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应力线轧机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1752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2:59
一种短应力线轧机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包括一输出轴、一第一轴承、一轴套和一托板;所述轴套套设在输出轴的输出端,托板与输出轴的输出端面之间经螺栓固定连接,第一轴承套设在输出轴外,第一轴承与托板分别位于所属轴套内承压台阶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与第一轴承在输出轴的轴向上间隔布置,即轴套与第一轴承之间沿输出轴周向形成有一环形间隙,该轴向定位结构可防止连接输出轴端面和托板的螺栓因花键副间隙导致的径向和周向的剪切应力和弯曲扭力而折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短应カ线轧机,尤其涉及短应カ线轧机主传动齿轮箱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轧机是实现金属轧制过程的设备,在冶金机械线棒材行业中,由于短应力线轧机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安装调整方便、易于操作、轧制废品少、重量轻等优点,受到轧钢厂家的普遍欢迎。短应カ线轧机主要包括轧辊、轧辊调整装置和传动装置,其中,传动装置由电动机、減速机和齿轮箱等组成,齿轮箱将传动力矩通过两个或几个输出轴分送到对应的轧辊上,而输出轴的轴向定位方式影响着轧机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现有短应カ线轧机中的输出轴通常采用如下的轴向定位方式參见附图I和附图2所示,输出轴I中部套设ー第ニ轴承3,输出轴I的输出端部套设ー轴套4,该轴套4内开设有承压台阶6,承压台阶6上抵设ー托板7,该托板7通过螺栓8与输出轴I的输出端面固定连接,且托板7与输出轴I·的输出端面之间留有间隙,输出轴I上位于轴套4与第二轴承3之间套设一第一轴承2,轴套4和第一轴承2之间设有ー垫圈5,以此起到对轴套4的连结和拉持作用,同时也对第一轴承2起到定位作用。所述轴套4为鼓形齿轴套,该鼓形齿轴套的外齿为鼓形齿,内齿为花键。由于受花键安装条件与制造エ艺的约束,花键与输出轴I、托板7之间采用了间隙配合,且花键的挤压强度不足,在使用过程中,花键的齿侧间隙逐渐増大,花键副之间的旋转间隙也随之増大。所以,连接输出轴端面和托板的螺栓在承受压紧输出轴和轴套承压台阶的拉应カ的同时,由于轴套与第一轴承之间存在一接触面,该接触面使得在输出轴运转的同时传递了摩擦力,螺栓还需要承受旋转过程中花键副间隙导致的径向和周向的剪切应カ和弯曲扭力,该剪切应カ和弯曲扭カ常常导致连接输出轴端面和托板的螺栓折断,甚至造成轴套与输出轴脱离的严重后果。目前,针对以上现象,常用的方法是加大螺栓规格、提高螺栓強度等应急补救措施,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效果仍不理想。于是,本技术提供一种短应力线轧机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该结构中连接输出轴端面和托板的螺栓不易因花键副间隙导致的径向和周向的剪切应カ和弯曲扭カ而折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短应力线轧机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其目的在于防止连接输出轴端面和托板的螺栓因花键副间隙导致的径向和周向的剪切应カ和弯曲扭カ而折断。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短应カ线轧机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包括一输出轴、一第一轴承、一轴套和ー托板;其中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在轴向上由两段截面面积大小不同的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输出段和第二输出段,第一输出段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输出段的截面积,以此在第一输出段和第二输出段的衔接处形成ー轴肩,输出轴的输出端面位于第一输出段上;所述轴套套设在输出轴的输出端,对应于所述轴肩,轴套内壁中段沿内壁周向有ー圈凸起,该凸起作为承压台阶,该承压台阶具有两个相背的承压面,分别为第一承压面和第二承压面,所述第一承压面与轴肩相对;所述托板与输出轴的输出端面之间经螺栓固定连接,且托板抵压在所述承压台阶的第二承压面上,且托板位于轴套内;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输出轴外,第一轴承与托板分别位于承压台阶的两侧,且第一轴承位于所述轴套外;所述轴套与第一轴承在输出轴的轴向上间隔布置,即轴套与第一轴承之间沿输出轴周向形成有一环形间隙。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I、上述方案中,在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面与托板之间增设垫片,以此拉开轴套与 第一轴承之间的轴向距离。2、上述方案中,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上,承压台阶的长度小于第一输出段的长度,以此使得托板与输出轴的输出端面直接接触。3、上述方案中,所述轴套为鼓形齿轴套,该鼓形齿轴套的外齿为鼓形齿,内齿为花键。本技术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第一轴承与轴套在输出轴的轴向上间隔布置,以消除第一轴承和轴套之间的摩擦面,消除摩擦力,使得连接托板和输出轴输出端面的螺栓只需承受压实输出轴和承压台阶的拉应力,同时起到对轴套的拉持作用,而不需要承受花键副间隙导致的剪切应力,从而有效避免螺栓的折断现象,由于输出轴的轴向定位主要由设置在输出轴中部的第二轴承实现,因而第一轴承与轴套之间存在间隙、略有浮动是不影响输出轴的定位效果的,若有需要,也可对第一轴承的轴向定位设计单独固定。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I、由于本技术将第一轴承与轴套在输出轴的轴向上间隔布置,消除了第一轴承和轴套之间的摩擦面,消除了摩擦力,可有效避免螺栓因剪切应カ折断。2、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易于维护。附图说明附图I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现有技术局部放大图;附图3为本技术局部放大图。以上附图中1、输出轴;2、第一轴承;3、第二轴承;4、轴套;5、垫圈;6、承压台阶;7、托板;8、螺栓;9、第二输出段;10、第一输出段;11、垫片;12、环形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描述实施例一种短应力线轧机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參见附图I和附图3所示,包括一输出轴I、一第一轴承2、ー轴套4和ー托板7 ;其中所述输出轴I的输出端在轴向上由两段截面面积大小不同的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输出段10和第二输出段9,第一输出段10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输出段9的截面积,以此在第一输出段10和第二输出段9的衔接处形成ー轴肩,输出轴I的输出端面位于第一输出段10上;所述轴套4套设在输出轴I的输出端,对应于所述轴肩,轴套4内壁中段沿内壁周向有ー圈凸起,该凸起作为承压台阶6,该承压台阶6具有两个相背的承压面,分别为第一承压面和第二承压面,所述第一承压面与轴肩相对;所述托板7与输出轴I的输出端面之间经螺栓8固定连接,且托板7抵压在所述承压台阶6的第二承压面上,且托板7位于轴套4内;所述第一轴承2套设在输出轴Iタト,第一轴承2与托板7分别位于承压台阶6的两侧,且第一轴承2位于所述轴套4外;在所述输出轴I的输出端面与托板7之间增设垫片11,以此拉开轴套4与第一轴 承2之间的轴向距离,使得轴套4与第一轴承2在输出轴I的轴向上间隔布置,即轴套4与第一轴承2之间沿输出轴I周向形成有一环形间隙12。所述轴套4为鼓形齿轴套,该鼓形齿轴套的外齿为鼓形齿,内齿为花键。通过将第一轴承2与轴套4在输出轴I的轴向上间隔布置,以消除第一轴承2和轴套4之间的摩擦面,消除摩擦力,使得连接托板7和输出轴I输出端面的螺栓8只需承受压实输出轴I和承压台阶6的拉应力,同时起到对轴套4的拉持作用,而不需要承受花键副间隙导致的剪切应力,从而有效避免螺栓8的折断现象,由于输出轴I的轴向定位主要由设置在输出轴I中部的第二轴承3实现,因而第一轴承2与轴套4之间存在间隙、略有浮动是不影响输出轴I的定位效果的,若有需要,也可对第一轴承2的轴向定位设计单独固定。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输出轴I的输出端面与托板7之间增设垫片11,以此拉开轴套4与第一轴承2之间的轴向距离,在实际应用中,在所述输出轴I的轴向上,通过改变承压台阶6的长度,或增长输出轴I输出端的长度,使得承压台阶6的长度小于第一输出段10的长度,以此使得托板7与输出轴I的输出端面直接接触,从而拉开第一轴承2和轴套4之间的轴向距离,也可以达到相同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附图和内容的启发下,容易想象出拉开轴套4与第一轴承2之间的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短应力线轧机输出轴的轴向定位结构,包括一输出轴(1)、一第一轴承(2)、一轴套(4)和一托板(7);其中:所述输出轴(1)的输出端在轴向上由两段截面面积大小不同的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输出段(10)和第二输出段(9),第一输出段(10)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输出段(9)的截面积,以此在第一输出段(10)和第二输出段(9)的衔接处形成一轴肩,输出轴(1)的输出端面位于第一输出段(10)上;所述轴套(4)套设在输出轴(1)的输出端,对应于所述轴肩,轴套(4)内壁中段沿内壁周向有一圈凸起,该凸起作为承压台阶(6),该承压台阶(6)具有两个相背的承压面,分别为第一承压面和第二承压面,所述第一承压面与轴肩相对;所述托板(7)与输出轴(1)的输出端面之间经螺栓(8)固定连接,且托板(7)抵压在所述承压台阶(6)的第二承压面上,且托板(7)位于轴套(4)内;所述第一轴承(2)套设在输出轴(1)外,第一轴承(2)与托板(7)分别位于承压台阶(6)的两侧,且第一轴承(2)位于所述轴套(4)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4)与第一轴承(2)在输出轴(1)的轴向上间隔布置,即轴套(4)与第一轴承(2)之间沿输出轴(1)周向形成有一环形间隙(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则人王丹华孟继跃蔡宏宇丁金龙邓梁魁
申请(专利权)人:宝钢苏冶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