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直升飞机工作原理属于飞机设计领域,它能解决飞机速度太小、故障率太高、振动严重等问题,技术方案的要点是使用调平架、共轴式轴系、立式螺旋桨、重力调平法等,它的主要用途是:提高速度、降低故障率、消除振动问题、减少停放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飞机设计。
技术介绍
第一代直升飞机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由操纵系统控制桨叶做飞舞运动,飞机才能实现前飞和悬停的转换。由于大桨不是固定安装的,产生了许多问题。I、降低了大桨的结构强度和负重能力。 2、增加了飞机的故障率和地勤的工作量。3、飞机存在严重的振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I、调整平衡架(简称调平架)。2、共轴式轴系。3、立式螺旋桨。4、重力调整平衡操纵法(简称重力调平法)。本专利技术除解决了第二项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问题外,还消灭了直升飞机的螺旋病,增强了直升飞机对场地的适应能力(可以在非常小的场地内停放)。鉴于小专利技术数量较多,具体方案请看实质资料。(直升飞机在尾桨失灵时,在大桨的带动下,飞机进入旋转状态,失去控制能力;这种现象叫做螺旋病)附图说明图I是调平架前视结构图、图2是调平架后视结构图、图3是调平架侧视结构图、图4是调平架俯视结构图、图5是定位管垂直中线纵切面结构图、图6是共轴式轴系水平中线切面结构图、图7是共轴式轴系垂直中线切面结构图、图8是单筒桨架水平中线切面结构图、图9是单筒桨架垂直中线切面结构图、图10是双筒桨架垂直中线切面结构图、图11是双筒桨架水平中线切面结构图、图12是双向定位器垂直中线横切面结构图、图13是双向定位控制系统垂直中线纵切面结构图、图14是动力调平飞机库内停放三视图、图15是动力调平飞机垂直中线纵切面结构图、图16是前飞侧视效果图、图17是尾桨型重力调平飞机垂直中线纵切面结构图、图18是尾舵型重力调平飞机垂直中线纵切面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I中1是下架、2是轴承座、3是轴、4是整流罩、5是定位管。在图2中1是上架、2是下架、3是尾筒、4是锁、5是定位管。6是整流罩。7、是双尾筒机型尾筒安装处。调平架是上机仓和下机仓〈见图15>的结合部,整流罩〈6>使调平架和下机仓表面的两侧圆滑过渡,可以减少磨擦和转向阻力。尾筒〈3>的结构是用槽形材料焊接成空心长方柱,外面套上薄圆管,也可以直接用厚圆管代替。在图3中1是上架、2是下架、3是轴、4是轴承座、5是定位管、6是尾筒、7是锁。轴〈3>焊接在上架〈1>的前方,轴承座〈4>固定在下架〈2>的上方。上架和下架绕轴开放与闭合。在图4中1是上架、2是下架、3是定位管、4是轴、5是轴承座、6是锁、7是螺丝、8是整流罩、9是尾筒。下架〈2>的内侧要装上整流罩〈8>,使下机仓〈见图15>的上表面平整,可以减小飞行阻力并增加机仓空间。调平架用螺丝〈7>连接上下两个机仓〈也可以焊接〉。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条件下,尾筒〈9>的直径越小越好,可以减小飞行和转向阻力。对提高速度和操作性能都有好处。在图5中1是上架、2是下架、3是内定位管、4是锁定孔、5是锁、6是锁内插梢、7是锁内弹簧、8是外定位管、9是盖板。 定位管是用2根高强度弧形厚管材焊接而成,二管之间的间隙要尽可能地小,打上黄油后可以活动即可。为了帮助理解,图中的间隙做了放大处理。外定位管〈8>焊接在上架〈1>上方,内定位管〈3>是穿过上架〈1>焊接在下架〈2>的上方的。定位管的作用是防止上架和下架左右错位、超限打开、扭曲变形。当调平架打开到最大角时,锁定孔〈4>和锁内插梢〈6>在一条直线上,在锁内弹簧〈7>的压力推动下,锁内插梢进入锁定孔。在图6中1是驱动轴轴承、2是驱动轴齿轮、3是定位轴、4是定位轴齿轮、5是定位轴轴承、6是内轴、7是内轴齿轮、8是运转方向、9是驱动轴、10是密封盖、11是轴系外壳、12是内轴齿轮定位梢。共轴式轴系和大桨配套使用,其结构强度至少要能承受大桨最大拉力设计值的3倍。采用4轴设计使轴系工作稳定、噪音小、寿命长。因为至少3个点才能确定一个平面,增加一个点自然会提高该平面的稳定性,振动小了自然会使噪音变小;增加的轴分担了其它各轴的部分压力,磨损减少了,寿命自然会变长。在图7中1是上桨、2是下桨、3是内轴轴承、4是外轴轴承座、5是黄油环、6是上机仓天花板、7是内轴、8是外轴、9是黄油孔、10是外轴齿轮轴承、11是外轴齿轮、12是外轴齿轮定位梢、13是驱动轴、14是内轴齿轮、15是内轴齿轮定位螺帽、16是卡片、17是内轴高度调整螺丝、18是运转方向、19是驱动轴齿轮、20是插梢孔、21是驱动轴轴承、22是轴承盖、23是轴系外壳、24是上机仓地板、25是定位轴齿轮、26是密封盖、27是内轴齿轮定位梢、28是螺杆。黄油环〈5>是一个直径和内轴轴承〈3>直径相等的短圆管,上面钻了一个黄油孔(与外轴黄油孔〈9>重合),装在两个轴承之间,便于同时为两个轴承加油。外轴〈8>是一条高强度厚壁管,外轴齿轮定位梢〈12>共有4个,呈十字形分布在同一个水平面内。安装时先把外轴齿轮〈11>装到位,再将外轴齿轮定位梢〈12>从外轴的内部插入(外轴齿轮和外轴的相应位置钻有同样的4个孔),再将内轴轴承〈3>装到位即可定位。驱动轴〈13>和驱动轴轴承〈21>固定在上下两个轴系外壳〈23>之间,外轴齿轮轴承〈10>和外轴齿轮〈11>以及轴承盖〈22>之间的间隙由轴承盖〈22>与轴系外壳〈上23>之间的垫片的厚度来决定。内轴高度调整螺丝<17〉的螺公固定在轴系外壳〈23>上面,它的一侧开有上下两个螺孔,该螺孔的大小和螺杆〈28>的大小配套。内轴高度调整螺丝的螺母下端的两侧各开一个缺口,该缺口的大小和卡片〈16>的大小配套。卡片上面开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的大小和螺杆的大小配套、距离和螺公上面的两个螺孔配套。调整工作完成时,将卡片和螺母的缺口吻合,将卡片的小孔和螺公的螺孔吻合,再将螺杆穿过卡片的小孔固定在螺公的螺孔中即可定位。内轴齿轮〈14>和外轴齿轮〈11>的直径、厚度、锥度和齿数完全相同,以此来保证在同一根驱动轴〈13>驱动下,内轴〈7>和外轴〈8>运转的角速度相等、方向相反。如果上桨〈1>和下桨〈2>的形状完全相同,那么它们的扰动力矩刚好抵消,整个螺旋桨〈含上桨和下桨〉就不会产生扰动。因此螺旋桨输出的空气是圆周对称、平行于主轴的,也就是垂直于螺旋桨的(这个时候要把上桨和下桨看成一个整体,它和主轴是垂直的)。这种形状相同的两个螺旋桨叫做同形螺旋桨。共轴式复合无扰动螺旋桨要求双桨运转的角速度相同、方向相反、双桨的形状固定不变、可以不同,关键是无扰动力矩输出。这种螺旋桨就是本专利技术选定的大桨。同形螺旋 桨只是一种用于概念设计的理想化的螺旋桨,异形螺旋桨通过差异法处理也能达到和同形螺旋桨一样无扰动输出的效果。螺旋桨的生产和使用条件具有多样性。既可垂直使用,也可水平作用;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复合使用。为了让飞机具有最好的性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甚至必须把上桨(前桨)和下桨(后桨)做成不同的形状,例如加装整流锥,并以此法来减少扰动力矩的输出等坐寸ο共轴式轴系由于两根驱动轴的运转方向相反,角速度相等。选用2台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电磁调速电机来同步驱动,再选用共轴式复合无扰动螺旋桨配套,则整个驱动系统的扰动力矩完全抵消,使飞机具有极好的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调整平衡架,其特征是上架和下架的前端用轴结合、后端用调角器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15 CN 201110272264.91.调整平衡架,其特征是上架和下架的前端用轴结合、后端用调角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渊乾,
申请(专利权)人:黄渊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