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96317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0 2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一第二透明基底、一第一透明电极、一第二透明电极、一液晶层、一第一配向膜、一第二配向膜以及一第一电场均化层。第一透明电极包括多条第一条状电极,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与第一透明基底的侧边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一电场均化层设置在第一配向膜与第一透明电极之间或第二配向膜与第二透明电极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一第二透明基底、一第一透明电极、一第二透明电极、一液晶层、一第一配向膜、一第二配向膜以及一第一电场均化层。第一透明电极包括多条第一条状电极,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与第一透明基底的侧边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一电场均化层设置在第一配向膜与第一透明电极之间或第二配向膜与第二透明电极之间。【专利说明】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尤其是一种具有可使折射率变化平滑化的电场均化层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及其液晶透镜。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显示装置的相关技术不断精进,立体显示装置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蓬勃。立体显示装置主要的原理是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而左眼与右眼接收到的图像会经由大脑分析并重叠而使观看者感知到图像画面的层次感及深度,进而产生立体感。一般立体显示装置大致上可分为需配戴特殊眼镜(一般可称为眼镜式)与不需配戴特殊眼镜(一般可称为裸眼式)这两大类。眼镜式立体显示装置虽然产生的三维效果比较良好,但由于需另搭配特殊眼镜故仍造成许多使用上的不方便。相对地,裸眼式立体显示装置则不需要搭配特殊眼镜。目前较常见的裸眼式立体显示装置例如透镜式(lenticularlens type)立体显示装置是利用透镜将各显示信息的光线曲折而分别导向观看者的左右眼。在透镜式立体显示装置中,也有利用液晶分子所产生的折射率变化来形成具有透镜效果的液晶透镜。然而,公知液晶透镜的折射率的变化不够平滑,而使得透镜效果不如实体透镜的透镜效果。另外,公知液晶透镜的条状电极是以垂直方向排列,故仅在水平方向可具有透镜效果,在垂直方向则无透镜效果,因此使得立体显示装置的应用与效果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透镜效果的液晶透镜,以及可供在水平方向观看与垂直方向观看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透镜,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一第二透明基底、一第一透明电极、一第二透明电极、一液晶层、一第一配向膜、一第二配向膜以及一第一电场均化层。第一透明基底具有多个侧边。第二透明基底与第一透明基底对应设置。第一透明电极设置在第一透明基底的内表面,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包括多条第一条状电极,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与第一透明基底的侧边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二透明电极设置在第二透明基底的内表面。液晶层设置在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第一配向膜设置在第一透明电极与液晶层之间,其中第一配向膜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且第一配向方向平行第一方向。第二配向膜设置在第二透明电极与液晶层之间,其中第二配向膜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第一电场均化层设置在第一配向膜与第一透明电极之间或第二配向膜与第二透明电极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板以及上述的液晶透镜。显示板,具有一显示面。上述液晶透镜设置在显示板的显示面上。本专利技术的液晶透镜具有电场均化层,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可使液晶层的折射率变化平滑化,因此可使透镜效果进一步接近实体透镜的透镜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绘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示意图。图2绘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示意图。图3绘示了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于二维显示模式下的示意图。图4绘示了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显示模式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于三维显示模式下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液晶透镜11第一透明基底12 第二透明基底21 第一透明电极22 第二透明电极LC 液晶层31 第一配向膜32 第二配向膜41 第一电场均化层IlA 侧边IlB 侧边2IA 第一条状电极Dl 第一方向Al 第一配向方向A2 第二配向方向22A 第二条状电极D2 第二方向2液晶透镜42 第二电场均化层50 显示装置60 显示板60S 显示面70 液晶透镜L图像LE 左眼RE 右眼LL 左眼图像RL 右眼图像【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图1绘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液晶透镜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透镜I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11、一第二透明基底12、一第一透明电极21、一第二透明电极22、一液晶层LC、一第一配向膜31、一第二配向膜32,以及一第一电场均化层41。第一透明基底11可以是例如一矩形基底,其具有侧边11A,11B,其中侧边IlA与侧边IlB是相邻的侧边。第一透明基底11与第二透明基底12可包括例如玻璃基底、石英基底或塑料基底,但不以此为限而也可以是其它各种类型的透明基底。第二透明基底12与第一透明基底11对应设置,且其间具有一液晶间隙(cell gap),其中此液晶间隙大体上可介于5微米至60微米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透明电极21设置在第一透明基底11上,且第一透明电极21包括多条第一条状电极21A,其中第一条状电极21A沿一第一方向Dl排列且彼此平行,且第一方向Dl与第一透明基底11的侧边IlA不平行也不垂直。例如,第一方向Dl与第一透明基底11的侧边IlA的夹角大体上介于4度至15度,但不以此为限。第二透明电极22设置在第二透明基底12上。第一透明电极21与第二透明电极22的材料可以是各种具适合导电性的透明导电材料。举例而言,具有穿透率达85%以上且面电阻介于5欧姆(Ω)与30Ω之间的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可作为第一透明电极21与第二透明电极22的材料,但不以此为限。液晶层LC设置在第一透明电极21与第二透明电极22之间,精确地说,液晶层LC设置在第一配向膜31与第二配向膜32之间。液晶层LC的折射率差(Δη)是大体上大于0.2,且液晶层LC的介电系数差(Λ ε)大体上可以大于10,以达到比较良好的光学效果,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配向膜31设置在第一透明电极21与液晶层LC之间,用以对靠近第一配向膜31的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其中第一配向膜31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Al,且第一配向方向Al大体上平行第一方向D1。第二配向膜32设置在第二透明电极22与液晶层LC之间,用以对靠近第二配向膜32的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其中第二配向膜32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Α2,第二配向方向Α2大体上平行于第一配向方向Al,且第一配向方向Al与第二配向方向Α2可以是相反方向,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电场均化层41设置在第一配向膜31与第一透明电极21之间。第一电场均化层41可以是一高阻抗层,且第一电场均化层41的面电阻值可以介于每单位面积1ΚΩ至50ΜΩ之间,以达到比较良好的电场均化效果,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电场均化层41可包括高分子材料例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Poly-3, 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ED0T)或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嫁锋(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 IGZO)、氧化钛(titanium oxide, TiO2)与氧化锋(zinc oxide, ZnO),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电极22包括一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透明基底,具有多个侧边;一第二透明基底,与所述第一透明基底对应设置;一第一透明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底的一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包括多条第一条状电极,所述第一条状电极沿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一透明基底的所述侧边不平行也不垂直;一第二透明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基底的一内表面;一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之间;一第一配向膜,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配向膜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且所述第一配向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一第二配向膜,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配向膜具有一第二配向方向;以及一第一电场均化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向膜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之间或所述第二配向膜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俊张嘉雄方崇仰苏彦瑜叶家宏陈威州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