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一发光单元;所述的发光单元设置在该入光面之一侧;该发光单元包括:一电流源;复数个发光组件组;所述的复数个发光组件组电连接于该电流源;一侦测器;所述的侦测器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侦测器侦测该些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并在其中之一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不同于一预定值时产生一侦测信号;以及一切换单元;所述的切换单元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些发光组件组及该侦测器;该切换单元包括:一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依据该侦测信号以让该些发光组件组切换点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切换点亮使该些发光组件组可以有效地提升该发光单元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光源模块,尤其涉及该光源模块中的发光单元及其照明方法。技术背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具有体积小、使用寿命长、不易破损、不含汞及省电等优点,因此逐渐地取代日光灯管及白炽灯泡的地位,被广泛地应用于照明光源及装饰光源。目前市面上常见之使用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多使用単一组发光二极管提供点亮时的光源,意即上述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内的所有发光二极管于同一时间内点亮。虽然发光二极管具有寿命长的特点,但当发光二极管在长时间点亮下,其光強度会随着点亮时间増加而逐渐的衰减。再者,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低于原始发光效率(及出厂时的发光效率)的70%即可视为寿命終止;因此,当该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寿命耗尽吋,即无法有效地被再利用。再者,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灯组(串)多于ー呈平面状的电路板上设置复数发光二极管,当需提高该些发光二极管的排列密度吋,则电路板上供该些发光二极管设置之焊点的排列密度亦须相对地提高,如此ー来,増加使得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的在焊接时短路的机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ー种光源模块,g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ー发光单兀;所述的发光单元设置在该入光面之ー侧;该发光单元包括一电流源;复数个发光组件组;所述的复数个发光组件组电连接于该电流源;一侦测器;所述的侦测器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侦测器侦测该些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并在其中之一发光组件组的光強度不同于ー预定值时产生ー侦测信号;以及一切换单元;所述的切换单元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些发光组件组及该侦测器;该切换单元包括一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依据该侦测信号以让该些发光组件组切换点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切换点亮使该些发光组件组可以有效地提升该发光单元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第一图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发光单元之电路方块图。第二图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照明方法之流程图。第三图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图。第四图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发光单元之电路方块图。第五图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发光单元之立体图。第六图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放大图。第七图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局部放大图。第八图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俯视图。第九图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俯视图。第十图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俯视图。第十一图为本技术第七实施例之光源模块之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描述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単元,该发光単元包含ー电流源、复数个发光组件组、一侦测器及一切换单元。该些发光组件组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侦测器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侦测器侦测该些发光组件组的光強度并于其中之一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不同于ー预定值时产生ー侦测信号,该切换単元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些发光组件组及该侦测器,该切换単元包含ー控制器,该控制器系依据该侦测信号以让该些发光组件组切換点売。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一电路层及至少ー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电连接于该电路层并具有一出光面及一光轴。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复数个发光组件,该些发光组件之该些出光面呈前后错位排列且该些光轴大致呈平行状。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切换单元更包含一电连接于该控制器之计次器或定时器。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复数发光组件,该些发光组件为面射式发光二极管或侧射式发光二极管。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复数发光组件,该等发光组件包含至少ー低功率发光组件或至少一高功率发光组件。本技术另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该光源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及一发光单元,该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该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入光面之ー侧并包含ー电流源、复数个发光组件组、一侦测器及一切换单元,该些发光组件组设置于该入光面之一侧并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侦测器电连接于该电流源及该些发光组件组,该侦测器侦测该等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并于其中之一发光组件组的光強度不同于ー预定值时产生ー侦测信号,该切换单元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些发光组件组及该侦测器,该切换単元包含ー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依据该侦测信号以让该些发光组件组切換点亮。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一电路层及至少ー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电连接于该电路层并具有一出光面及一光轴。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复数个发光组件,该等发光组件之该些出光面呈前后错位排列且该些光轴大致呈平行状。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切换单元更包含一电连接于该控制器之计次器或定时器。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复数发光组件,该些发光组件为面射式发光二极管或侧射式发光二极管。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各该发光组件组包含复数发光组件,该等发光组件包含至少ー低功率发光组件或至少一高功率发光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入光面包含交错排列之至少ー突出部及至少ー凹陷部,该些发光组件组分别设置于该突出部及该凹陷部之ー侧。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导光板具有二相对之入光面,且其中之一入光面之该突出部及该凹陷部分别面对于另一入光面之该突出部及该凹陷部。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导光板具有二相对之入光面,且其中之一入光面之该突出部及该凹陷部分别面对于另一入光面之该凹陷部及该突出部。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导光板具有二相邻之入光面,且其中之一入光面之该突出部邻接于另一入光面之该凹陷部。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该导光板具有二相邻之入光面,且其中之一入光面之该突出部邻接于另一入光面之该突出部。本技术更提供一种照明方法,该照明方法包含步骤a.提供复数发光组件组,该些发光组件组电连接于ー电流源;步骤b.提供一具有控制器之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依据该控制器之ー控制信号以让该些发光组件组切换点亮;步骤c.利用ー侦测器侦测该等发光组件组之其中之至少ー者的光强度是否等于ー预定值;步骤d.承步骤C,若该些发光组件组之其中之至少ー者的光強度不同于于该预定值,则切換点亮其它发光组件组;步骤e.利用该侦测器侦测该些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是否皆小于ー预定值;步骤f.承步骤e,若该侦测器侦测该些发光组件组的光強度皆小于该预定值,则判断该电流源是否等于ー临界值;步骤g.承步骤f,若该电流源不等于该临界值,则提高该电流源,并重复执行步骤b至步骤e。根据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在步骤f之后,若该电流源等于该临界值,则停止点亮该些发光组件组。配合參阅第一图,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发光单元之电路方块图。该发光单元14包含一电流源140、复数个发光组件组142、一侦测器144及一切换单元146。该些发光组件组142电连接于该电流源140,在本实施例中,该些发光组件组142以ニ组为例说明且该等发光组件组142呈并联连接,但是须知此数量仅为ー实施例,不是本技术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一发光单元;所述的发光单元设置在该入光面之一侧;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包括:一电流源;复数个发光组件组;所述的复数个发光组件组电连接于该电流源;一侦测器;所述的侦测器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侦测器侦测该些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并在其中之一发光组件组的光强度不同于一预定值时产生一侦测信号;以及一切换单元;所述的切换单元电连接于该电流源、该些发光组件组及该侦测器;该切换单元包括:一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依据该侦测信号以让该些发光组件组切换点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瑞彬,李信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