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充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8240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4 17:49
经由连接端子(N1,N2)与设备(200)相连接并对上述设备(200)的负载(BA)供给电力的非接触受电装置(20)具备:次级线圈(L2),其与由供给交流电力的初级线圈(L1)产生的交变磁通相交叉;以及控制部(22),其将次级线圈(L2)的感应电动势供给至负载(BA),其中,控制部(22)判断负载(BA)的充电量,根据所判断的该充电量来决定是否对负载(BA)供给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电磁感应来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设备间的电力传送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具有非接触受电装置的非接触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非接触送电装置作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对内置于便携式电话、数字照相机等便携式设备的二次电池(电池)进行充电的装置而广为所知。在这种便携式设备和与该便携式设备对应的充电器(送电装置)中分别具备接收和授予用于充电的电力的线圈,在便携式设备中将通过这两个线圈间的电磁感应而从充电器传送至便携式设备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由此对作为便携式设备的电源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例如如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在这些便携式设备中具备充电控制部,该充电控制部监视二次 电池的充电量,判断能否充电以及是否不需要充电,并向送电侧(一次侧)发送通知。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17819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062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未必在所有便携式设备中都具备充电控制部。例如,对于在国外销售的产品或是在制造商不同的情况下,有时不具备充电控制部。另一方面,充电器有时与便携式设备分开(以充电器单体)销售。因此,在利用以具备充电控制部的便携式设备为前提的充电器对不具备充电控制部的便携式设备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不能掌握二次电池的充电量,有可能不正常地进行充电。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常地进行充电的非接触受电装置和非接触充电系统。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是一种非接触受电装置,经由连接端子与设备相连接,对上述设备的负载供给电力,其特征在于,具备次级线圈,其与由被供给交流电力的初级线圈产生的交变磁通相交叉;以及控制部,其将上述次级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供给至上述负载,其中,上述控制部判断上述负载的充电量,根据所判断出的该充电量来决定是否对上述负载供给电力。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是一种非接触充电系统,具备非接触送电装置,其具有通过被供给交流电力来产生交变磁通的初级线圈;以及非接触受电装置,其具有与由上述初级线圈产生的交变磁通相交叉的次级线圈,该非接触受电装置将从上述初级线圈经由上述次级线圈供给来的交流电力供给至经由连接端子连接的设备的负载,该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非接触受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将通过与由上述初级线圈产生的交变磁通相交叉而产生的上述次级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供给至上述负载,其中,上述控制部判断上述负载的充电量,根据所判断出的该充电量来决定是否对上述负载供给电力。附图说明图I的(a)是表示非接触充电系统和具有充电管理部的便携式设备主体的框图,图I的(b)是表示非接触充电系统和不具有充电管理部的便携式设备主体的框图。图2是表示非接触受电装置和便携式设备主体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监视电路的电路图。图4是表不充电时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图5的(a) (η)是表示流经初级线圈的电力的波形和流经次级线圈的电力的波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按照附图来说明实现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系统100和与非接触充电系统100相连接且具备被充电的电池BA的便携式设备主体(设备)20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I所不,非接触充电系统100大体划分为包括与外部电源E相连接的非接触送电装置10和以非接触方式从非接触送电装置10接收电力的非接触受电装置20。并且,如图I和图2所示,便携式设备主体200构成为能够经由连接端子NI、Ν2与非接触受电装置2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受电装置20被形成为便携式设备主体200的电池盖,且能够可装卸地安装于便携式设备主体200。接着,基于图I说明非接触送电装置10。非接触送电装置10具备稳压电路11、送电部12、初级线圈LI、电压检测电路13以及一次侧控制部14。稳压电路11是使从外部电源E输入的输入电力的电压稳定的电路。并且,稳压电路11上连接有送电部12。送电部12在发送电力时生成规定频率的交流电力。另外,送电部12在发送信号时生成与所发送的信号相应的频率的交流电力,并输出到与送电部12相连接的初级线圈LI。此外,送电部12在输出与数据“I”相应的信号时生成并输出频率fl的交流电力,另一方面,送电部12在输出与数据“O”相应的信号时生成并输出频率f2的交流电力。初级线圈LI被输入交流电力,由此产生频率与交流电力的频率相应的交变磁通。并且,初级线圈(送电侧线圈)LI与次级线圈(受电侧线圈)L2电磁耦合来传送电力。电压检测电路13是检测初级线圈LI的感应电动势(电压)的电路。并且,电压检测电路13与一次侧控制部14相连接,将检测出的感应电动势(电压)的波形输出到一次侧控制部14。一次侧控制部14以具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和存储装置(非易失性存储器(ROM)、易失性存储器(RAM)等)的微计算机为中心来构成,一次侧控制部14根据存储器中存储的各种数据和程序来执行送电部12的振荡控制等各种控制。也就是说,一次侧控制部14与送电部12相连接。并且,在非接触送电装置10对非接触受电装置20发送信号时,一次侧控制部14向送电部12通知要发送的信号(或者与要发送的信号相应的频率),使送电部12生成与要发送的信号相应的频率的交流电力。另外,一次侧控制部14通过对从电压检测电路13接收到的初级线圈LI的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进行测量来进行信号检测、异物检测等。例如,当非接触受电装置20的信号控制电路24执行用于对非接触送电装置10发送信号的负载调制处理时,初级线圈L I的感应电动势的波形发生变化。即,当非接触受电装置20为了发送“O”的信号而将负载变小时,初级线圈L I的感应电动势的信号波形的振幅变小,当为了发送“I”的信号而将负载变大时,信号波形的振幅变大。因而,一次侧控制部14能够根据感应电动势的峰值电压是否超过阈值来辨别信号的种类。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一次侧控制部14对来自非接触受电装置20的无线通信信号进行解调,并且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分析,根据该分析结果来控制送电部12的振荡(频率)。另外,在ROM中预先保存有各种阈值、以及之后详细说明的对与非接触受电装置20之间的无线通信信号进行解调和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分析等所需的各种参数等。接着,基于图I来说明非接触受电装置20。非接触受电装置20具备接收来自非接触送电装置10的交变磁通的次级线圈L2、 受电部21、二次侧控制部22、信号检测电路23以及信号控制电路24。受电部21具有整流电路,该整流电路将通过次级线圈L2接收交变磁通而流入次级线圈L2的交流电力(感应电动势)转换为直流电力。整流电路具备整流二极管和使通过整流二极管整流后的电力平滑的平滑电容器,构成为将从次级线圈L2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所谓的半波整流电路。此外,该整流电路的结构只不过是作为将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整流电路的一例,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具有使用了二极管桥的全波整流电路、其它公知的整流电路的结构。信号检测电路23是检测次级线圈L2的感应电动势的电路。并且,信号检测电路23与二次侧控制部22相连接,将检测出的感应电动势(电压)的波形输出到二次侧控制部22。当从非接触受电装置20向非接触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田恭平铃木一敬松元宇宙金久保圭秀长竹洋平小西祥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