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3769 阅读:6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它包括筒体、活塞、多块永磁铁。所述的多块永磁铁活动套置在筒体内;所述的活塞由活塞杆和活塞体构成,活塞杆的上端穿出筒体的上端,活塞杆的下端固接在活塞体上,活塞体活动套置在筒体内且位于多块永磁铁之间,活塞体可沿筒体的纵向线上下移动。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活塞的活塞体上设有通气孔,在筒体上部开设呼吸孔,使得活塞体在筒体内上下移动时,空气可从筒体中合理排出,不会形成空气压缩,上下移动更加顺畅,在极限震动条件下能蹲到底,减震效果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应用在汽车上的减震装置都采用弹簧机构来实现汽车在行驶中的平稳。这种减震结构虽然效果不错,但毕竟由于利用弹簧的缘故,在长时间使用过程申,机构中的弹簧难免会因为其使用寿命及消耗而发生磨损、断裂等情况。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920247752. 2)公开了一种磁力减震器,它由活塞筒体、磁铁和推动杆组成,其特殊之处是活塞筒体上设有推动杆,磁铁安装在活塞筒体内。这种磁力减震器磁铁在悬浮过程中,由于活塞筒体为一个封闭的空间,空气若不能合理排出,会形成空气压缩的阻碍,磁铁很难实现流畅的上、下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移动更加顺畅、减震效果好、能蹲到底的磁悬浮智能减震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技术是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它包括筒体、活塞、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所述的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活动套置在筒体内;所述的活塞由活塞杆和活塞体构成,活塞杆的上端穿出筒体的上端,活塞杆的下端固接在活塞体上,活塞体活动套置在筒体内且位于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之间,活塞体可沿筒体的纵轴方向移动,在活塞体上设有通气孔,在筒体上部开设呼吸孔。所述的活塞体为一块平板。所述的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平板上的小通气孔。所述的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平板外缘上的缺槽。所述的活塞体由上平板、电磁体、下平板和线圈组成;所述的电磁体安装在上平板与下平板之间,线圈安装在筒体内壁且位于上平板和下平板之间,在上平板和下平板开设通气孔。所述的上平板和下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上平板和下平板上的小通气孔。所述的上平板和下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上平板和下平板外缘上的缺槽。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由于本技术在活塞的活塞体上设有通气孔,在筒体上部开设呼吸孔,使得活塞体在筒体内上下移动时,空气可从筒体中合理排出,不会形成空气压缩,上下移动更加顺畅,起到空气阻尼、降低振动频率、降低震幅的作用,在极限震动条件下能蹲到底,减震效果好。2、本技术还可以根据振动的强弱进行人工或自动调节电磁场的强度,从而保证设备运行平稳、安全。3、本技术避免了以往采用弹簧时,其使用过程中的过度损耗与断裂给汽车安全驾驶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本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振动设备的减振,如车辆、压缩机、风机、空调、机床、破碎机等。本技术还可应用于汽车的前、后保险杠连接件,在发生撞车时,起到缓冲的作用。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的第一个实施例,它包括筒体I、活塞2、多块永磁铁3。所述的多块永磁铁3活动套置在筒体I内。所述的活塞2由活塞杆21和活塞体22构成。活塞杆21的上端穿出筒体的I上端面与设备连接器10连接,活塞杆21的下端固接在活塞体22上,活塞体22活动套置在筒体I内且位于多块永磁铁3之间,活塞体22可沿筒体I的纵向线上下移动,在活塞体22上设有直径很小的小通气孔221,在筒体I上部开设呼吸孔11。所述的活塞体22为一块平板22,该平板22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在平板22上设有通气孔221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设在平板22上的小通气孔;另一种开设在平板22外缘上的缺槽。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活塞杆21在设备连接器10压迫下向下移动,由不锈钢出料制成的活塞体22压迫到永磁铁31,永磁铁31会向永磁铁32靠近,由于永磁铁31与永磁铁32同性相斥,从而实现悬浮减震的效果。如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的第二个实施例,它包括筒体I’、活塞2’、多块永磁铁3’。所述的活塞2’由活塞杆21’和活塞体22’构成。所述的活塞体22’由上平板221’、电磁体222’、下平板223’和线圈224’组成。所述的电磁体222’安装在上平板221’与下平板223’之间,线圈224’安装在筒体I’内壁且位于上平板221’和下平板223’之间,在上平板221’和下平板223’开设通气孔220’。所述的上平板221’和下平板223’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的上平板221’和下平板223’上的通气孔220’可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开设在上平板221’和下平板223’上的小通气孔;另一种为开设在上平板221’和下平板223’外缘上的缺槽。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活塞杆21’在设备连接器10压迫下向下移动,上平板221’、电磁体222’、下平板223’同时向下移动,电磁体222’穿过线圈224’形成的电磁区时形成磁极,由于下平板223’与永磁铁3’同性相斥,从而实现悬浮减震的效果。本技术的重点就在于活塞体和筒体上开设用于通气的微孔。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筒体、活塞、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所述的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活动套置在筒体内;所述的活塞由活塞杆和活塞体构成,活塞杆的上端穿出筒体的上端,活塞杆的下端固接在活塞体上,活塞体活动套置在筒体内且位于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之间,活塞体可沿筒体的纵轴方向移动,在活塞体上设有通气孔,在筒体上部开设呼吸孔。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体为一块平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平板上的小通气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平板外缘上的缺槽。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体由上平板、电磁体、下平板和线圈组成;所述的电磁体安装在上平板与下平板之间,线圈安装在筒体内壁且位于上平板和下平板之间,在上平板和下平板开设通气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平板和下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上平板和下平板上的小通气孔。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平板和下平板上的通气孔为开设在上平板和下平板外缘上的缺槽。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它包括筒体、活塞、多块永磁铁。所述的多块永磁铁活动套置在筒体内;所述的活塞由活塞杆和活塞体构成,活塞杆的上端穿出筒体的上端,活塞杆的下端固接在活塞体上,活塞体活动套置在筒体内且位于多块永磁铁之间,活塞体可沿筒体的纵向线上下移动。由于本技术在活塞的活塞体上设有通气孔,在筒体上部开设呼吸孔,使得活塞体在筒体内上下移动时,空气可从筒体中合理排出,不会形成空气压缩,上下移动更加顺畅,在极限震动条件下能蹲到底,减震效果好。文档编号F16F6/00GK202579782SQ201220175869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4日专利技术者杜世睿 申请人:厦门嘉佳科技有限公司, 杜世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磁悬浮智能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筒体、活塞、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所述的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活动套置在筒体内;所述的活塞由活塞杆和活塞体构成,活塞杆的上端穿出筒体的上端,活塞杆的下端固接在活塞体上,活塞体活动套置在筒体内且位于多块永磁铁或电磁铁之间,活塞体可沿筒体的纵轴方向移动,在活塞体上设有通气孔,在筒体上部开设呼吸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世睿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嘉佳科技有限公司杜世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