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保枢平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治疗烫烧伤的外用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5430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6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烫烧伤的外用药物,原料及配比为:山甲4~12份,皂角刺4~12份,当归4~12份,乳香4~12份,没药4~12份,地榆4~12克,大黄8~12份,钩藤8~12份,黄蜡50~80份,植物油500份。制备方法:将植物油放置锅中加热至沸,再将其它原料按配比投入锅内,用小火熬5小时,熄火后沥去药渣倒入容器,冷却后密封待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疗效显著,集止痛、消炎、活血、化淤、祛腐、排脓、生肌、收敛于一身,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烧伤均有疗效,对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减轻并发症发生有良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领域,具体说是ー种用于治疗烫烧伤的外用药物
技术介绍
烧伤是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常见的ー种极为复杂的外伤性疾病,烧伤创面的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而且与烧伤治愈率的提高、病程的缩短及烧伤部位外观、功能的恢复均有直接关系。目前,国内外在烧伤治疗创面用药方面尚无突破性进展,临床治疗中,创面常用的药物或缺乏综合性医疗功效,或在治疗中因重复覆盖用药,不能及时清除创面陈旧药、分泌物、坏死组织,使药物疗效大打折扣,既是按时清理创面,也势必因反复刺激伤ロ,损坏肉芽组织而延长疗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疗效显著,集止痛、消炎、活血、化淤、祛腐、排脓、生肌、收敛于一身的用于治疗烫烧伤的外用药物,本烧伤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烧伤均有疗效,对促进创面愈合,減少、减轻并发症发生有良好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 一种用于治疗烫烧伤的外用药物,由下述原料及配比制成 山甲4 12份,皂角刺4 12份,当归4 12份,乳香4 12份,没药4 12份,地榆4 12克,大黄8 12份,钩藤8 12份,黄蜡50 80份,植物油500份。制备方法如下 将植物油放置锅中加热至沸,再将其它原料按配比投入锅内,用小火熬5小时,熄火后浙去药渣倒入容器,冷却后密封待用。所述原料及配比为山甲、皂角刺、当归、乳香、没药、地榆各8份,大黄、钩藤各10份,黄蜡65份,植物油500份。本专利技术药物的特点 (一)综合治疗功效显著。①止痛。烫烧伤初期,解决患者的疼痛是治疗烫伤烧伤重要内容之一。烫烧伤的疼痛是很巨烈的,至使很多患者无法忍受,重者可导致患者休克,临床上使用的止痛药物多为ロ服和针剂,大多药物见效慢,止痛效果不理想,而本专利技术的药物能迅速的用于创面,在5 —10分钟内起到明显的止痛效果。②广普抗菌。抑制和防止烫伤创面感染,一直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众多抗生素的应用虽然能有效遏制创面感染,但由于受创面大小,治疗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仍有可能会引起创面感染,而且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也会引起菌群失调,给治疗带来困难。本专利技术的药物内有消毒、杀菌的成份,具有广普抗菌的良好效果。③祛腐、排脓。烫烧伤所形成的坏死组织在常规的临床治疗中,多采取待自然结痂游离脱落,这将使病程延长,也可能由于发生痂下感染,使创面加深,如采取切除术,也会对健康组织造成新的创伤,本专利技术的药物能在祛腐、排脓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学“酿脓生肌”的理论,以液化方式排除坏死组织,并同步促进新鲜组织的生长。如遇三度创面形成“革样”皮痂,根据痂层薄厚可用手木刀在创面上分期做网格状划痕,这样会加快祛腐的进程。越早使用,疗效越好,可以有效的保护淤滞带,起到缩短疗程的效果。④收敛、细胞再生。烫烧伤创面的渗出物也是影响创面修复的ー个重因素,该药物具有较好的燥干功效,使创面渗出物減少,创面干燥,从而加快创面的愈合。传统的外科理论认为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深度创面,如不通过植皮,是很难封闭愈合的,而本专利技术的药物能使细胞再生,深二度、三度创面无需植皮亦可愈合。(ニ)使用方便。治疗过程中采用包扎疗法(I度、浅2度伤ロ可采用暴露疗法,将药物直接涂于创面),可以保护创面,阻止外界细菌对创面的侵袭,避免创面干涸而加深,便于运转、护理,对治疗环境要求不高,适用于医院、门诊、家庭的治疗使用。(三)可减轻和遏制疤痕的产生。在常规治疗中,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愈后都会出现挛缩疤痕,尤其是面部、颈部、四肢关节部位和手指、脚趾等部位,给患者造成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该药物由于包扎治疗,避免创面之间的接触、粘连,加之较好的生肌功效,防止组织缺失,从而减轻或避免愈后的挛缩、粘连等情况发生。 (四)疗程短,治疗费用低。药物具有抗感染、疗程短、无须植皮等特点,可为病人节省部分住院费、治疗费、手术费,可降低治疗费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由于药物具有多种综合治疗功效,治疗中,创面不结痂,伤ロ不感染,生长愈合快。I度烧伤换药I一2次即可痊愈,浅2度伤ロー周左右,深2度伤ロ两周左右,3度伤ロ四到八周左右。使用方法 将药物涂于敷料之上(2毫米),紧贴创面进行包扎,每日换药一次。本药膏制备属祖传秘方,经过数十年临床改进,疗效更为显著。目前,已救治沸液、酸碱、油类、火焰等各类患者数千例。其中,治愈中、重度烧伤病人150余例。有效率100%,治愈率99%以上。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将植物油放置沙锅中,加热至沸,再将原料药物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当归12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地榆12克、大黄12克、钩藤12克及黄蜡80克投入锅内,用小火熬5小时,熄火后浙去药渣倒入容器,冷却后密封,即可使用。实施例2 将植物油放置沙锅中,加热至沸,再将原料药物山甲4克、皂角刺4克、当归4克、乳香4克、没药4克、地榆4克、大黄8克、钩藤8克及黄蜡50克投入锅内,用小火熬5小吋,熄火后浙去药渣倒入容器,冷却后密封,即可使用。实施例3 将植物油放置沙锅中,加热至沸,再将原料药物山甲8克、皂角刺8克、当归8克、乳香8克、没药8克、地榆8克、大黄10克、钩藤10克及黄蜡65克投入锅内,用小火熬5小时,熄火后浙去药渣倒入容器,冷却后密封,即可使用。临床病例 典型病例I :患者张志伟,男,32岁,甘肃白银区人,主因“硫酸烧伤右足5天”于2009年3月21日收治。专科情況硫酸烧伤右足3%ΙΙΓ,右足肿胀明显,大部分创面被痂皮覆盖,小部分创面猩红与苍白相间。用本专利技术药毎日包扎换药一次,于5月18日痊愈,共治愈57天,愈合后无挛缩瘢痕,后续给予预防瘢痕增生的药物后,创面无瘢痕增生。典型病例2 患者贾东伟,男,36岁,甘肃平川人,主因“电石火焰烧伤面颈部、背部及右上肢5小吋”于2010年6月10日收治。专科情況火焰烧伤面颈部背部右上肢36%11+°,大部分创面泡皮脱落,基底猩红与苍白相间。用本专利技术药毎日包扎换药一次,于2010年7月10日治愈,共治疗32天,愈合后无瘢痕。 典型病例3: 患者李东兰,女,26岁,甘肃白银区人,主因“沸油烫伤左上肢2小时”于2010年7月2日收治。专科情況沸油烫伤左上肢3%11+°,右手背即右前臂大部分泡皮脱落,基底猩红与苍白相间。用本专利技术药毎日包扎换药一次,于7月12日痊愈,共治疗10天,愈合后无瘢痕。典型病例4: 患者马丽,女,21岁,甘肃白银区人,主因“沸汤烫伤右上肢3小时”于2011年4月13日收治。专科情況沸油烫伤右上肢10%11+°,创面泡皮全部脱落,基底粉红、猩红与苍白相间。用本专利技术药毎日包扎换药一次,于2011年5月4日治愈,共治疗23天,愈合后无瘢痕。典型病例5 患者秦翔兵,男,28岁,甘肃省会宁县人,主因“エ业沸水烫伤右下肢6小吋”于2011年6月13日收治。专科情況エ业沸水烫伤右下肢11%11+°,部分创面泡皮脱落,基底猩红与苍白相间。用本专利技术药毎日包扎治疗一次,于2011年7月8日治愈,共治疗27天,愈合后无瘢痕。典型病例6: 患者任小军,男,31岁,甘肃白银区人,主因“铅沸液烫伤右下肢5天”于2011年10月23日收治。专科情況铅沸液烫伤右下肢6%ΙΙΓ,大部分创面被痂皮覆盖,小部分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治疗烫烧伤的外用药物,由下述原料及配比制成:山甲4~12份,皂角刺4~12份,当归4~12份,乳香4~12份,没药4~12份,地榆4~12克,大黄8~12份,钩藤8~12份,黄蜡50~80份,植物油500份;制备方法如下:将植物油放置锅中加热至沸,再将其它原料按配比投入锅内,用小火熬5小时,熄火后沥去药渣倒入容器,冷却后密封待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疗烫烧伤的外用药物,由下述原料及配比制成 山甲4 12份,皂角刺4 12份,当归4 12份,乳香4 12份,没药4 12份,地榆4 12克,大黄8 12份,钩藤8 12份,黄蜡50 80份,植物油500份; 制备方法如下 将植物油放置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保枢平雷彩霞
申请(专利权)人:保枢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