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辆的紧急救援的
,尤其涉及一种能在隧道、地下通道等狭窄地段为铁路、车辆提供紧急救援的隧道救援起重机。
技术介绍
火车在铁路上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机车或者车辆有可能需要及时得到救援,以保证铁路运输的畅通,因此,铁路救援是铁路运输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国内外的铁路救援起重机均为臂架式起重机,这种臂架式起重机的作业空间要求很大,而由于铁路不可能完全处于暴露的空间中,尤其在各种山区及丘陵地带,铁路将穿过各种大小和长度不一的隧道,而现有的臂架式起重机在铁路隧道内无法实施救援工作。而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新线和老线改造中铁路隧道越来越多,特别是高速铁路的隧道 更多,且常有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铁路隧道出现,这就增加了车辆在隧道内发生事故的机率。由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在隧道内救援车辆的大型起重设备,当车辆在隧道内发生事故时,只能采用人工救援的方法,其作业效率低,救援时间长,工人劳动强度大,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的正常进行。为此,设计一种能在铁路隧道内救援车辆的大型起重机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设计者中铁重工有限公司多年来从事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其至少包含有机臂、前支撑、后支撑、门架、起重小车、拖拉机构、动力系统和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机臂由前支撑和后支撑支撑,后支撑设置于机臂后端,前支撑活动支撑于机臂中部,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门架,起重小车至少为两个且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机臂上,拖拉机构设置于机臂的后部以实现对起重小车的拖拉移动,行走小车至少为两个,其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门架的下端,其中,该机臂包含有箱形本体,在该箱形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耳梁和下耳梁,该上耳梁设置于下耳梁的上方以在该上耳梁和下耳梁之间形成支撑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救援起重机,其至少包含有机臂、前支撑、后支撑、门架、起重小车、拖拉机构、动力系统和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 机臂由前支撑和后支撑支撑,后支撑设置于机臂后端,前支撑活动支撑于机臂中部,该前支撑和后支撑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门架,起重小车至少为两个且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机臂上,拖拉机构设置于机臂的后部以实现对起重小车的拖拉移动,行走小车至少为两个,其可拆卸的设置于各门架的下端,其中,该机臂包含有箱形本体,在该箱形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耳梁和下耳梁,该上耳梁设置于下耳梁的上方以在该上耳梁和下耳梁之间形成支撑空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隧道救援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该前支撑的本体构架由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一支撑板构成,该两个第一侧板分别从第一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该两个第一支撑板从各第一侧板的自由端朝机臂的支撑空间内伸出,且该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行走轮和下行走轮,该上行走轮抵靠于上耳梁,该下行走轮抵靠于该机臂的下耳梁;该后支撑的本体构架由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和两个第二支撑板构成 ,该两个第二侧板分别从第二底板的两侧向上延伸,该两个第二支撑板从各第二侧板的自由端朝机臂的支撑空间内伸出,且该第二支撑板的一侧抵靠于下耳梁的上表面。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隧道救援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该门架至少包含底架、柱身、顶盖、插槽、支撑油缸和起升油缸,该底架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两侧,各底架上均设置有两个插槽,两个柱身插入插槽中且可在插槽内上下移动,顶盖固定于各柱身且横跨两侧底架,底架设置有支撑油缸以及起升油缸,且前、后支撑均连接于该顶盖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救援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该门架还包含设置于顶盖上的横移小车和横移油缸,该横移小车可左右滑动的设置于顶盖内,该横移油缸设置于顶盖内以推动该横移小车左右移动,该前支撑的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恒国,黄晓波,张同宝,舒伟浩,董平华,张雄超,孙华平,张尚尉,胡进,孙志敏,高峰,贾若东,沈强,王艳丽,郭双桥,刘新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