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7515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所述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钢板、第一内封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第二连接钢板;加劲钢板组包括若干加劲钢板,部分或全部相邻加劲钢板之间设有叠层橡胶片;所述第一内封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形成的整体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通小孔,所述叠层橡胶片经高温硫化后贯穿所述连通小孔,使原被加劲钢板隔断的各叠层橡胶片连接成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抗拉型橡胶隔震支座秉承了橡胶隔震支座竖向承载能力高、弹性复位能力强、水平位移能力大、耐久性好,性能稳定可靠、构造简单、便于生产等优点的基础上,改善了橡胶隔震支座抗拉能力弱的缺点,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
,涉及一种隔震支座,尤其涉及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区域分布广阔而分散,地震频繁而强烈。从1900年至今,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强地震已经发生12次之多,其中发生于人烟稠密之处者,损伤惨重,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实际震害的调查表明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主要是因为土木工程结构破坏、倒塌所致;传统的土木工程结构“通过结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以减少结构地震响应”的抗震设计思路难以保证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近年来,结构振动控制
的耗能减震技术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提供了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隔震技术通过在结构的基础、层间或者屋顶设置隔震支座,通过隔震支座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以期避开地震能量卓越频率段,同时通过外设或内置于隔震支座内的阻尼耗能机制耗散地震能量,大大减少主体结构的变形和损伤。目前已有的隔震装置主要有三类橡胶类隔震支座、摩擦单摆或复摆、弹性或刚性滑动支座。在自动复位能力方面,前两类隔震支座是具有自动复位能力的,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第三类支座由于自身无自动服务能力,必须与前两类支座组合使用。在抗拉能力方面,橡胶隔震支座的抗拉能力取决于由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决定的叠层橡胶与加劲钢板的黏结质量,这导致橡胶隔震支座的抗拉能力较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橡胶隔震支座在水平及竖向罕遇地震组合作用下的最大拉应力不应超过I. OMPa0授权公告号为CN 200940296Y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抗拉作用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特征是在橡胶支座内绕对称中心线环形均布至少三只柔性抗拉构件,该柔性抗拉构件的中部弯曲置于橡胶垫的中心孔内,两头固定在橡胶垫的上下两端面上,并要求柔性抗拉构件的伸展长度不大于橡胶垫的拉伸弹性变形量,该存在下述不足I、钢丝绳的拉伸弹性变形量极小,当地震将建筑物抛起或使之摇摆时无法产生阻尼耗能作用;2、钢丝绳是一种非弹性构件,其张紧程度很难控制;3、生产制造麻烦,支座产品质量较难控制。授权公告号为CN 201593246U及授权公告号为CN 201561089U的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拉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它们的特征是将授权公告号为CN200940296Y的技术专利方案中的抗拉钢丝绳换成了弹簧,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橡胶隔震支座的拉伸刚度与压缩刚度相比尽管较小,但是也远远大于在不影响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变形、初始刚度等基本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改善支座抗拉能力的弹簧的刚度,橡胶隔震支座受拉时大部分拉力仍是由橡胶支座自身承担而非设置在支座内或支座外的弹簧,无法改善橡胶隔震支座的抗拉能力,同时,支座构造复杂,生产制造麻烦,不利于产品质量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可提高隔振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所述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钢板、第一内封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第二连接钢板;加劲钢板组包括若干加劲钢板,部分或全部相邻加劲钢板之间设有叠层橡胶片;所述第一内封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形成的整体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通小孔,所述叠层橡胶片经高温硫化后贯穿所述连通小孔,使原被加劲钢板隔断的各叠层橡胶片连接成一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通小孔的形状为规则、不规则或规则与不规则形状的组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通小孔的排列为规则、不规则或规则与 不规则排列的组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钢板与第一内封钢板通过螺栓连接,第二连接钢板与第二内封钢板通过螺栓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钢板直接与叠层橡胶片、加劲钢板高温硫化黏结而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钢板、第二连接钢板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第一内封钢板、第二内封钢板的横截面为圆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座还包括设置于加劲钢板组外侧的保护层。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所述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连接钢板;加劲钢板组包括若干加劲钢板,部分或全部相邻加劲钢板之间设有叠层橡胶片;所述加劲钢板组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通小孔,所述叠层橡胶片经高温硫化后贯穿所述连通小孔,使原被加劲钢板隔断的各叠层橡胶片连接成一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钢板、第二连接钢板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第一内封钢板、第二内封钢板的横截面为圆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座还包括设置于加劲钢板组外侧的保护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出的抗拉型橡胶隔震支座秉承了橡胶隔震支座竖向承载能力高、弹性复位能力强、水平位移能力大、耐久性好,性能稳定可靠、构造简单、便于生产等优点的基础上,改善了橡胶隔震支座抗拉能力弱的缺点,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可广泛适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结构、道路结构等土木工程结构的隔震防护。附图说明图I为抗拉型橡胶隔震支座的剖面图;图2为抗拉型橡胶隔震支座的平面图;图3为抗拉型橡胶隔震支座加劲钢板的平面图;图4为抗拉型橡胶隔震支座内封钢板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所述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钢板U、第一内封钢板21、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22、第二连接钢板12 ;加劲钢板组包括若干加劲钢板3,部分或全部相邻加劲钢板3之间设有叠层橡胶片4。所述第一内封钢板21、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22形成的整体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通小孔5,所述连通小孔的形状为规则、不规则或规则与不规则形状的组合。所述连通小孔5的排列为规则、不规则或规则与不规则排列的组合。所述全部叠层橡胶片4经 高温硫化后贯穿所述连通小孔5,使原被加劲钢板3隔断的各叠层橡胶片4连接成一体。如图2所示,所述内封钢板(包括第一内封钢板21、第二内封钢板22)和所述加劲钢板上都设有绕圆心均匀布置的3圈连通小孔5,连通小孔5为圆形孔,直径可以为40mm。所述第一连接钢板11与第一内封钢板21通过连接螺栓6 (如内六角螺栓)连接,第二连接钢板12与第二内封钢板22通过连接螺栓6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钢板11、第二连接钢板12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第一内封钢板21、第二内封钢板22的横截面为圆形。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连接钢板可直接与叠层橡胶片、加劲钢板通过高温硫化黏结而成。具体地,本实施例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连接钢板;加劲钢板组包括若干加劲钢板,部分或全部相邻加劲钢板之间设有叠层橡胶片。所述加劲钢板组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通小孔,所述叠层橡胶片经高温硫化后贯穿所述加劲钢板和所述内封钢板上预留的所述连通小孔,使原被加劲钢板隔断的各叠层橡胶片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一连接钢板、第二连接钢板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第一内封钢板、第二内封钢板的横截面为圆形。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的抗拉型橡胶隔震支座秉承了橡胶隔震支座竖向承载能力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拉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钢板、第一内封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第二连接钢板;加劲钢板组包括若干加劲钢板,部分或全部相邻加劲钢板之间设有叠层橡胶片;所述第一内封钢板、加劲钢板组、第二内封钢板形成的整体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通小孔,所述叠层橡胶片经高温硫化后贯穿所述连通小孔,使原被加劲钢板隔断的各叠层橡胶片连接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卫星曹加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路博橡胶减振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