有效直径D、所述遮光层的所述各开口部的直径a、所述各受光元件的所述受光面与所述遮光层的表面之间的距离h、所述各受光面的直径d、以及所述各受光面与所述各透镜的中心之间的距离s满足以下的数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黑英人土屋仁江口司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