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过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动作机构、与电路连接的动端子、静端子以及复位机构,所述动作机构为一固定于外壳内的“E”形合金片,所述“E”形合金片的三个支脚向下弧形弹性弯曲,中间支脚端部低于两边支脚端部,两边支脚分别与所述动端子连接,中间支脚与静端子触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E”形合金片与静端子间的绝缘板,绝缘板一端设置有复位按键,另一端则安装有与外壳相抵的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单合金片受热变形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实现切断电路的目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双金属片结构过多的机械副运动,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了双金属片结构散热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过载保护装置对电路中过载电流的反应更精确、敏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カ配件领域,特别涉及ー种电流过载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家用电路都装有过载保护器,主要有保险丝熔断器、电磁脱扣式断电器、热继电器三类。保险丝熔断器安装于闸刀开关中,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因高度发热而熔断,将电路切断。但保险丝一旦熔断无法复原,需要重新更换才能恢复电路。电磁脱扣式断电器则是通过电磁铁直接吸引衔铁来断开主电路,然而当电流处于临界值时,这种结构会失效。热继电器则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使得连接电路中动端子和静端子的双金属片发生变形而分离,切断电路,实现过载保护。但这种热继电器机械运动副较多,而且双金属片的结构散热不稳定,通常在未达到额定电流时就发生动作,无法实现精确的过载保护和过载分段;而且现有的热继电器式的电流过载保护装置的复位按键多采用阶梯形的内推杆,由于阶梯形结构的不稳定性,复位控制容易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电流过载保护装置无法精确实现过载保护的问题,本技术提供ー种能实现精确过载保护的电流过载保护装置。ー种过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动作机构、与电路连接的动端子、静端子以及复位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动作机构为ー固定于外壳内的“E”形合金片,所述“E”形合金片的三个支脚向下弧形弾性弯曲,中间支脚端部低于两边支脚端部,两边支脚分别与所述动端子连接,中间支脚与静端子触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E”形合金片与静端子间的绝缘板,绝缘板一端设置有复位按键,另一端则安装有与外壳相抵的复位弹黃。所述“E”形合金片的两边支脚与中间支脚的侧视投影呈“y”形。所述“E”形合金片的中间支脚末端设置有动触点,所述静端子设置有静触点;所述“E”形合金片的中间支脚与静端子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通过动端子与静端子接触,即满足了导电的需求,也缩减了接触面积,电流过载时分离更可靠。所述绝缘板设置有通槽;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穿过通槽接触。所述复位按键为直板形状按键。 所述“E”形合金片的三个支脚上各设置有ー个通孔,所述动触点设置在中间支脚的通孔上,两边支脚上的通孔与所述动端子连接。所述动端子上设置有两个柱形突起,动端子通过两个柱形突起插接在所述“E”形合金片两边支脚对应的通孔上。如此便可減少合金片与动端子连接处对合金片形变的影响。所述静端子上开有静触点安装孔,所述静触点安装在静触点安装孔上。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动端子、静端子分别与电路的两端连接;静端子将电流传导至合金片,合金片的动触头穿过绝缘板的通槽与静触头接触导电,使电路闭合。当电路中的电流超过额定电流时,合金片受热变形,“E”形合金片的中间支脚末端上翘,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绝缘板在复位弹簧的推动下滑动将动端子、静端子隔绝,切断电路。推动复位按键,将绝缘板的通槽推至动端子与静端子处,便可重新闭合电路。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I、本技术通过单合金片受热变形带动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实现切断电路的目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双金属片结构过多的机械副运动,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了双金属片结构散热不稳定的技术问题,过载保护装置对电路中过载电流的反应更精确、敏感。2、本技术通过单个“E”形合金片形成的ニ级阶梯形状,实现了对电路电流的 分段保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复杂的分段保护结构,体积小,节约生产成本,易于推广。3、本技术的复位按键采用直板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阶梯型内推杆容易复位失效的问题,复位更可靠。说明书附图图I是本过载保护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I所示的,本实施例掲示了ー种过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I以及安装在外壳内动作机构、与电路连接的动端子9、静端子8以及复位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动作机构为ー固定于外壳内的“E”形合金片5,所述“E”形合金片的三个支脚向下弧形弾性弯曲,中间支脚端部低于两边支脚端部,两边支脚分别与所述动端子连接,中间支脚与静端子触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E”形合金片与静端子间的绝缘板2,绝缘板一端设置有复位按键3,另一端则安装有与外壳相抵的复位弹簧4。上述“E”形合金片5作为完整电路的一部分,连通了动端子9和静端子8,使电路闭合。当电流过载时,“E”形合金片5受热后其支脚向上变形,从而使其与静端子8间的接触消失,切断电路。上述复位弹簧在电路正常工作时处于压缩状态,“E”形合金片5与静端子8分离后,在复位弹簧4舒张推动绝缘板2切入二者中间起到绝缘作用。按下复位按键3,使复位弹簧4恢复压缩状态,而绝缘板2也被移开,“E”形合金片5与静端子8重新接触导电。本实施例中,所述“E”形合金片的两边支脚与中间支脚的侧视投影呈“y ”形,“E”形合金片的中间支脚末端设置有动触点6,所述静端子设置有静触点7 ;所述“E”形合金片的中间支脚与静端子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通过动端子与静端子接触,即满足了导电的需求,也缩减了接触面积,电流过载时分离更可靠。绝缘板设置有通槽,通槽周壁经倒角处理,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穿过通槽接触,通槽边缘的倒角将有利于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后,绝缘板切入二者中间进行绝缘,直板形状的复位按键复位时不易发生形变,更加可靠,安全。复位按键为直板形状按键,“E”形合金片的三个支脚上各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动触点设置在中间支脚的通孔上,两边支脚上的通孔与所述动端子连接。采用通孔连接的方式,更换、维修合金片5更加便捷,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也节约了成本。考虑到若合金片5两侧金属臂与动端子9若采用刚性连接方式,会对合金片5动作产生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动端子上设置有两个柱形突起,动端子通过两个柱形突起插接在所述“E”形合金片两边支脚对应的通孔上。如此便可減少合金片与动端子连接处对合金片形变的影响。静端子上开有静触点安装孔,所述静触点安装在静触点安装孔上。对于不同的使用要求,本技术可以通过更改“E”形合金片5的弧度及材料,预设不同的额定电流和保护分段范围。当本技术所述的过载保护装置额定电流设定为IOA时,电路中的电流小于或 等于额定电流的I. 05倍,过载保护装置中的动触点6穿过绝缘板2的通孔,正常导电,在24小时内不发生切断动作;电路中的电流大于额定电流的I. 05 — 2倍时,过载保护装置中的合金片5受热变形,中间金属臂末端往上位移,在I小时内带动动触点6离开静触点7,绝缘板2在复位弹簧4的推动下将动触点6与静触点7绝缘,切断电路;电路中的电流大于额定电流的2倍时,过载保护装置中的合金片5受热变形,中间金属臂末端往上位移,在I分钟内带动动触点6离开静触点7,绝缘板2在复位弹簧的推动下将动触点6与静触点7绝缘,切断电路。推动复位按键3,将绝缘板2移走,使动触点6与静触点7恢复接触,即可使电路重新闭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1)以及安装在外壳(1)内动作机构、与电路连接的动端子(9)、静端子(8)以及复位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动作机构为一固定于外壳内的“E”形合金片(5),所述“E”形合金片(5)的三个支脚向下弧形弹性弯曲,中间支脚端部低于两边支脚端部,两边支脚分别与所述动端子(9)连接,中间支脚与静端子(8)触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E”形合金片与静端子(8)间的绝缘板(2),绝缘板(2)一端设置有复位按键(3),另一端则安装有与外壳相抵的复位弹簧(4)。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过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⑴以及安装在外壳⑴内动作机构、与电路连接的动端子(9)、静端子(8)以及复位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动作机构为ー固定于外壳内的“E”形合金片(5),所述“E”形合金片(5)的三个支脚向下弧形弾性弯曲,中间支脚端部低于两边支脚端部,两边支脚分别与所述动端子(9)连接,中间支脚与静端子(8)触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E”形合金片与静端子(8)间的绝缘板(2),绝缘板(2) —端设置有复位按键(3),另一端则安装有与外壳相抵的复位弹簧(4)。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E”形合金片(5)的两边支脚与中间支脚的侧视投影呈“y”形。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E”形合金片(5)的中间支脚末端设置有动触点(6),所述静端子(8)设置有静触点(7);所述“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卫雄,徐强云,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电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