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宇堃专利>正文

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66078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1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导电柱,第一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位于导电柱远离第一壳体内壁的一侧,导电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线,第一导线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的内部与电流传感器电性连接,电流传感器的顶部与第二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电流传感器左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底部贯穿至第一固定块的内部与导电柱的顶部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使用者更换时浪费的时间,使用方便,减少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值得推广。

Overload protection device for electronic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ctronic circuit overload protec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shell, the top of the first housing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second sides of the first shell,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fixing piece, the fixed block is arranged inside the first conductive column, at the top of the first fixed block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 and the groove side located away from the first conductive column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the top conductive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ductor, the top of the first conductor second through the interior of the housing and the current sens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the top second of the top current senso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current sensor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wire, second wire at the bottom of the top through the internal and the conductive pole to the first fixed block contac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cycling, saving time wasted by the user when changing, convenient use, reducing the economic consumption of the user,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路保护
,具体为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电路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在电路输入端加上电源使输入端产生电势差,电路即可工作,有些直观上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如电压表或电流表偏转、灯泡发光等,有些可能需要测量仪器知道是否在正常工作,按照流过的电流性质,一般分为两种,直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直流电路”,交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电子电路在使用时,由于电流过大会出现燃烧和爆炸的现象,需要用到的过载保护装置,目前市面上的过载保护装置是在保护装置内加上电阻丝,烧坏后达到断流,从而进行保护,但是这种方式只能达到一次性使用,且使用后需要更换,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增加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具备多次使用的优点,解决了市面上的过载保护装置只能达到一次性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导电柱,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位于导电柱远离第一壳体内壁的一侧,所述导电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的内部与电流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的顶部与第二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左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的底部贯穿至第一固定块的内部与导电柱的顶部接触,且第二导线位于第一导线的右侧,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铜板,所述铜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的内部与第一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盒,所述电磁盒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的表面套接有铜线,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磁柱,所述电磁柱的底部贯穿至电磁盒的底部与第二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流传感器和铜线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柱,所述固定螺柱的螺纹端贯穿至固定套的内部。优选的,所述电流传感器的顶部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柱的顶部通过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连接柱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配合使用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连接杆配合使用的第二开口。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顶部的左侧开设有与第一导线配合使用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和第二壳体的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导线配合使用的第四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电流传感器、铜板、第二固定块、连接杆、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电磁柱、第二连接柱、铜线和凹槽,使电流传感器在感应到电路中电流过大时,电磁柱和铜线对第二磁铁增加吸力,使第二磁铁对第一磁铁进行吸附,第二磁铁带动铜板的两侧脱离凹槽,从而达到断流,在使用后通过控制器把铜板放下,达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使用者更换时浪费的时间,使用方便,减少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值得推广。2、本技术通过固定套和固定螺柱的配合,使使用者把电路线插入固定套的内部时,固定螺柱可以对电路线进行固定,防止电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接受不良的现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凹槽,从而方便铜板可以放置在凹槽上,且对铜板起到限位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图中: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第一固定块、4导电柱、5凹槽、6第一导线、7电流传感器、8第二导线、9第一连接柱、10铜板、11第二固定块、12连接杆、13第一磁铁、14电磁盒、15第二连接柱、16铜线、17电磁柱、18第二磁铁、19控制器、20固定套、21固定螺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20,固定套20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柱21,固定螺柱21的螺纹端贯穿至固定套20的内部,通过固定套20和固定螺柱21的配合,使使用者把电路线插入固定套20的内部时,固定螺柱21可以对电路线进行固定,防止电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接受不良的现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第一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3,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设置有导电柱4,第一固定块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5,通过设置凹槽5,从而方便铜板10可以放置在凹槽5上,且对铜板10起到限位的作用,且凹槽5位于导电柱4远离第一壳体1内壁的一侧,导电柱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线6,第一导线6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电流传感器7电性连接,电流传感器7已经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例如开关电源、硬开关、软开关、参数稳压、线性反馈稳压、磁放大器技术、数控调压、PWM、SPWM、电磁兼容等等,实际需求直接推动电源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自动检测和显示电流,并在过流、过压等危害情况发生时具有自动保护功能和更高级的智能控制,具有传感检测、传感采样、传感保护的电源技术渐成趋势,检测电流或电压的传感器便应运而生并在我国开始受到广大电源设计者的青睐,电流传感器7的顶部与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电流传感器7左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线8,第一壳体1顶部的左侧开设有与第一导线6配合使用的第三开口,第一壳体1的顶部和第二壳体2的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导线8配合使用的第四开口,通过在第一壳体1的顶部开设第三开口,从而方便第一导线6插在第一壳体1的内部,增加了第一导线6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一壳体1的顶部和第二壳体2的底部开设第四开口,从而方便第二导线8可以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内部进行移动,减少了第二导线8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摩擦,增加了第二导线8的使用寿命,第二导线8的底部贯穿至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与导电柱4的顶部接触,且第二导线8位于第一导线6的右侧,第一壳体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9,第一连接柱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铜板10,铜板10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11,第二固定块11的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2,第二壳体2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12配合使用的第一开口,第一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与连接杆12配合使用的第二开口,通过在第二壳体2的底部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一壳体1的顶部开设第二开口,从而减少了连接杆12在上下移动时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摩擦,增加了连接杆12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连接杆12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第一磁铁1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盒14,电磁盒14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3),所述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设置有导电柱(4),所述第一固定块(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5),且凹槽(5)位于导电柱(4)远离第一壳体(1)内壁的一侧,所述导电柱(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线(6),所述第一导线(6)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电流传感器(7)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7)的顶部与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7)左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线(8),所述第二导线(8)的底部贯穿至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与导电柱(4)的顶部接触,且第二导线(8)位于第一导线(6)的右侧,所述第一壳体(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9),所述第一连接柱(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铜板(10),所述铜板(10)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11),所述第二固定块(11)的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第一磁铁(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盒(14),所述电磁盒(14)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15),所述第二连接柱(15)的表面套接有铜线(16),所述第二连接柱(1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磁柱(17),所述电磁柱(17)的底部贯穿至电磁盒(14)的底部与第二磁铁(1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9),所述控制器(19)分别与电流传感器(7)和铜线(16)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3),所述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设置有导电柱(4),所述第一固定块(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5),且凹槽(5)位于导电柱(4)远离第一壳体(1)内壁的一侧,所述导电柱(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线(6),所述第一导线(6)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电流传感器(7)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7)的顶部与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7)左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线(8),所述第二导线(8)的底部贯穿至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与导电柱(4)的顶部接触,且第二导线(8)位于第一导线(6)的右侧,所述第一壳体(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9),所述第一连接柱(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铜板(10),所述铜板(10)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11),所述第二固定块(11)的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第一磁铁(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盒(14),所述电磁盒(14)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15),所述第二连接柱(15)的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宇堃
申请(专利权)人:苏宇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