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动控制离合器操纵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5122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自动控制离合器操纵机构,属于汽车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电动机与壳体固定连接,蜗杆通过联轴器与电动机固定连接,壳体的两端有支承轴承,蜗杆与蜗轮啮合连接,蜗轮的轴与壳体固定连接,输出推杆与蜗轮铰接,扭转弹簧与蜗轮同心,扭转弹簧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蜗轮固定连接,蜗轮的轴外部与传感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新颖简单、成本低,能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扭转弹簧的助力力臂保持恒定不变,能够提供线性、稳定的助力效果。同时还可以极大地减小外形尺寸和重量,使整个总成在汽车上布置更方便、更合理,减轻了整车重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自动控制
,尤其是指ー种电控自动操纵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干摩擦式离合器,要使摩擦片分离以断开扭矩的传递,需要克服压紧摩擦片的膜片弹簧的压紧力。小型手动挡乘用车的这个压紧力一般接近2000牛顿,经杠杆传动比传递到离合器踏板上,仍接近100牛顿。手动挡汽车行驶的大部分エ况,尤其是市区エ况,都需要频繁踩踏离合器踏板,这极易造成驾驶员的疲劳。自动挡汽车如AT、AMT、DCT和CVT技术都成功地解决了离合器的自动控制问题,但成本和油耗也相应增加。·在自动控制离合器操纵机构中,如果单纯使用电动机提供动力,需要采用输出功率较大的电动机,这将造成体积、噪音的増大,同时会带来较大的制动消耗和急停冲击等诸多难题,多采用弹簧助力装置。以往使用圆柱形螺旋弹簧提供助力的装置,需要较大安装空间,同时,因为输出部分是由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化成的直线运动,输出部分的一端必然是绕着圆心的转动,这就使得圆柱螺旋弹簧的助力カ臂不断变化,助力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自动控制离合器操纵机构,以解决现有操纵机构体积大、噪音大,助力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电动机与壳体固定连接,蜗杆通过联轴器与电动机固定连接,壳体的两端有支承轴承,蜗杆与蜗轮啮合连接,蜗轮的轴与壳体固定连接,输出推杆与蜗轮铰接,扭转弹簧与蜗轮同心,扭转弹簧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蜗轮固定连接,蜗轮的轴外部与传感器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干结构新颖简单、成本低,能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扭转弹簧的助力カ臂保持恒定不变,能够提供线性、稳定的助力效果。同时还可以极大地减小外形尺寸和重量,使整个总成在汽车上布置更方便、更合理,减轻了整车重量。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电动机I与壳体5固定连接,蜗杆2通过联轴器与电动机I固定连接,壳体5的两端有支承轴承,蜗杆2与蜗轮3啮合连接,蜗轮3的轴与壳体5固定连接,输出推杆4与蜗轮3铰接,扭转弹簧6与蜗轮3同心,扭转弹簧6 —端与壳体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蜗轮3固定连接,蜗轮3的轴外部与传感器7固定连接。汽车自动控制离合器的操纵机构以电动机为主要动カ源产生动力,经蜗轮蜗杆传动机构減速,并把旋转运动转化成直线运动,带动推杆做往复直线运动。由助力装置助力,产生能够克服膜片弹簧压紧カ的动力,控制离合器摩擦片的分离与接合,实现离合器的自动控制。采用扭转弹簧作为助力装置,扭转弹簧的一端与操纵机构的固定部分相连,另ー端与旋转的电动机减速摩擦副相连。扭转弹簧的螺旋方向与蜗轮的旋转方向相同或相反,安装时使二者的轴线重合。当电动机反转时,膜片弹簧在自身弾性力作用下回位,扭转弹簧受到电动机作用力和膜片弹簧回弾力的作用产生压缩,贮存能量;当电动机正转时,扭转弹簧能量释放,对推杆产生推力,从而协助电动机推动膜片弹簧使离合器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自动控制离合器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电动机与壳体固定连接,蜗杆通过联轴器与电动机固定连接,壳体的两端有支承轴承,蜗杆与蜗轮啮合连接,蜗轮的轴与壳体固定连接,输出推杆与蜗轮铰接,扭转弹簧与蜗轮同心,扭转弹簧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蜗轮固定连接,蜗轮的轴外部与传感器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自动控制离合器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电动机与壳体固定连接,蜗杆通过联轴器与电动机固定连接,壳体的两端有支承轴承,蜗杆与蜗轮啮合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凡武孟庆洪王晓军宋政富刘海峰曹云旗于菁玫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