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96794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5 03:42
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刺破式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包括导体及包覆导体的绝缘层,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相固定的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延伸以与对接连接配接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刺破绝缘层而与导体接触的刺突部及位于刺突部旁侧的扣持部,扣持部扣持在线缆上,改善了导电端子与线缆之间的结合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ー种具有刺破式导电端子的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线缆连接器一般包括电连接器以及与电连接器相连接的线缆,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线缆与导电端子机械及电性连接在一起,线缆连接器使用吋,电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上的对应电连接器相互对接在一起,以实现线缆连接器与该电子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主机板、摄像头或显示器等。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參考2000年5月24日公告的中国技术专利第2379937号所掲示的ー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刺破式导电端子、扣持在绝缘本体上的盖体及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导电端子具有向上露出绝缘本体的刺突部,·用来刺破线缆而电性导通,盖体包括纵长基部及自基部两端向下延伸的固持臂,基部靠近绝缘本体的表面凹陷有并行的若干弧形槽,弧形槽垂直基部的纵长方向延伸。该线缆连接器组装时,首先,导电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其次,盖体向下扣合在绝缘本体上,盖体与绝缘本体之间保持有适当空间以供线缆插入,接着,将线缆组入该空间内,最后,向下压迫盖体,盖体抵推线缆向下移动,是的导电端子的刺突部刺破线缆而相互电性导通,盖体的固持臂向下移并扣合在绝缘本体上以阻止盖体向上移动,线缆与导电端子之间的结合力较弱,线缆连接器经过多次拉拔后,线缆与导电端子之间容易松动,另外,该线缆连接器结构复杂、组装繁琐,制造困难,不利于节省制造成本。因此,有必要设计出ー种新型线缆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改善导电端子与线缆结合效果的线缆连接器。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ー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刺破式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包括导体及包覆导体的绝缘层,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相固定的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延伸以与对接连接器配接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刺破绝缘层而与导体接触的刺突部及位于刺突部旁侧的扣持部,扣持部扣持在线缆上。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扣持部穿设于线缆上。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连接部包括水平板状的水平部,水平部抵靠于线缆上,所述刺突部及扣持部自水平部凸伸而成。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刺突部自水平部的内侧向上冲压形成,水平部上具有因形成刺突部而留下的通孔,所述扣持部自水平部的侧缘向上凸伸而成。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刺突部及扣持部分别设置为若干个,在前后方向上,所述若干刺突部相互对齐。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在前后方向上,相邻两扣持部之间设有一刺突部,该相邻两扣持部自水平部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缘凸伸而成。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扣持部包括自水平部侧缘向上延伸穿过线缆的直立部、自直立部向内侧延伸的横向部及自横向部末端向下凸伸而抵压在线缆上的抵压部,线缆被夹持在抵压部与水平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抵压部与刺突部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刺突部还向上凸伸出线缆。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线缆为一件式的软性扁平线,所述扣持部与导体间隔开,所述绝缘本体前端设有收容接触部的插接孔,绝缘本体后端设有收容连接部的收容孔及将收容孔分隔成上下两部分的定位槽,定位槽沿绝缘本体左右方向延伸,线缆固定于定位槽内。 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用以焊接在电路板上的刺破式连接端子,所述线缆连接在导电端子与连接端子之间以使导电端子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端子设有与线缆连接的导接部,导接部设有所述刺突部及所述扣持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导电端子的连接部还设有位于刺突部旁侧的扣持部,扣持部扣持在线缆上,改善了导电端子与线缆之间的结合效果,保证了刺突部与导体的连接,另外,线缆连接器结构简単,制造简便,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与电路板相互连接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线缆连接器取出绝缘本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參阅图I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100用以焊接在电路板200以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以实现电路板200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线缆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I、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刺破式导电端子2、焊接在电路板200上的若干刺破式连接端子3及连接在导电端子2与连接端子3之间的ー线缆4。请參图I及图4所示,绝缘本体I前端凹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上下两排插接孔10,绝缘本体I后端设有向前延伸与插接孔10贯通的上下两排收容孔11及位于该两排收容孔11之间的一分隔部12,绝缘本体I还设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绝缘本体I的两定位槽13,每ー定位槽13将每ー收容孔11分隔成上下两部分。请參阅图2至图3及图5至图6所示,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I插接孔10内的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2及自固定部21向后延伸的连接部23,接触部22位于插接孔10,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接,接触部22设置为方形的框体结构。连接部23包括水平板状的水平部231、自水平部231内侧向上冲压形成的刺突部232及自水平部231左右两侧缘向上弯折延伸的扣持部233,水平部231上具有因形成刺突部232而留下的通孔234。刺突部232共设置有前后对齐的两个,每ー刺突部232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为三角形,而扣持部233共设置有四个,在绝缘本体I前后方向上,每相邻的两个是自水平部231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缘延伸而成。在绝缘本体I前后方向上,其中一刺突部232位于靠近水平部231前端的两扣持部233之间,另ー刺突部232位于靠近水平部231后端的两扣持部233之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刺突部232与扣持部233的相对位置可以任意配置。每ー扣持部233包括自水平部231侧缘延伸的直立部235、自直立部235顶端向内侧横向延伸的横向部236及自横向部236向下延伸的刀锋状抵压部238,抵压部238与水平部231上下间隔开。请结合图7所示,连接端子3包括与线缆4连接的导接部33及自导接部33向下垂直弯折延伸的焊接部34,焊接部34用以焊接在电路板200上,导接部33与上述导电端子2连接部23的结构基本相同,但允许两者之间具有尺寸误差。导接部33也设有与上述 刺突部231及扣持部233相同的刺突部332及扣持部333。线缆4为一件式软性扁平线(FFC)4,其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导体41及包覆导体41的绝缘层42,导体41设置为扁平状。请參阅图I至图7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100组装时,第一歩,利用工具将导电端子2的扣持部233向上折弯为直立状。第二歩,使线缆4向下移动直至刺突部232与扣持部231的直立部235向上刺穿过线缆4,线缆4向下抵靠在水平部231上,刺突部232向上刺穿过导体41而部分裸露于线缆4外部。第三歩,再次利用工具将扣持部233恢复原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刺破式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包括导体及包覆导体的绝缘层,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相固定的固定部、自固定部一端延伸以与对接连接器配接的接触部及自固定部另一端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刺破绝缘层而与导体接触的刺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设有位于刺突部旁侧的扣持部,扣持部扣持在线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