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联轴器减少构件数,且简化制造工序。具备:多个球体(29a~29d);曲面状形成有承接各球体(29a~29d)的半球状球体承接部(22a~22d)的圆柱状内衬套(20);具有收容内衬套(20)的收容部(17)和与收容部(17)一体地形成且收容由各球体承接部(22a~22d)承接的球体(29a~29d)的多个长槽(12a~12d)的外衬套(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于汽车、航空器、船舶或产业机械等的动力传递部的联轴器(joint)。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一种滑动式等速联轴器,其具有在内周面的圆周方向等分位置具备沿轴向延伸的轨道槽的外圈构件;在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等分位置具备沿轴向延伸的轨道槽的内圈构件;夹在内外圈构件的轨道槽之间的转矩传递部,转矩传递部由具备齿轮部的轴 颈构件、和旋转自如地担载于轴颈构件的滚柱构成,滚柱收容于外圈构件的轨道槽,在内圈构件的轨道槽的底面设置齿轮部,并且使轴颈构件的齿轮部与内圈的齿轮部啮合,由此能够使轴颈构件相对于内圈倾斜”(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特开2000-27881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联轴器除了外圈构件及内圈构件之外,还具备转矩传递部。转矩传递部由具备齿轮部的轴颈构件、和旋转自如地担载于轴颈构件的滚柱构成。另外,轴颈构件的齿轮部经过与内圈的齿轮部啮合的制造工序。这样,上述联轴器在构件数多这一方面、和在制造阶段需要经过麻烦的啮合工序这一方面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各问题的联轴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联轴器,具备多个球体(例如,图I的符号29a 29d);在头部(例如,图2的符号21)的侧面形成有承接所述各球体的半球状凹陷部(例如,图2的符号22a 22d)、且圆柱状筒体部(例如,图2的符号24)通过颈部(例如,图2的符号23)位于该头部上的构件(例如,图I的符号20);和衬套(例如,图I的符号10),其具有收容所述构件的收容部(例如,图I的符号17)和与该收容部一体地形成且收容由所述各凹陷部承接的球体的多个长槽(例如,图2的符号12a 12d)。所述构件与连结于所述衬套的其他衬套(例如,图I的符号10) —体形成。S卩,所述构件构成所述其他衬套的一部分也可。或者,所述构件跨在两个衬套(例如,图6的符号10、10’)之间收容也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所述构件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承接在所述衬套的各长槽中收容的球体和在连结于所述衬套的其他衬套中收容的球体。所述长槽的底部的开口部分比中央部分浅(例如,形成为图4的符号12a 12d所示的形状)。其结果,利用该开口部分停留球体,因此,构件和衬套在使用中不易脱落。所述衬套和连结于该衬套的轴利用螺合连结(例如,形成为图9的符号34的结构)。所述情况尤其可以优选使用于联轴器主体小型的情况中。还有,考虑各球体的耐久性,所述各球体的直径在所述筒体部的直径的大致1/4 1/8的范围即可。若设在该范围内,贝1J在联轴器的使用时,对各球体施加的应力不会过度到对耐久性产生影响的程度。另外,可以使所述联轴器具备防止部,该防止部防止所述构件和所述衬套相互脱落。防止部的类型有几种,但可以根据所述衬套的长槽的底面和衬套的外侧壁之间的壁厚选择采用哪一种。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联轴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I的内衬套20的侧视图及球体承接部22a的附近的放大图。图3是图I的外衬套10的侧视图及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外衬套10的剖面图、侧视图及表示连结外衬套10和内衬套20的状态的图。图5是图3的变形例。图6是表示通过安装有多个球体的一个连结构件20连接两个外衬套10、10’的类型的联轴器的图。图7是图3所示的类型的外衬套10的加工工序的说明图。图8是防止球体从球体承接部脱落的罩60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图9是表示在各种尺寸的联轴器上安装轴30、40的形式的图。图10是表示图I的变形例的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各构件的组装原理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图。图中:10、10,-外衬套;20-内衬套;29_球体;30、40_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I)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联轴器的分解立体图。如图I所示的联轴器大致分为以下说明的外衬套10、内衬套20、球体29a 29d、轴30、40。外衬套10和内衬套20通过在形成于外衬套10的收容部17中收容内衬套20的头部21(图2)而连结。内衬套20如后所述,在头部21的侧面形成有承接球体29a 29d的半球状凹陷部,圆柱状筒体部24通过颈部23位于头部21上。在筒体部24的底面形成有开口部25,以承接轴40。外衬套10具有收容内衬套20的收容部;与该收容部一体地形成,且收容由所述各凹陷部承接的球体的多个长槽。球体29a 29d由不锈钢、陶瓷、金属等磁性体等构成,其尺寸在联轴器自身的尺寸为下述例子的情况下为4Φ左右。球体29a 29d的数目不限定于4个。通常,球体29a 29d的数目根据联轴器主体的大小、材料(硬度)而确定即可。另外,球体29a 29d的直径考虑球体29a 29d的耐久性,形成为内衬套20的筒体部24(图2)的直径的大致1/4 1/8的范围即可。图2(a)是从螺纹孔26b侧观察的图 I的内衬套20的侧视图。图2(b)是从头部21侧观察的内衬套20的侧视图。图2(c)是球体承接部22a附近的放大图。内衬套20是塑料制、金属制等。内衬套20包括大致形状为圆柱状的头部21,其曲面状形成有承接多个球体29a 29d的半球状球体承接部22a 22d。在此,半球状还包括大致形状接近圆锥(在图2(a)所示的剖面图中呈V字状的形状)的形状。在球体29a 29d和球体承接部22a 22d之间涂敷有油脂。内衬套20包括在底面形成有用于承接轴40的开口部25,且在侧面形成有承接螺钉46、48的螺纹孔26a、26b的筒体部24,该螺钉46、48从筒体部24的侧面固定由开口部25承接的轴40。进而,内衬套20包括连结头部21和筒体部24,且作为容许轴30、40间的弯曲的部分发挥功能的颈部23。还有,内衬套20的尺寸的一例如下所述。头部21 :端面直径12. 4 Φ、与颈部23的边界直径12. 7 Φ、长度6. 7mm、自端面到球体承接部29a 29d的底部的长度3. 7mm、自轴心到球体承接部29a 29d的底部的长度4. 47mm、自与颈部23的边界直径到球体承接部29a 29d的底部的深度I. 88mm、球体承接部29a 29d的开口直径4. 8 5. O Φ。颈部23 :自与头部21的边界到细径的头部21侧的长度2. 8mm、细径9. 2Φ、自细径的头部21侧到与筒体部24的边界的长度4. 5mm、自筒体部24朝向细径的部分的角度67度。筒体部24 :直径20 Φ、长度13mm、自端面到螺纹孔26a、26b的轴心的长度5mm、开口部25的直径5. 7 Φ、开口部25的深度12_、螺纹孔26a、26b的直径3. 35 Φ。另外,内衬套20利用压模成形即可,但例如,球体承接部22a 22d利用挖掘等形成即可。图3(a)是从开口部15侧观察的图I的外衬套10的侧视图。图3 (b)是外衬套10的剖面图。图3(c)是从收容部17侧观察的外衬套10的侧视图。外衬套10是塑料制、金属制等。外衬套10包括第一部分11,该第一部分11包括收容内衬套20的头部21的收容部17 ;以一定间隔与收容部17 —体地形成,且收容被各球体承接部22a 22d承接的球体29a 29d的多个长槽12a 12d。外衬套10包括第二部分13,该第二部分13在底面形成有用于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轴器,其中,具备:多个球体;形成有两列承接所述各球体的半球状的凹陷部的圆柱状的构件;第一衬套,其具有从所述构件的一端侧收容所述构件的收容部和与该收容部一体地形成且收容由第一列的各凹陷部承接的球体的多个长槽;和第二衬套,其具有从所述构件的另一端侧收容所述构件的收容部和与该收容部一体地形成且收容由第二列的各凹陷部承接的球体的多个长槽,所述各长槽以直线延伸的方式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幸启,
申请(专利权)人:麻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