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45177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6 0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即将龙脑与水溶性药用聚合物按质量比计算,即龙脑:水溶性药用聚合物为1:2~16的比例共溶于乙醇中调配出纺丝液,在流速为0.4~2.5mL/h,接收板离喷丝口距离为15~30cm,电压8~30kV的条件下进行高压静电纺丝,即单步制备得到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适合规模化生产;所制备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不仅可以增强龙脑的物理性能而利于长期保存,而且可以促进难溶性龙脑在水中的快速溶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生活所用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
技术介绍
龙脑又称冰片、梅片等,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加工品。本品味辛,性寒,有通诸窍、散郁火,消肿去翳等作用。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等。龙脑(右旋)熔点208°C具有挥发性、易升华、必须密封保存,在乙醇、氯仿、汽油中易溶,但在水中几乎不溶。 应用高分子材料制备载生物活性成分复合物是目前聚合物科学与生物医药工程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几年前由于提神鼻贴和口气清新膜剂的流行,使得药膜型给药系统成为众多研究机构的开发热点。并且基于聚合物材料的固体分散体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难溶药物的溶解与溶出特征。在聚合物基的载药复合材料制备上,高压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简便纳米纤维制造技术,更主要的是它可以控制纳米纤维的化学成分与组成,调控纳米纤维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电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断拓展可经过电纺工艺过程制备成纳米纤维的材料,包括天然大分子、合成聚合物、聚合物混合物、甚至小分子如卵磷脂等;其二,是将一种功能组分与成纤材料共混或共溶/熔纺丝,利用纳米纤维膜表面积大、孔隙率高、表面活性好等优势,以获得高性能产品,这些功能组分包括各种无机功能材料、生物活性成分、药物、示踪检测试剂等。电纺纳米纤维毡除了具有表面积大、连续立体三维网状空间结构、孔隙率高等性能外,本身还具有能够将宏观可视特征与微观尺度结构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特点。因此应用电纺工艺制备的复合载药纳米纤维毡既具有宏观制剂的易处理、包装、运输方便等优势和固体制剂的稳定性,同时具有纳米给药系统的药理学和药动学特点。本专利技术针对龙脑不溶于水和易挥发的物理不稳定性,应用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单步制备纳米纤维状龙脑一聚合物复合物,以期同时改善龙脑的溶解溶出性能、增强其抗挥发的稳定性,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新型功能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龙脑原料药存在容易挥发、容易氧化却难以溶解等问题而提供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上述的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即将龙脑与水溶性药用聚合物共溶于乙醇中调配出纺丝液,然后在高压静电纺丝装置中,控制流速为O. 4 2. 5mL/h,接收板离喷丝口距离为15 30cm,电压8 30kV的条件下进行单射流高压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 上述的纺丝液中,龙脑、水溶性药用聚合物及乙醇按质量体积比计算,即龙脑水溶性药用聚合物乙醇为Ig 2^16g 100ml; 上述的水溶性药用聚合物为天然聚合物或人工合成聚合物; 其中所述的天然聚合物为水溶性多糖、纤维素或其衍生物; 所述的多糖为壳聚糖、普鲁兰、透明质酸、黄原胶或葡聚糖; 所述的纤维素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或乙基纤维素; 所述的纤维素衍生物为醋酸乙烯纤维素或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 所述的人工合成聚合物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氧乙烯。上述所得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中,龙脑以分子级别分散于水溶性药用聚合物中。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由于采用了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在瞬间将物质在溶液中的高度分散状态转移到固体纳米纤维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其中龙脑以分子形式存在于载体聚合物成纤基材中。进一步,本专利技术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能够促进难溶性龙脑在水中的快速溶解,发挥其生物活性,且改善了龙脑的物理稳定性,利于长期保存。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由于采用单射流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因此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易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I、单射流电纺工艺所用的高压静电纺丝装置,其中I为注射泵;2为注射器针头内孔径为O. 5mm的注射器、3为纺丝喷头、4为高压静电发生器、5为接收板,其工作过程即在注射泵I的推动下,注射器2内的纺丝液在高压静电发生器4产生的高压静电场力作用下在纺丝喷头3的出口处形成泰勒锥、发射出直线射流至接收板5上并形成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图2、实施例I所得的龙脑纳米纤维膜状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形貌; 图3、实施例I所得的龙脑纳米纤维膜状复合物的X-射线晶体衍射图样; 图4、实施例I所得的龙脑纳米纤维膜状复合物的傅立叶红外扫描 图5、实施例I所得的龙脑纳米纤维膜状复合物的物理稳定性。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阐述,但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用的高压静电纺丝装置如图I所示,其中高压静电发生器采用高压电源为ZGF2000型,上海苏特电器有限公司生产;接收板采用铝箔包裹板,其长宽高为200cmX200cmX200cm,厚O. 2mm ;其中注射泵采用微量注射泵,KDS100型,美国Co I e-Parmer 公司生产;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其他仪器 Quanta FEG450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I公司,荷兰)。D/Max-BRX-射线晶体衍射仪(RigaKu,日本) NEXUS-6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Nicolet,美国)。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中所用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6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德国巴斯夫公司上海分公司); 龙脑(华氏大药房,上海)。实施例I 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即将Ig的龙脑与9g的水溶性药用聚合物聚乙烯吡咯 烷酮K60共溶于IOOmL的乙醇中调配出纺丝液,然后在高压静电纺丝装置中,控制流速为0.5 mL/h,接收板离喷丝口距离为15cm,电压8kV的条件下进行单射流高压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上述所得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的表面形态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为三维立体网状纤维毡。以CuKa射线为光源,在5 60。范围内和40 300mA条件下通过D/Max-BRX晶体衍射仪对龙脑原料药、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实施例I所得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进行XRD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龙脑原料药出现尖锐的特征衍射峰,而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中的晶体衍射峰完全消失,说明纳米纤维中聚乙烯吡咯烷酮与龙脑发生复合作用,失去了原有的晶体结构,处于一种分子级别的高度分散状态。采NEXUS-6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龙脑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实施例I所得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进行红外扫描,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龙脑原料药上的一些特征吸收峰在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上都已经消失,说明龙脑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发生二级相互作用,龙脑上的羟基能够提供质子与聚乙烯吡咯烷酮上的酮基发生氢键键和,形成稳定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也导致其特征吸收峰的消失。实施例I所得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的稳定性的验证 将5g龙脑原料药和50g实施例I所得的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放置在环境中(20±8度,湿度71±12%),定期称重,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龙脑原料药在10天之后完全消失,而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中的龙脑仅仅升华失去3. 4%,说明实施例I所得的纳米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将龙脑与水溶性药用聚合物共溶于乙醇中调配出纺丝液,然后在高压静电纺丝装置中,控制流速为0.4~2.5mL/h,接收板离喷丝口距离为15~30cm,电压8~30kV的条件下进行单射流高压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膜状龙脑复合物;所述的水溶性药用聚合物为天然聚合物或人工合成聚合物;其中所述的天然聚合物为水溶性多糖、纤维素或其衍生物;所述的多糖为壳聚糖、普鲁兰、透明质酸、黄原胶或葡聚糖;所述的纤维素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或乙基纤维素;所述的纤维素衍生物为醋酸乙烯纤维素或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所述的人工合成聚合物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氧乙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燕王霞余灯广叶帅义清文腰欣哲匡奇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