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7231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6 22:06
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其至少包含有机臂、前支撑、后支撑、门架、起重小车、拖拉机构、动力系统和行走小车,机臂由前支撑和后支撑支撑,后支撑设置于机臂后端,前支撑活动支撑于机臂中部,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门架,起重小车至少为两个且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机臂上,拖拉机构设置于机臂的后部以实现对起重小车的拖拉移动,行走小车至少为两个,其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门架的下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起重能力大,作业空间低、运输速度快,组装时间短,工作效率高,安全性能好,能在隧道内起复各型铁路动车和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辆的紧急救援的
,尤其涉及一种能在隧道、地下通道等狭窄地段为铁路、车辆提供紧急救援的隧道救援起重机
技术介绍
火车在铁路上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机车或者车辆有可能需要及时得到救援,以保证铁路运输的畅通,因此,铁路救援是铁路运输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国内外的铁路救援起重机均为臂架式起重机,这种臂架式起重机的作业空间要求很大,而由于铁路不可能完全处于暴露的空间中,尤其在各种山区及丘陵地带,铁路将穿过各种大小和长度不一的隧道,而现有的臂架式起重机在铁路隧道内无法实施救援工作。而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新线和老线改造中铁路隧道越来越多,特别是高速铁路的隧道 更多,且常有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铁路隧道出现,这就增加了车辆在隧道内发生事故的机率。由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在隧道内救援车辆的大型起重设备,当车辆在隧道内发生事故时,只能采用人工救援的方法,其作业效率低,救援时间长,工人劳动强度大,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的正常进行。为此,设计一种能在铁路隧道内救援车辆的大型起重机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设计者中铁重工有限公司多年来从事铁路工程机械的研发和制造工作,针对铁路隧道的特殊情况,鉴于上述问题,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了能克服现上述缺陷的隧道救援起重机。该机的特点是起重能力大,作业空间低、运输速度快,组装时间短,工作效率高,安全性能好,能在隧道内起复各型铁路动车和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其起重能力大,作业空间低、运输速度快,组装时间短,工作效率高,安全性能好,能在隧道内起复各型铁路动车和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其至少包含有机臂、前支撑、后支撑、门架、起重小车、拖拉机构、动力系统和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机臂由前支撑和后支撑支撑,后支撑设置于机臂后端,前支撑活动支撑于机臂中部,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门架,起重小车至少为两个且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机臂上,拖拉机构设置于机臂的后部以实现对起重小车的拖拉移动,行走小车至少为两个,其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门架的下端,其中,该机臂包含有箱形本体,在该箱形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耳梁和下耳梁,该上耳梁设置于下耳梁的上方以在该上耳梁和下耳梁之间形成支撑空间。其中该前支撑的本体构架由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一支撑板构成,该两个第一侧板分别从第一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该两个第一支撑板从各第一侧板的自由端朝机臂的支撑空间内伸出,且该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行走轮和下行走轮,该上行走轮抵靠于上耳梁,该下行走轮抵靠于该机臂的下耳梁;该后支撑的本体构架由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和两个第二支撑板构成,该两个第二侧板分别从第二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该两个第二支撑板从各第二侧板的自由端朝机臂的支撑空间内伸出,且该第二支撑板的一侧抵靠于下耳梁的上表面。其中该门架至少包含底架、柱身、顶盖、插槽、支撑油缸和起升油缸,该底架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两侧,各底架上均设置有两个插槽,两个柱身插入插槽中且可在插槽内上下移动,顶盖固定于各柱身且横跨两侧底架,底架设置有支撑油缸以及起升油缸,且前、后支撑均连接于该顶盖上。其中该门架还包含设置于顶盖上的横移小车和横移油缸,该横移小车可左右滑动的设置于顶盖内,该横移油缸设置于顶盖内以推动该横移小车左右移动,该前支撑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滑板,该后支撑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滑板,该第一、第二滑板固结于该横移小车。 其中该起重小车至少包含起重构架、起重走行轮、起重机构和起重件,该起重机构设置于机臂的下方,至少两个起重走行轮从该起重机构朝机臂两侧的支撑空间内伸出且抵靠于下耳梁的上表面,该起重机构为两个且对称位于起重构架的两侧。其中该起重构架上设置有活动槽和插入件,该插入件活套于该活动槽内,该起重机构固定于该插入件上。其中该拖拉机构包含有固接板、电机、卷扬机、摩擦卷筒、滑轮和钢丝绳,该固接板固定于机臂上,该电机、卷扬机和摩擦卷筒设置于该固接板上,滑轮为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机臂的前后两端,该钢丝绳连接于卷扬机和两个滑轮,该至少两个起重小车上设置有固定于钢丝绳上的固接部件。其中该行走小车包含走行部、行走构架、伸缩架及行走伸缩油缸,该走行部包含驱动装置和走行轮,该行走构架设置于该走行部上且由该走行部支撑,该伸缩架至少为四个且对称设置于该行走构架的两侧,伸缩架由行走伸缩油缸进行伸缩驱动以与门架连接和分离。其中该隧道救援起重机还包含有至少两个小车起升机构,该小车起升机构包含小车起升卷扬机、滑轮组和小车起升吊钩,该小车起升卷扬机为两个且分别固接于机臂的两侧,两根钢丝绳分别由小车起升卷扬机驱动且滑动于滑轮组上,其一端固定有小车起升吊钩。其中该隧道救援起重机还包含有前钩,其包含前钩卷扬机、前钩滑轮和前吊钩,该前钩卷扬机固定于机臂上,该前钩滑轮设置于该机臂I的前端,钢丝绳绕过该前钩滑轮以连接于该前吊钩。通过上述结构,本专利技术的隧道救援起重机能实现如下技术效果I、能在隧道等狭窄的地段进行救援,适用性广,能适用于列车、汽车等不同的车辆;2、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减轻了人员的强度,提高了救援效率;3、拆卸便利,运输方便,能快速达到救援现场,使得车辆受损或需要起吊救援人员时能有效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被救援人员的存活可能;4、结构简单,便于推广。本专利技术将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且进一步结合对附图的说明将得到更加清楚和明显的了解。附图说明图I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隧道救援起重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隧道救援起重机的截面示意图。图3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机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5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前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6、图7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后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8、图9显示了本专利技术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0、图1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起重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起重小车进行救援起重时的示意13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起重小车运输时的截面示意图。图14显示了本专利技术拖拉机构的示意图。图15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动力系统的示意图。图16、图17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行走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18、图19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行走小车起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前钩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起重机运输的示意图。图22 (A-I)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起重机组装的示意图。图23 (A-K)显示了本专利技术起重机救援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I和图2,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隧道救援起重机的整体结构,该隧道救援起重机至少包含有机臂I、前支撑2、后支撑3、门架4、起重小车5、拖拉机构6、动力系统7和行走小车8。其中,机臂I由前支撑2和后支撑3支撑,后支撑3设置于机臂I的后端,前支撑2活动支撑于机臂I的中部,该前支撑2和后支撑3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门架4,起重小车5至少为两个且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机臂I上,拖拉机构6设置于机臂I的后部以实现对起重小车5的拖拉移动,动力系统7设置于机臂I的后端以提供隧道救援起重机的动力驱动,行走小车8至少为两个,其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门架4的下端,。优选的是,该隧道救援起重机还包含有至少两个小车起升机构9,各小车起升机构9在行走小车8不工作或运输时可提升起重小车8以便于运输和存储。更优选的是,该隧道救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其至少包含有机臂、前支撑、后支撑、门架、起重小车、拖拉机构、动力系统和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机臂由前支撑和后支撑支撑,后支撑设置于机臂后端,前支撑活动支撑于机臂中部,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门架,起重小车至少为两个且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机臂上,拖拉机构设置于机臂的后部以实现对起重小车的拖拉移动,行走小车至少为两个,其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门架的下端,其中,该机臂包含有箱形本体,在该箱形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耳梁和下耳梁,该上耳梁设置于下耳梁的上方以在该上耳梁和下耳梁之间形成支撑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其至少包含有机臂、前支撑、后支撑、门架、起重小车、拖拉机构、动力系统和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 机臂由前支撑和后支撑支撑,后支撑设置于机臂后端,前支撑活动支撑于机臂中部,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门架,起重小车至少为两个且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机臂上,拖拉机构设置于机臂的后部以实现对起重小车的拖拉移动,行走小车至少为两个,其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门架的下端,其中,该机臂包含有箱形本体,在该箱形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耳梁和下耳梁,该上耳梁设置于下耳梁的上方以在该上耳梁和下耳梁之间形成支撑空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隧道救援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该前支撑的本体构架由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一支撑板构成,该两个第一侧板分别从第一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该两个第一支撑板从各第一侧板的自由端朝机臂的支撑空间内伸出,且该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行走轮和下行走轮,该上行走轮抵靠于上耳梁,该下行走轮抵靠于该机臂的下耳梁;该后支撑的本体构架由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和两个第二支撑板构成 ,该两个第二侧板分别从第二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该两个第二支撑板从各第二侧板的自由端朝机臂的支撑空间内伸出,且该第二支撑板的一侧抵靠于下耳梁的上表面。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隧道救援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该门架至少包含底架、柱身、顶盖、插槽、支撑油缸和起升油缸,该底架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两侧,各底架上均设置有两个插槽,两个柱身插入插槽中且可在插槽内上下移动,顶盖固定于各柱身且横跨两侧底架,底架设置有支撑油缸以及起升油缸,且前、后支撑均连接于该顶盖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救援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该门架还包含设置于顶盖上的横移小车和横移油缸,该横移小车可左右滑动的设置于顶盖内,该横移油缸设置于顶盖内以推动该横移小车左右移动,该前支撑的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恒国黄晓波张同宝舒伟浩董平华张雄超孙华平张尚尉胡进孙志敏高峰贾若东沈强王艳丽郭双桥刘新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