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09444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1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减少部件个数的同时,能够供连接器插入并卡定的电池组件。层叠多个具有电极片的扁平型电池及多个为了防止上述电极片的短路而配置的绝缘构件而成的电池组件中,具有通过层叠多个绝缘构件而形成的、用于与外部连接器(80)嵌合的嵌合部(70)、和形成于绝缘构件(100)的、用于与外部连接器(80)的第1卡合部(83)卡合的第2卡合部(1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在将多个扁平薄型电池串联或者并联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中,为了检测各扁平薄型电池的电压,向设置于电池组件的插入口插入连接于单元控制器的连接器。(专利文献I)。但是,在以往的电池结构中,由于在将扁平型电池多层层叠起来之后的层叠体上,安装有作为另一构件的、设有电压检测用连接器的插入口的绝缘罩,所以存在部件个数变多,制造时要花费很多的工时的问题。_4]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6 - 2103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减少部件个数的同时,能够供连接器插入并卡定的电池组件。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件具有通过将防止扁平型电池的电极片的短路的绝缘构件层叠多层而形成的嵌合部、用于与外部连接器的第I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利用将绝缘构件层叠而成的嵌合部嵌合外部连接器,利用形成于绝缘构件的第2卡合部卡定外部连接器,所以能够在减少部件个数的同时,与对方侧的外部连接器连接。附图说明图I是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所包含的扁平型电池I的俯视图。图2是图I的A —A线剖视图。图3是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端子板的立体图。图4是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一体式电池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B的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与图4的B的部分相当的一体式电池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层叠体的立体图。图8是图7的C的部分的放大图。图9是图7的层叠体的局部和外部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9的外部连接器嵌合于层叠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图9的D —D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2是图10的E — E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3是被外壳密封之前的电池组件200的立体图。图14是被外壳密封之后的电池组件200的立体图。图15是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一体式电池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对于本例的电池组件所包含的扁平型电池1,使用图I及图2进行说明。图I表示扁平型电池I的俯视图,图2是图I的A — A线剖视图。扁平型电池I是锂离子类、平板状、层叠式的层叠型的二次电池(薄型电池),如图I及图2所示,由三张正极板11、五张隔板12、三张负极板13、正极片14 (正极端子)、负极片15 (负极端子)、上部外壳构件16、下部外壳构件17以及未特意图示的电解质构成。这其中的正极板11、隔板12、负极板13及电解质构成发电元件18,另外,正极板 11、负极板13构成电极板,上部外壳构件16及下部外壳构件17构成一对外壳构件。构成发电元件18的正极板11具有延伸至正极片14的正极侧集电体Ila以及分别形成于正极侧集电体Ila的两主表面的局部的正极层lib、11c。并且,正极板11的正极层IlbUlc不是遍及正极侧集电体Ila的两主表面整体地形成,而是如图2所示,在正极板11上,仅是在将正极板11、隔板12及负极板13层叠而构成发电元件18时与隔板12实质地重叠的部分形成有正极层I Ib、I Ic。另外,在本例中,正极板11和正极侧集电体I Ia利用同一块导体形成,但正极板11和正极侧集电体Ila也可以利用独立的导体构成,并将两个导体接合。正极板11的正极侧集电体Ila由例如铝箔、铝合金箔、铜箔或者镍箔等电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箔构成。并且,正极板11的正极层IlbUlc是通过将例如镍酸锂(LiNi02)、猛酸锂(LiMn02)或者锂钴氧化物(LiCo02)等锂复合氧化物或硫族(S、Se、Te)化合物等正极活性物质、碳黑等导电剂、聚四氟乙烯的水性分散体等粘合剂以及溶剂混合之后涂敷于正极侧集电体Ila的两主表面的局部,并进行乾燥及轧制而形成的。构成发电元件18的负极板13具有延伸到负极片15的负极侧集电体13a以及分别形成于该负极侧集电体13a的两主表面的局部的负极层13b、13c。并且,负极板13的负极层13b、13c也不是遍及负极侧集电体13a的两主表面整体而形成的,如图2所示,只是在负极板13上在将正极板11、隔板12及负极板13层叠而构成发电元件18时与隔板12实质地重叠的部分形成负极层13b、13c。另外,在本例中,负极板13和负极侧集电体13a利用同一块导体形成,但负极板13和负极侧集电体13a也可以利用独立的导体构成,并将两个导体接合。负极板13的负极侧集电体13a由例如镍箔、铜箔、不锈钢箔或者铁箔等电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箔构成。另外,负极板13的负极层13b、13c是通过在例如无定形碳、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或者石墨等这样的吸收及放出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中混合作为有机物烧结体的前体材料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树脂粉末的水性分散剂并使之干燥后粉碎,以承载在碳颗粒表面碳化后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材料作为主材料,进一步混合丙烯酸树脂乳液等粘结剂,将该混合物涂敷于负极侧集电体13a的两主表面的局部,通过乾燥及轧制而形成的。特别是,若将无定形碳、难石墨化碳用作负极活性物质,会欠缺充电放电时的电位的平坦特性,输出电压伴也会随放电量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不适合做通信设备、办公设备的电源,但若用作电动汽车的电源,因为输出不会急剧的降低所以是有利的。发电元件18的隔板12用于防止上述正极板11和负极板13之间的短路,可具备保持电解质的功能。该隔板12是由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等构成的多微孔性膜,还具有若过载电流流过,该隔板12自身发热就会导致层的空孔被闭塞而切断电流的功能。另外,本例中的隔板12不仅限于聚烯烃等单层膜,也能够使用聚乙烯膜之间夹入聚丙烯膜构成的三层结构的膜或者将聚烯烃多微孔膜和有机无纺布等层叠的膜。以上发电元件18由隔着隔板12进行正极板11和负极板13交互地层叠而成。并且,三张正极板11经由正极侧集电体11a,分别连接于金属箔制的正极片14,另一方面,三张负极板13经由负极侧集电体13a,同样地分别连接于金属箔制的负极片15。并且,发电元件18的正极板11、隔板12及负极板13不限于上述的张数,例如也能 够利用一张正极板11、三张隔板12及一张负极板13构成发电元件18,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正极板11、隔板12及负极板13的张数来构成发电元件18。正极片14和负极片15只要是电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正极片14,与上述正极侧集电体Ila相同,能够列举例如厚度为O. 2mm左右的铝箔、铝合金箔、铜箔或者镍箔等。另外,作为负极片15,与上述负极侧集电体13a相同地能够列举例如厚度为O. 2mm左右的镍箔、铜箔、不锈钢箔或者铁箔等。已经说过,在本例中,通过将构成电极板11、13的集电体I la、13a的金属箔自身延伸至电极片14、15,换言之构成为,在一张金属箔lla、13a的局部形成电极层(正极层lib、11c或者负极层13b、13C),将剩余的端部作为与电极片连接的连接构件,将电极板11、13连接于电极片14、15,但也可以利用其他材料或者部件连接构成位于正极层及负极层之间的集电体I la、13a的金属箔和构成连接构件的金属箔。上述发电兀件18被容置于上部外壳构件16及下部外壳构件17中并被密封。未特意图示,但本例的上部外壳构件16及下部外壳构件17均为从扁平型电池I的内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4.07 JP 2010-0888311.ー种电池组件,其为层叠多个具有电极片的扁平型电池及多个为了防止上述电极片的短路而配置的绝缘构件而成,该电池组件具有 通过将上述多个绝缘构件层叠而形成的、用干与外部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 形成于上述绝缘构件的、用干与上述外部连接器的第I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上述绝缘构件与上述扁平型电池形成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上述绝缘构件在上述扁平型电池的四周形成为框状。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桥季之东野龙也铃木康启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