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悬浮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02396 阅读:6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磁悬浮列车,包括:列车本体和悬浮结构;其中,所述悬浮结构成套设置,至少一套的所述悬浮结构分别与所述列车本体、以及所述列车本体所属真空管道适配设置,且呈两翼式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本体的两侧或底部,用于当所述列车本体在以预设的第一速度运行时,使所述列车本体以第一设定间隙悬浮运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悬浮间隙小、稳定性差和安全风险大等缺陷,实现悬浮间隙大、稳定性好和安全风险小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磁悬浮列车,尤其涉及一种上凸两翼式磁悬浮车辆。
技术介绍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现代高科技轨道交通工具,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目前悬浮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德国所采用的常导型和日本所采用的超导型。从悬浮技术上讲就是电磁悬浮系统(EMS)和电力悬浮系统(EDS)。我国目前的磁悬浮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采用F轨(即F形轨道)技术,依靠电磁吸力达到悬浮效果,悬浮间隙控制为8-10mm,设计速度为200Km/h以下,二是中高速磁悬浮列车,采用德国TR技术,利用长定子直线电机驱动,利用长定子直线电机的法向力做为悬浮力,悬浮间隙大约8-13mm,设计速度约为500Km/h。例如:悬浮轨道位于车辆底部、且呈圆弧状的车辆,这种技术当外力使得车辆向一侧翻滚时,因为利用的是永磁体的斥力,只能依靠车辆的自重,将车辆纠正道正常轨道,当翻滚的力量大于自重的纠偏力的时候,容易发生危险。另外,速度作为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从来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座位新型的、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如果再要达到速度的突破,显然受限于悬浮间隙,以上两种技术已不能完全满足高速行驶的要求。可见,现有技术中,存在悬浮间隙小、稳定性差和安全风险大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磁悬浮列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磁悬浮技术悬浮间隙小的问题,达到增大悬浮间隙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磁悬浮列车,包括:列车本体和悬浮结构;其中,所述悬浮结构成套设置;至少一套的所述悬浮结构分别与所述列车本体、以及所述列车本体所属真空管道适配设置,且呈两翼式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本体的两侧或底部,用于当所述列车本体在以预设的第一速度运行时,使所述列车本体以第一设定间隙悬浮运行。可选地,所述悬浮结构,包括:悬浮轨道和悬浮模块;其中,所述悬浮轨道,适配设置于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所述悬浮模块,分别与所述悬浮轨道和所述列车本体适配设置,用于产生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悬浮力。可选地,所述悬浮模块的整体结构,呈上凸形、下凹形、三角形、弧面形、L形中任一种。可选地,当所述悬浮模块的整体结构呈所述L形时,还包括: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分别与所述悬浮模块和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适配设置,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本体的两侧。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包括: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轨道和导向模块;其中,所述导向轨道,适配设置于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所述导向模块,分别与所述导向轨道、所述悬浮模块的整体结构为所述L形时的所述悬浮模块、以及所述列车本体适配设置,用于产生第二方向的导向力;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可选地,所述列车本体,包括:车体、轮轨结构和驱动结构;其中,所述驱动结构,位于所述车体的底部,且与所述轮轨结构适配设置;所述轮轨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轮轨结构,位于所述车体的底部,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轮轨结构位于一个所述悬浮结构与所述驱动结构之间;用于所述列车本体在以预设的第二速度运行时,使所述列车本体以第二设定间隙悬浮运行;其中,所述第一速度大于所述第二速度,所述第一设定间隙大于所述第二设定间隙。可选地,所述轮轨结构,包括:转向架和轮轨轨道;其中,所述轮轨轨道,与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适配设置;所述转向架,适配设置于所述车体与所述轮轨轨道之间,用于产生第一方向上的第二悬浮力;其中,所述第一悬浮力大于所述第二悬浮力。可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电子动子和电机定子;其中,所述电机定子,与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适配设置;所述电机动子,分别与所述电机定子、所述车体和所述轮轨结构适配设置,用于提供驱动力。可选地,所述电机定子,具体为直线电机定子;和/或,所述电机动子,具体为直线电机动子。由此,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利用悬浮轨道和悬浮模块构成两翼式的悬浮结构,增大悬浮间隙,解决现有技术中磁悬浮技术悬浮间隙小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悬浮间隙小、稳定性差和安全风险大的缺陷,实现悬浮间隙大、稳定性好和安全风险小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磁悬浮列车的第一实施例(上凸式的悬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磁悬浮列车的第二实施例(下凹式的悬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磁悬浮列车的第三实施例(三角形的悬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磁悬浮列车的第四实施例(弧面形的悬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磁悬浮列车的第五实施例(L形的悬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11-车体;12-转向架;13-直线电机动子;14-直线电机定子;15-轮轨轨道;16-悬浮轨道;17-悬浮模块。结合附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21-车体;22-转向架;23-直线电机动子;24-直线电机定子;25-轮轨轨道;26-悬浮轨道;27-悬浮模块。结合附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31-车体;32-转向架;33-直线电机动子;34-直线电机定子;35-轮轨轨道;36-悬浮轨道;37-悬浮模块。结合附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41-车体;42-转向架;43-直线电机动子;44-直线电机定子;45-轮轨轨道;46-悬浮轨道;47-悬浮模块。结合附图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51-车体;52-转向架;53-直线电机动子;54-直线电机定子;55-轮轨轨道;56-悬浮轨道;57-悬浮模块;58-导向轨道;59-导向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悬浮列车。该磁悬浮列车可以包括:列车本体和悬浮结构。可选地,所述悬浮结构成套设置。至少一套的所述悬浮结构分别与所述列车本体、以及所述列车本体所属真空管道适配设置,且呈两翼式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本体的两侧或底部,可以用于当所述列车本体在以预设的第一速度运行时,使所述列车本体以第一设定间隙悬浮运行。例如:悬浮轨道,可以是高速运行时,用于车辆悬浮的轨道。例如:悬浮部分(即悬浮结构)采用永磁体与磁感应悬浮轨道(即悬浮轨道)构成,磁感应悬浮轨道可以选择铝或铜材料。由此,采用两翼式的悬浮结构,使得磁悬浮列车的运行结构更加稳定。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悬浮结构,可以包括:悬浮轨道和悬浮模块。可选地,所述悬浮轨道,适配设置于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可选地,所述悬浮模块,分别与所述悬浮轨道和所述列车本体适配设置,可以用于产生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悬浮力。更可选地,所述悬浮模块的整体结构,呈上凸形、下凹形、三角形、弧面形、L形中任一种。例如:悬浮模块可以设计成上凸形(例如:图1中的悬浮模块17)、下凹形(例如:图2中的悬浮模块27)、三角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磁悬浮列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磁悬浮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本体和悬浮结构;其中,所述悬浮结构成套设置,至少一套的所述悬浮结构分别与所述列车本体、以及所述列车本体所属真空管道适配设置,且呈两翼式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本体的两侧或底部,用于当所述列车本体在以预设的第一速度运行时,使所述列车本体以第一设定间隙悬浮运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悬浮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本体和悬浮结构;其中,所述悬浮结构成套设置,至少一套的所述悬浮结构分别与所述列车本体、以及所述列车本体所属真空管道适配设置,且呈两翼式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本体的两侧或底部,用于当所述列车本体在以预设的第一速度运行时,使所述列车本体以第一设定间隙悬浮运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悬浮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结构,包括:悬浮轨道和悬浮模块;其中,所述悬浮轨道,适配设置于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所述悬浮模块,分别与所述悬浮轨道和所述列车本体适配设置,用于产生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悬浮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悬浮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模块的整体结构,呈上凸形、下凹形、三角形、弧面形、L形中任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悬浮列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悬浮模块的整体结构呈所述L形时,还包括: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分别与所述悬浮模块和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适配设置,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本体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悬浮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轨道(58)和导向模块(59);其中,所述导向轨道(58),适配设置于所述真空管道的管道壁;所述导向模块(59),分别与所述导向轨道(58)、所述悬浮模块的整体结构为所述L形时的所述悬浮模块、以及所述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甲朋刘子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九州动脉隧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