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纵梁及工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58361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2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纵梁,其包括纵梁本体(1)及与纵梁本体(1)相连接的加强板(2),纵梁本体(1)包括腹板、上翼板和下翼板,上翼板包括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加强板(2)安装于纵梁本体(1)并连接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车架纵梁及一种工程车辆。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车架纵梁的前后段上翼面不等高,车架的适应性强;车架纵梁前段、后段和车架整体在加工设备和工装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很方便地加长或缩短,从而实现多种车型的需求;结构比较简单,纵梁主体可采用折边实现,可以不需要制做大型压延模具,制造工艺性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车辆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架纵梁及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的工程车辆、汽车和专用车中,其纵梁一般采用槽型梁和エ字梁。槽型梁的结构如图I所示,纵梁的断面尺寸基本不变,上下翼面等高。エ字梁的结构如图2所示,纵梁的前后截面尺寸也不变,上翼面10为等高平面,下翼面20亦为等高平面。图I和图2中的结构包括上翼面10、下翼面20和腹板面30。上述两种纵梁结构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制做エ艺性好。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具有如下的缺点和不足车架纵梁的上下翼面都是等高的,没有高度差,车架纵梁对特种车辆的适应性差;车架纵梁的结构过于简単,不能适应车辆对车架的特殊要求;驾驶室的安装位置偏高,车架的自身质量大,整车的重心高,不仅増大了行驶阻力,还容易发生倾翻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车架纵梁结构过于简单、适应性差,不能适应车辆对车架的特殊要求、整车的重心高等问题或者至少之一,本技术提供了ー种车架纵梁,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ー种车架纵梁,其包括纵梁本体及与所述纵梁本体相连接的加强板,所述纵梁本体包括腹板、上翼板和下翼板,所述上翼板包括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所述加强板安装于所述纵梁本体并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将车架纵梁的前后段上翼板设置多处不等高的平面;这就增加了车架纵梁的适应性,可以满足车辆对纵梁的特殊需求,同时可以将驾驶室安装在较低的上翼板平面上,降低整车的高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两端与所述上翼板平行并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所述加强板本体位于所述纵梁本体的内侧并与所述纵梁本体的内壁相连接。纵梁本体前、后段的过渡处采用ー个带折弯部的加强板与纵梁本体焊接或铆接或螺接,从而形成ー个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整体,加强板的上边缘成一个折弯部,可以避免加强板上应カ集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强板还包括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下翼板平行并与所述下翼板的内壁相连接。第二折弯部与加强板上端的第一折弯部具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増加加强板与纵梁本体的接触面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第一折弯部及第ニ折弯部为一体冲压而成,或者,所述加强板本体与所述第一折弯部及第ニ折弯部焊接成一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强板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圆弧形的豁ロ。加强板的两端各设计ー个鱼尾状的豁ロ,可以分散加强板受到的应力,同时也便于加强板与纵梁本体的焊接固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纵梁本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加强板。针对纵梁本体前后段上有多处不等高的情况,可以采用多个加强板与纵梁本体连接,保证纵梁主体具有足够的工作強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纵梁本体与所述加强板通过铆接、螺纹连接或焊接固定。本技术还提供了另外ー种车架纵梁,包括纵梁本体及与所述纵梁本体相连接的加强板,所述纵梁本体包括腹板、上翼板和下翼板,所述下翼板包括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所述加强板安装于所述纵梁本体并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车辆,其纵梁本体下翼板也可能需要多个不等高的平面,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这种特殊要求。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和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上翼板平行并与所述上翼板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的两端与所述下翼板平行并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所述加强板本体位于所述纵梁本体的内侧并与所述纵梁本体的内壁相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 ー种工程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纵梁。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车架纵梁的前后段上翼面不等高,车架的适应性强;车架纵梁前段、后段和车架整体在加工设备和エ装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很方便地加长或缩短,从而实现多种车型的需求;车架纵梁的加强板可为通用件,同不同的纵梁主体组合,可形成系列化的车架品种;结构比较简单,纵梁主体可采用折边实现,可以不需要制做大型压延模具,制造エ艺性好。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槽型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エ字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所述新型车辆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图3所示结构中纵梁主体的主视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图3所示结构中加强板的主视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结构的左视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结构的俯视图;其中,图I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I纵梁本体11腹板 12上翼板 13下翼板2加强板 21豁ロ 22第一折弯部 23加强板本体10上翼面 20下翼面30腹板面121第一上翼板122第二上翼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ー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I至1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ー种新型的车辆纵梁,其包括纵梁本体I及与所述纵梁本体I相连接的加强板2,所述纵梁本体I包括腹板11、上翼板12和下翼板13,所述上翼板12包括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所述加强板2安装于所述纵梁本体I并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加强板2可以安装在纵梁本体I内壁,当然,如需在纵梁本体I内壁安装其他零部件,同时对纵梁本体I内壁的平整度要求较高时,还可以将加强板2安装在纵梁本体I外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将车架纵梁的前后段上翼板设置多处不等高的平面,増加了车架纵梁的适应性,可以满足车辆对纵梁的特殊需求,同时可以将驾驶室安装在较低的上翼板平面上,降低整车的高度。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车辆,其纵梁本体下翼板也可能需要多个不等高的平面,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车辆的特殊要求。本实施例中,上翼板12由高度不等的第一上翼板121和第二上翼板122组成。在车辆的布置过程中,可以将驾驶室布置于位置较低的第一上翼板121上,以降低整车的中心高度,使得车辆的结构布置更加灵活合理。所述加强板2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圆弧形的豁ロ 21。加强板的两端各设计ー个鱼尾状的豁ロ,可以分散加强板受到的应力,同时也便于加强板与纵梁本体的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板2包括加强板本体23和第一折弯部22,所述第一折弯部22的两端与所述上翼板12平行并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所述加强板本体23位于所述纵梁本体I的内壁并与所述纵梁本体I的内壁相连接。纵梁本体前、后段的过渡处,采用ー个带折弯翻边的加强板与纵梁本体焊接或铆接或螺接,从而形成ー个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整体,加强板的上边缘成一个折弯部,可以避免加强板上应カ集中。进一歩,所述加强板2还包括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下翼板平行并与所述下翼板13的内壁相连接。第二折弯部与加强板的第一折弯部具有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増加加强板与纵梁本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本体(1)及与所述纵梁本体(1)相连接的加强板(2),所述纵梁本体(1)包括腹板(11)、上翼板(12)和下翼板(13),所述上翼板(12)包括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所述加强板(2)安装于所述纵梁本体(1)并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不等高的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若胜刘志斌杨献民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