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设备包括具有第一及第二插座的荧光灯座及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包括导光棒、第一及第二插头结构,及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第一及第二插头结构分别设置在导光棒分别对应第一及第二插座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上,用来分别电连接于第一及第二插座。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设置在第一插头结构内且具有分别电连接于第一及第二插头结构的二第一导线,以使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接收荧光灯座所提供的电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导线分别电连接至设置在导光棒两端的插头结构,以使由发光二极管及导光棒所组成的发光装置可直接安装在荧光灯座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照明设备及其发光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导线分别电连接至插头结构的设计以使发光装置可直接安装在荧光灯座上的照明设备及其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用来照明的灯管设备使用荧光灯管作 为发光光源,但近年来为了符合环保及节能需求,由导光棒与设置在导光棒的两端上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所组成的发光装置已逐渐取代荧光灯管。然而,由于一般传统荧光灯座在两侧分别配置有火线(Live wire)单极插座及中线(Neutral wire)单极插座,以供突光灯管的灯帽插头插入电连接之用,因此,若是要将上述发光装置直接安装在荧光灯座上,就会出现发光二极管因不能同时电连接至火线单极插座及中线单极插座而无法发光的情况,换句话说,上述发光装置仅能安装在具有特定电路配置的灯座上,而无法适用于一般传统的荧光灯座,如此就会大大地限制上述发光装置在实际安装上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照明设备,包括一荧光灯座及一发光装置。所述荧光灯座具有一第一插座及一第二插座,用来提供电力。所述发光装置设置在所述荧光灯座上,所述发光装置包括一导光棒、一第一插头结构、一第二插头结构,及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所述导光棒具有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插座及所述第二插座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插头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棒的所述第一端上,用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座。所述第二插头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棒的所述第二端上,用来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座。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内且具有二第一导线,所述二第一导线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及第二插头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接收所述荧光灯座所提供的电力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棒。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光装置,用来设置在一荧光灯座上,所述荧光灯座具有一第一插座及一第二插座,所述发光装置包括一导光棒、一第一插头结构、一第二插头结构,及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所述导光棒具有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插座及所述第二插座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插头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棒的所述第一端上,用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座。所述第二插头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棒的所述第二端上,用来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座。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内且具有二第一导线,所述二第一导线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及第二插头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接收所述荧光灯座所提供的电力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棒。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可以包括一发光二极管及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及所述二第一导线以驱动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包括一灯帽插头及一散热套筒。所述灯帽插头用来插入所述第一插座内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座。所述散热套筒套接在所述导光棒及所述灯帽插头之间,用来分别容置所述发光二极管及所述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导线穿过所述散热套筒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头结构。所述散热套筒可以具有一走线槽孔,所述第一导线穿过所述走线槽孔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头结构。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可以还包括一固定套筒,设置在所述导光棒及所述散热套筒之间且套设在所述发光二极管上,用来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固定在所述散热套筒内,所述第一导线穿过所述散热套筒及所述固定套筒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头结构。所述散热套筒及所述固定套筒可以分别具有一走线槽孔,所述第一导线分别穿过所述散热套筒的所述走线槽孔及所述固定套筒的所述走线槽孔以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头结构。 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可以还包括一绝缘套筒,设置在所述散热套筒内且套设在所述驱动装置上。所述发光装置可以还包括一藏线盖,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及所述第二插头结构之间且位于所述导光棒的一侧,用来覆盖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头结构的所述第一导线。所述发光装置可以还包括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插头结构内且具有二第二导线,所述二第二导线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及第二插头结构,以使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件接收所述荧光灯座所提供的电力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棒。所述发光装置可以还包括一藏线盖,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及所述第二插头结构之间且位于所述导光棒的一侧,用来覆盖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头结构的所述第一导线及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结构的所述第二导线。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发光二极管组件的导线分别电连接至设置在导光棒两端的插头结构的方式,以使由发光二极管及导光棒所组成的发光装置可直接安装在荧光灯座上,而无须额外使用具有特定电路配置的灯座。如此一来,本技术即可省略需要额外安装具有特定电路配置的灯座的步骤,因此,本技术可进一步地提升由发光二极管及导光棒所组成的发光装置在实际安装上的便利性及简化其相关安装流程。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提出的照明设备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2为图I的发光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I的发光装置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2的散热套筒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及图5为图I的发光装置安装在荧光灯座上的组合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照明设备12荧光灯座 14发光装置16第一插座 18第二插座20导光棒 22第一插头结构24第二插头结构26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 28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件 30、32第一导线34、36第二导线 38藏线盖40发光二极管 42驱动装置44灯帽插头 46散热套筒48固定套筒 50绝缘套筒52走线槽孔 Pl第一端P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其为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照明设备10的部分爆炸不意图,照明设备10包括一突光灯座12及一发光装置14。突光灯座12具有一第一插座16及一第二插座18,突光灯座12可为一般常见具有火线插座及中线插座以供突光灯管的灯帽插头插入电连接之用的灯座,其相关电路设计常见于现有技术中,于此不再赘述。发光装置14设置在荧光灯座12上且分别电连接于第一插座16及第二插座18,以通过第一插座16及第二插座18接收从突光灯座12所传来的电力而发光。接着,请参照图I及图2,图2为图I的发光装置14的爆炸示意图,如图2所示,发光装置14包括一导光棒20、一第一插头结构22、一第二插头结构24、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26,及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件28。导光棒20具有分别对应第一插座16及第二插座18的一第一端P1及一第二端P2。第一插头结构22设置在导光棒20的第一端P1上,第一插头结构22用来电连接于第一插座16 (如图I所示),第二插头结构24设置在导光棒20的第二端P2上,第二插头结构24用来电连接于第二插座18。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26设置在第一插头结构22内且具有二第一导线30、32,第一导线30、32分别电连接于第一插头结构22及第二插头结构24,以通过第一插头结构22及第二插头结构24建立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26与第一插座16及第二插座18之间的电性连接,以使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26可接收荧光灯座12所提供的电力以发射光线至导光棒20 ;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件28设置在第二插头结构24内且具有二第二导线34、36,二第二导线34、36分别电连接于第一插头结构22及第二插头结构24,以通过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设备包括:一荧光灯座,具有一第一插座及一第二插座,用来提供电力;及一发光装置,设置在所述荧光灯座上,所述发光装置包括:一导光棒,具有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插座及所述第二插座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插头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棒的所述第一端上,用来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座;一第二插头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棒的所述第二端上,用来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座;及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内且具有二第一导线,所述二第一导线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结构及第二插头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件接收所述荧光灯座所提供的电力以发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志庭,陈金良,林明传,翁堂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