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43134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5 22:35
一种挤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入料面上分布呈米字型的分流桥,分流桥之间形成均匀的分流孔,分流桥交叉处低于四周入料面形成凹面,入料面上的分流桥与凹面之间以斜角过渡,形成第一减压角,凹面处的分流孔入料口设有第二减压角,分流桥两侧设有第三减压角。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布置分流桥,对分流桥和入料面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了余属流动死区,改善模具受力,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挤压模具
技术介绍
在金属挤压过程中,挤压金属遇到平直的分流桥和芯头入料面(分流桥交叉位置)吋,常形成金属流动死区,尤其在薄壁大截面空心型材的生产过程中,如大型方管、圆管及异性管材,其芯头越大,模具所承受的静水压カ和摩擦力就越大,因而容易造成模具失稳,变形过大,甚至分流桥开裂,使用寿命较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效地改善金属流动性, 减小金属流动死区的挤压模具。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ー种挤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入料面上分布呈米字型的分流桥,分流桥之间形成均匀的分流孔,分流桥交叉处低于四周入料面形成凹面,入料面上的分流桥与凹面之间以斜角过渡,形成第一减压角,凹面处的分流孔入料ロ设有第二减压角,分流桥两侧设有第三减压角。所述凹面的深度范围为10_30mm。所述第一减压角角度范围为10-30°。所述第二减压角角度范围为10-30°。所述第三减压角角度范围为10-30°。所述米字型分流桥截面下端呈开ロ向上的抛物线状。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挤压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突出的效果第一、在模具入料凹面与减压角a作用下,使得金属在接触模具芯头(分流桥交叉处)面前,已给予铸棒充分的预变形,増加了铸棒与模具分流腔的几何相似性,有效降低了金属变形抗力;第二、在第二减压角和第三减压角的配合下,減少了桥面和模具凹面可形成死区的面积,有效地提高了金属流动性,减小金属流动死区,降低了挤压时的突破压力,从而起到改善模具受力,提高模具寿命的作用;第三、由于金属流动性显著提高,挤压过程中的功耗大大降低,起到节能约能源作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分流桥截面图;图中1-上模,2_凹面,3_分流桥,4_分流孔,a -第一减压角,第二减压角,Y-第二减压角。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应当指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附图I所示,ー种挤压模具,包括上模I和下模,所述上模入料面上分布呈米字型的分流桥3,分流桥之间形成均匀的分流孔4,分流桥3交叉处低于四周入料面形成凹面2,入料面上的分流桥3与凹面2之间以斜角过渡,形成第一减压角a,凹面2处的分流孔入料ロ设有第二减压角0,分流桥3两侧设有第三减压角Y ,上述凹面2和减压角a、旦、Y将挤压金属有效分流,避免了挤压金属遇到垂直于其流动方向的分流桥和芯头入料面时常形成金属流动死区。如附图2、3所示,所述第一减压角角度范围为10-30°,第二减压角角度范围为 10-30°,第三减压角角度范围为10-30°,米字型分流桥截面下端呈开ロ向上的抛物线状。 本专利技术工作时,预先铝铸棒预热到450-500°,然后放入预热后的挤压筒里,在挤压カ作用下,铸棒被上模的分流桥分成若干股金属流,由于上模所设的凹面和减压角,使得金属分流顺畅,随后在焊合室内,金属流在静水压力下发生焊合,并经过模孔挤出成型。经实施证明,一般的模具设计生产约20t铝型材后开裂报废,而本专利技术的模具生产了 IOOt后模具仍然完好,还可继续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模具使用寿命延长了至少五倍。权利要求1.一种挤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I)入料面上分布呈米字型的分流桥(3),分流桥(3)之间形成均匀的分流孔(4),分流桥(3)交叉处低于四周入料面形成凹面(2),入料面上的分流桥(3)与凹面(2)之间以斜角过渡,形成第一减压角(a),凹面⑵处的分流孔入料口设有第二减压角(P),分流桥⑶两侧设有第三减压角(Y)。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5)的深度范围为10-30mmo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压角(d)角度范围为10-3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压角(¢)角度范围为10-3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压角(Y)角度范围为10-3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米字型分流桥(3)截面下端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状。全文摘要一种挤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入料面上分布呈米字型的分流桥,分流桥之间形成均匀的分流孔,分流桥交叉处低于四周入料面形成凹面,入料面上的分流桥与凹面之间以斜角过渡,形成第一减压角,凹面处的分流孔入料口设有第二减压角,分流桥两侧设有第三减压角。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布置分流桥,对分流桥和入料面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了余属流动死区,改善模具受力,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文档编号B21C25/02GK102806243SQ20121032707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9日专利技术者董卫峰 申请人:广东豪美铝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挤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入料面上分布呈米字型的分流桥(3),分流桥(3)之间形成均匀的分流孔(4),分流桥(3)交叉处低于四周入料面形成凹面(2),入料面上的分流桥(3)与凹面(2)之间以斜角过渡,形成第一减压角(α),凹面(2)处的分流孔入料口设有第二减压角(β),分流桥(3)两侧设有第三减压角(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卫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豪美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