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0993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池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二次电池(4A)与第二二次电池(4B)之间的板状第一集电极(21),用于将所述第一二次电池(4A)与所述第二二次电池(4B)电连接;极性不同于所述第一集电极(21)的第二集电极(23),所述第二集电极(23)设置在与所述第一二次电池(4A)的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集电极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电极上并与第一导电构件(U1)连接的第一端子部(T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电极上并与第二导电构件(U2)连接的第二端子部(T2);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部(T1)和所述第二端子部(T2)在层叠向上交错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多个单元电池层叠形成的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0-311718、 2004-171954和2005-011658中,己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由多个电池单元依次层叠形成的传统二 次电池。这种二次电池具有设置在相对的两端的集电极以及设置在集电极 上的与配线(wire)连接的端子。为了将如上所述构造的多个二次电池彼此平行连接,可以采用以下方 法层叠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并在其间插入绝缘膜,以使各端子彼此平行连 接。然而,当二次电池以上述方式层叠时,其间布置有绝缘膜的相邻二次 电池的端子相互靠近,因此这些端子可能彼此接触。此外,由于相邻的两 个二次电池之间都设置有绝缘膜,因此电池组件变厚,这需要更多的空间 来安装电池组件。当多个二次电池彼此平行连接时,必须将配线与多个端 子连接,如果每个端子都需要与配线连接,则布线将变得十分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将多个二次电 池平行连接而形成的电池组件,本专利技术可以确保各端子间存在足够的距 离,能够形成本身紧凑的电池组件,并能以简单方式来连接配线与端子。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由多个二次电池层叠形成的电池组件, 该二次电池通过导电膜将单元电池层叠形成,该单元电池具有正电极和负 电极,该电池组件包括多个二次电池中的彼此相邻层叠的第一和第二二 次电池;设置在第一二次电池与第二二次电池之间的板状第一集电极,用于将第一二次电池与第二二次电池电连接;极性不同于第一集电极的第二 集电极,第二集电极设置在与第一二次电池的其上形成有第一集电极的表 面相对的表面上;设置在第一集电极上并与第一导电构件连接的第一端子 部;和设置在第二集电极上并与第二导电构件连接的第二端子部。第一端 子部和第二端子部在第一和第二集电极的主表面方向上交错布置。优选 地,该电池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多个第一和第二二次电池;多个第一和 第二集电极;和多个第一和第二端子部。第一端子部在第一和第二二次电 池的层叠方向上彼此重叠,第二端子部在该层叠方向上彼此重叠。优选 地,该电池组件还包括形成于第一集电极的第一切除部;形成于第二集 电极的第二切除部;形成在第一端子部上并与第一导电构件连接的第一连 接部;和形成在第二端子部上并与第二导电构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 切除部在第二连接部的层叠方向上定位,第二切除部在第一连接部的层叠 方向上定位。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件中,在层叠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二次电池共用第一 集电极。因此,可以减少端子总数。此外,由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 交错布置,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容易地布线将第一配线与第一端子部 的未与第二端子部重叠的部分连接,并将第二配线与第二端子部的未与第 一端子部重叠的部分连接。另外,在层叠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单元电池共用 集电极,因此可以降低电池组件的厚度。此外,由于二次电池定位在端子 部之间,可以防止端子部彼此接触。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透视图; 图2为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3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第一种改进的透视图; 图4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第二种改进的透视图; 图5为通过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装入外壳而形成的电池组的 透视图6为通过将第二种改进的电池组件装入外壳而形成的电池组的透视图7为其中安装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车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图l-7描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电池组件100。图1为根据 该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100的透视图,图2为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参见图1,多个双极性二次电池(二次电池)4、多个板状负极集电极(第 一集电板)21和多个板状正极集电极(第二集电板)23层叠形成组件。参见图2,双极性电池4通过顺次层叠多个电极片(单元电池)25和 设置在电极片25之间的集电箔29形成。每个电极片25的层叠方向与双极 性二次电池4的层叠方向相同,即为电池组件100的厚度方向。电极片25包括形成为板状的电解质层27、形成在电解质层27的一个 主表面(第一主表面)27a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6和形成在电解质层27 的另一个主表面(第二主表面)27b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28。电极片25 依次彼此层叠,集电箔29介于其间。多个双极性二次电池4依次层叠,负极集电极21或正极集电极23介 于其间。负极和正极集电极21和23设置在双极性二次电池4之间并且位 于电池组件100两端。在设置在电池组件100 —端的负极集电极21的主表面上,在层叠方 向上相邻地形成双极性二次电池4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6;在形成在另一端 的正极集电极23的主表面上,在层叠方向上相邻地形成双极性二次电池4 的正极活性材料层28。参见图1,作为示例,在多个双极性二次电池4之中,在双极性二次 电池(第一二次电池)4A与双极性二次电池4B之间形成负极集电极(第 一集电极)21。在与其上设置有负极集电极21的双极性电池4A的表面相 对的双极性电池4A的表面上,设置正极集电极(第二集电极)23。其间具有正极集电极23的相邻双极性二次电池4被设置成使得图2所示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正极)28彼此相对定位,并且在正极集电极23的 上下表面上相邻双极性二次电池4的正极活性材料层28被连接。此外,其间具有负极集电极21的相邻双极性二次电池4被设置成使得负极活性材料层26彼此相对定位,并且在负极集电极21的上下表面上相邻双极性 二次电池4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6被连接。具体地,通过负极集电极21和正极集电极23来连接彼此平行的多个 双极性二次电池4,由此形成电池组件100。此外,位于正极集电极23或 负极集电极21在层叠方向上相对侧的双极性二次电池4共用相应的正极 集电极23或负极集电极21。因此,与由多个双极性二次电池依次层叠 (绝缘膜介于其间)形成的常规电池组件相比,该绝缘膜变为多余,并且 由于相邻的二次电池共用集电极,因此电池组件100本身可以紧凑地制 造。参见图1,负极集电极21具有与配线(第一配线)Ul连接的端子部 Tl。端子部(第一端子部)Tl从每个双极性电池4向外突出,并且在端子 部Tl上形成连接孔(接触孔)al以与配线Ul接触。配线Ul和U2用于 从电池组件100到外部放电或对电池组件100充电,并且例如将电池组件 100与PCU (功率控制单元)连接。此外,正极集电极23还具有与配线(第二导电构件)U2连接的端子 部(第二端子部)T2。配线Ul和U2不限于引线,还可以是任何导电构 件,例如金属插脚(metal pin)。形成的端子部T2从每个双极性电池4的 端面向外突出。在端子部T2上形成连接配线U2的连接孔bl。双极性二 次电池4定位在端子部Tl与T2之间,从而防止端子部Tl与T2接触。另外,端子部Tl和T2在正极集电极23或负极集电极21的主表面方 向上交错布置。因此,连接孔al可以形成在端子部Tl的远离端子部T2的位置上, 连接孔bl可以形成在端子部T2的远离端子部Tl的位置上。因此,可以 容易地将配线Ul和U2与连接孔al和bl连接。端子部Tl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布置,并且形成在端子部Tl中的连接孔 al也在层叠方向上对齐。因此,通过将配线Ul穿过在层叠方向上布置的 每个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多个二次电池(4)层叠形成的电池组件,所述二次电池(4)通过导电膜(29)将单元电池(25)层叠形成,所述单元电池(25)具有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电池组件包括: 所述多个二次电池(4)中的彼此相邻层叠的第一和第二二次电池(4A, 4B); 设置在所述第一二次电池(4A)与所述第二二次电池(4B)之间的板状第一集电极(21),用于将所述第一二次电池(4A)与所述第二二次电池(4B)电连接; 极性不同于所述第一集电极(21)的第二集电极(23),所述第二集电 极(23)设置在与所述第一二次电池(4A)的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集电极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 设置在所述第一集电极(21)上并与第一导电构件(U1)连接的第一端子部(T1);和 设置在所述第二集电极(23)上并与第二导电构件连接的第 二端子部(T2);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T1)和所述第二端子部(T2)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集电极(21,23)的主表面方向上交错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好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