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06021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过渡风管以及集风箱,过渡风管前、后端开口分别连通风机组件和集风箱,集风箱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所述过渡风管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的背面板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后端开口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开设在集风箱的正面板下半部分;通过改变集风箱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和后端开口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玻璃钢化炉领域,是一种钢化炉送风系统内管路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在现有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中,详见见附图I至图2,在风机4通过风管I将空气吹入由进风口 202集风箱2,经由集风箱2的出风口 201吹入风栅3的过程中,由于风栅3长度较长,空气吹入集风箱2后,由于风管I高度偏低,散风距离短,往往并不能使风量完全分散开来,造成正对风管口的出风口 201风压高,两端和中间的出风口 201风压偏低,而且在集风箱2内的对角位203处会产生涡流,更难保证风压的均匀;由于空气不能均匀分布在每一条风栅条内,造成风栅吹风时每一条风栅条的风压、流量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影响玻璃钢化时的平整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以保证每个风栅所接受的风压风量保持均匀,保证玻璃平整度的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过渡风管以及集风箱,过渡风管前、后端开口分别连通风机组件和集风箱,集风箱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的背面板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后端开口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开设在集风箱的正面板下半部分;本技术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通过改变集风箱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和后端开口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其结构简单、合理;再者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对应设置在集风箱背面板上半部分和正面板下半部分,使得空气由集风箱的上半部分进入,经过充分的的填充和混合后,再由下半部分统一挤出,避免了小面积涡流的产生,且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位置的出风口风压偏差较大的缺陷。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所述集风箱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箱体,其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在箱体内四角位置加焊弧形导风板,由于与过渡风管接通的集风箱进风口升高,空气经过过渡风管的过渡,进入集风箱后经由集风箱内腔循环后,特别是通过弧形导向板的导向混合作用,能均匀分布,全为风机所产生的静压力,避免了小面积涡流的产生,这样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所述集风箱的背面板上半部分开设有两个与过渡风管后端开口连通的进风口,每个进风口分别通过独立的风机组件、过渡风管连接;两个加宽的进风口,使进风口的面积接近集风箱的横向宽度,使集风箱吹出空气实现180。扁平式出风,达到空气在集风箱内均匀分布的效果。所述过渡风管的横向宽度等于或小于集风箱的横向宽度的一半。所述每个出风口上套设有出风口套筒,使出风口更好地与风栅连接。所述过渡风管前端开口的横截面积大于后端开口的横截面积,增加空气流速,达到挤压空气的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的一种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通过改变集风箱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和后端开口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其结构简单、合理。(2)本技术的一种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对应设置在集风箱背面板上半部分和正面板下半部分,而且在集风箱内的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使得空气由集风箱的上半部分进入,经过充分的的填充和混合后,再由下半部分统一挤出,避免了局部小面积涡流的产生,且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位置的出风口风压偏差较大的缺陷。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相对图I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相对图3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3至图4所示,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I、过渡风管2以及集风箱3,过渡风管2前、后端开口 201、202分别连通风机组件I和集风箱3,集风箱3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 301,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2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 202连通的进风口 302,所述出风口 301开设在集风箱3的正面板304下半部分;本技术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通过改变集风箱3上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 302面积和高度,通过加长的过渡风管2,并使其横向加宽,前端开口 201和后端开口 202构成前宽后窄的扁管形状,使其实现180。扁平式出风,以此迫使管内空气在出来时均匀地分布,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3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其结构简单、合理;再者进风口 302和出风口 301分别对应设置在集风箱3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和正面板304下半部分,使得空气由集风箱3 —侧的上半部分进入,经过充分的的填充和混合后,再由另一侧的下半部分统一挤出,避免了局部小面积涡流的产生,且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位置的出风口 301风压偏差较大的缺陷。作为更具体的实施方方式,所述集风箱3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箱体,其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4 ;在箱体内四角位置加焊弧形导风板4,由于与过渡风管2接通的集风箱3进风口 302升高,空气经过过渡风管2的过渡,进入集风箱3后经由集风箱3内腔循环后,特别是通过弧形导向板4的导向混合作用,能均匀分布,全为风机所产生的静压力,避免了小面积涡流的产生,这样能保证空气从集风箱3吹入风栅时气压的稳定、均匀。所述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两个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 202连通的进风口 302,每个进风口 302分别通过独立的风机组件I、过渡风管2连接;两个加宽的进风口 302,使进风口 302的面积接近集风箱3的横向宽度,使集风箱3吹出空气实现180。扁平式出风,达到空气在集风箱3内均匀分布的效果。所述过渡风管2的横向宽度等于或小于集风箱3的横向宽度的一半。所述每个出风口 301上套设有出风口套筒5,使出风口 301更好地与风栅连接。所述过渡风管2前端开口 201的横截面积大于后端开口 202的横截面积,增加空气流速,达到挤压空气的作用。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而已,举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等同设计,均应为本技术的技术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I)、过渡风管(2)以及集风箱(3),过渡风管(2)前、后端开口(201、202)分别连通风机组件(I)和集风箱(3),集风箱(3)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301),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2)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202)连通的进风口(302),所述出风口(301)开设在集风箱(3)的正面板(304)下半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集风箱(3)为横截面为矩形的箱体,其对角位置以倒角形式设有弧形导风板(4)。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集风箱(3)的背面板(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玻璃钢化炉送风系统,包括风机组件(1)、过渡风管(2)以及集风箱(3),过渡风管(2)前、后端开口(201、202)分别连通风机组件(1)和集风箱(3),集风箱(3)上开设有多个与玻璃钢化炉风栅连接的出风口(301),其特征是,所述过渡风管(2)为前宽后窄的扁管体状,集风箱(3)的背面板(303)上半部分开设有与过渡风管(2)后端开口(202)连通的进风口(302),所述出风口(301)开设在集风箱(3)的正面板(304)下半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山何建辉张克丽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索奥斯玻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