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外导体编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2625 阅读:3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甚低频发射天线的特种电缆。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缆外导体编织结构,使外导体横截面积实现渐变,即根据实际承载电流的要求,变化电缆外导体的编织密度,使其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有效的降低电缆的重量。其特征在于:电缆外导体横截面积从头到尾呈阶梯状变化地均匀减小;即:每到一个调整点,通过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的股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每股的根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编织线的外径,使外导体横截面积分段均匀减小,并在尾部保持工艺设定的外导体最小横截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电缆的外导体重量大为减少,降低比例可以达到33%以上,在满足天线信号传输性能要求的同时,大幅降低电缆的总体重量,提高综合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缆,特别涉及用于甚低频发射天线的特种电缆。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电缆的外导体编织结构,是采用编织机,以固定的锭数、以及固定的每股编织根数和编织线规格,在电缆中心线外编织一层金属丝网,作为电缆的外导体,如图I所示。图I中I为编织外导体。在这种工艺下生产的电缆,其外导体横截面积保持恒定,对电流的传导性能在电缆整体长度的各点一致。而用于甚低频发射天线的特种电缆,实际使用过程中,电缆外导体作为发射天线的辐射体使用,其承载电流以近似于余弦波的形式变化,是逐渐减小的,其距离电缆发射端 距离为I处电缆的电流I为 .MI 二 Zmax cos(—)Ifflax 电缆端部最大承载电流,与天线的额定发射功率有关。L :电缆天线部位的长度,与天线发射信号的频率范围有关。在电缆一端承载电流较大,电缆另一端电流逐渐减小,直至变化为零,如图2所/Jn o由于甚低频发射天线传输信号频率低、功率大,导致电缆要求的长度较长、传输电流也较大,而电缆的载流能力主要决定于导体截面积,如果采用传统的电缆外导体编织工艺,则整根电缆都要按照要求的最大电流设计外导体横截面积,再加上电缆的长度较长,就会使电缆的重量大为增加,与实际使用时要求的轻便性相矛盾,影响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缆外导体编织结构,使外导体的横截面积实现渐变,即根据实际承载电流的要求,变化电缆外导体的编织密度,使其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有效的降低电缆的重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缆外导体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外导体横截面积从头到尾呈阶梯状变化地均匀减小;即每到一个调整点,通过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的股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每股的根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编织线的外径,使外导体横截面积分段均匀减小,并在尾部保持工艺设定的外导体最小横截面积;设要求的最大传输电流为1_,最大外导体截面积为Amax,使用所述电缆的天线系统中所配套的天线长度为L,根据工艺设定的外导体截面积最小为Amin,编织线根数调整的段数为n,每个调整点的长度位置即距离电缆发射端的距离I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外导体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外导体横截面积从头到尾呈阶梯状变化地均匀减小;即:每到一个调整点,通过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的股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每股的根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编织线的外径,使外导体横截面积分段均匀减小,并在尾部保持工艺设定的外导体最小横截面积;设要求的最大传输电流为Imax,最大外导体截面积为Amax,使用所述电缆的天线系统中所配套的天线长度为L,根据工艺设定的外导体截面积最小为Amin,编织线根数调整的段数为n,每个调整点的长度位置即距离电缆发射端的距离l为:l=2Lπcos-1[1-(Amax-Amin)xnAmax],(x=1,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外导体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外导体横截面积从头到尾呈阶梯状变化地均匀减小;即每到一个调整点,通过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的股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每股的根数或减小外导体编织时编织线的外径,使外导体横截面积分段均匀减小,并在尾部保持工艺设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志勇赵铭于沅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上海科明传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