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金水专利>正文

工件研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41658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2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件研磨设备,其包含一第一固定座与一第二固定座;一第一研磨组用以组设在第一固定座,且其能相对第一固定座产生滑动位移;一第二研磨组用以组设在第二固定座且相对第一研磨组,其能相对第二固定座及第一研磨组产生滑动位移;一位移定位件组设在第一研磨组且一端相对第一固定座;一间距调整件连接第一研磨组与第二研磨组。藉此不但可使工件获致良好的研磨效果,更可减化研磨设备的配置空间,以符合空间优化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件研磨设备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工件的加工设备,特别是可自动引导工件及自动进行表面加工的设备。上述的工件可以是线性或具有曲度的工件。
技术介绍
一般工件(如木制、碳纤等产品)大都由多个块状、板状或条状工件互相组接而成。传统上,这些工件的表面可进行刻制纹路且需加以研磨抛光。由于设计观念日新月异,所以现今的工件会出现不同曲度造型的型态。此种设计观念上的突破与变化,无疑让消费者有更多样化的选择,但也冲击制造者与加工业者,尤其是表面加工部份,以研磨抛光为例,习用的砂光机主要是在机台上设有砂带轮且外围套设 砂布带,并对应砂带轮设有一带动轮,且带动轮与砂布带间预留适当间距,据此工件置于带动轮与砂布带间,藉带动轮转动时与工件表面所产生之摩擦力带动,而令工件与砂布带间形成相对运动,以达到表面抛光研磨之加工作用。然而对具有曲度的工件而言,由于加工过程中工件会移动,并且因此造成砂带与工件无法确实接触,所以加工效果不佳;虽然操作者可藉由人力方式来调整及提高工件与砂带或砂轮的接触,但此种方式显然不方便而且浪费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研磨设备,特别是可自动引导工件及自动进行表面加工的设备。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工件研磨设备,是用以研磨一工件的表面,它包含一第一固定座;一第二固定座;一第一研磨组,是组设在该第一固定座,其能相对该第一固定座作滑动位移;一第二研磨组,是组设在该第二固定座且相对第一研磨组,其能相对该第二固定座及第一研磨组作滑动位移;一位移定位件,是组设在该第一研磨组,其一端能伸缩且相对该第一固定座;一间距调整件,是连接该第一研磨组与第二研磨组。其中该位移定位件用以限制该第一研磨组及第二研磨组同步位移;该间距调整件用以调整该第一研磨组及第二研磨的间距;该工件是通过该间距且接触该第一研磨组及第二研磨组,该第一研磨组及第二研磨组随该工件的曲度同步线性位移。本技术具备可随着工件曲度变化砂轮位置,不但可使工件获致良好的研磨效果,更可减化研磨设备的配置空间,以符合空间优化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研磨设备的外观图。图2为技术压引机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研磨设备与压引机台的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位移定位件收缩且第一、二研磨组可位移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间距调整件伸长使第一、二研磨轮间距加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图7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图8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第一固定座 (12)第一基座 (14)第一滑块(20)第二固定座 (22)第二基座 (24)第二滑块(32)第一滑座(34)第一滑轨 (42)第二滑座(44)第二滑轨 (74)侦测元件 (78)调整装置(76)、(76a)输送带(72)、(72a)压引滚轮(50)、(50a)位移定位件(60)、(60a)间距调整件(80a)、(80b)工件(Pl)、(P2)、(P3)研磨设备(30)、(30a)、(30b)第一研磨组(36)、(36a)、(36b)第一研磨轮(40)、(40a)、(40b)第二研磨组(46)、(46a)、(46b)第二研磨轮(70)、(70a)、(70b)、(70c)压引机台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中显不一研磨设备具有一第一固定座(10)及一第二固定座(20)。第一固定座(10)由一第一基座(12)结合一第一滑块(14);第二固定座(20)由一第二基座(22)结合一第二滑块(24);其中第一滑块(14)与第二滑块(24)为固定状态。一第一研磨组(30)是组配在该第一固定座(10)。更具体而言,该第一研磨组(30)具有一第一滑座(32)、二第一滑轨(34)及一第一研磨轮(36)。第一滑轨(34)是组设于该第一滑座(32)且穿过该第一滑块(14)。第一研磨轮(36)结合在第一滑座(32)。如此第一滑轨(34)与第一滑块(14)的相对运动,可使第一研磨组(30)的第一滑座(32)及第一研磨轮(36)相对第一固定座(10)作线性位移。一第二研磨组(40)是组配在该第二固定座(20)。更具体而言,该第二研磨组(40)具有一第二滑座(42)、二第二滑轨(44)及一第二研磨轮(46)。第二滑轨(44)是组设于该第二滑座(42)且穿过该第二滑块(24)。第二研磨轮(46)结合在第二滑座(42)。如此第二滑轨(44)与第二滑块(24)的相对运动,可使第二研磨组(40)的第二滑座(42)及第二研磨轮(46)相对第二固定座(20)作线性位移。一位移定位件(50)是组设在该第一研磨组(30)。更具体而言,该位移定位件(50)是一气压缸,其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座(32)上,另一端可伸缩地对应该第一固定座(10)的第一基座(12)。一间距调整件(60)是连接该第一研磨组(30)与该第二研磨组(40)。更具体而言,该间距调整件¢0)为一气压缸,其一端固定在第一研磨组(30)的第一滑座(32)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研磨组(40)的第二滑座(42)上。请参阅图2,本技术还可以包含一压引机台(70),其具有压置引导工件(未显示)及研磨部份工件表面的功能。该压引机台(70)具有一对压引滚轮(72)及一侦测元件(74),其中该侦测元件(74)是用以侦测工件有无进入压引机台(70),以及产生一讯号用以控制该位移定位件(未显示)与该间距调整件(未显示)。其次压引机台(70)具有一输送带(76),且该输送带(76)对应在该对压引滚轮(72)的下方可以循环转动。另外一对调整装置(78)分别结合该对压引滚轮(72),且该调整装置(78)用以调整该对压引滚轮(72)的位置。上述的调整装置(78)可以是弹簧与螺杆的组合,也可以是气压缸。请参阅图3,压引机台(70)是配置在该第一研磨组(30)及该第二研磨组(40)的同一侧。又根据图中所示,当位移定位件(50)的伸缩端伸出且靠置在第一固定座(10)的第一基座(12)上,该第一研磨组(30)及第二研磨组(40)便无法移向第二固定座(20)。换言之,利用位移定位件(50)与第一基座(12)的靠置结果,可以使第一研磨组(30)及第二研磨组(40)的停置位置定义为初始位置。此外,一工件(未显示)通过该第一研磨组(30)及该第二研磨组(40)后,可藉由上述的技术手段,使第一研磨组(30)及第二研磨组(40)回复至初始位置。 请参阅图4,当位移定位件(50)的伸缩端退缩,则该第一研磨组(30)及第二研磨组(40)便可同步地移向第二固定座(20)。请参阅图5,当间距调整件(60)的伸缩端延伸,则可推动第二滑座(42)远离第一滑座(32),如此第一研磨轮(36)与第二研磨轮(46)的间距可以增加。本技术可使用一研磨设备与一压引机台(70)的组合,也可使用多个研磨设备与多个压引机台(70)的组合。请参阅图6,多个研磨设备(PI)、(P2)、(P3)与压引机台(70a)、(70b)、(70c)可作线性排列。一工件(80a)是由一端进入压引机台(70a),且工件(80a)受压引滚轮(72a)压置而接触输送带(76a),使得工作(80a)可受引导而前进。另外,侦测元件(74a)侦测到工件(80a)后,可藉一控制信号使该位移定位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件研磨设备,是用以研磨一工件的表面,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第一固定座;一第二固定座;一第一研磨组,是组设在该第一固定座,其能相对该第一固定座作滑动位移;一第二研磨组,是组设在该第二固定座且相对第一研磨组,其能相对该第二固定座及第一研磨组作滑动位移;一位移定位件,是组设在该第一研磨组,其一端能伸缩且相对该第一固定座;一间距调整件,是连接该第一研磨组与第二研磨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件研磨设备,是用以研磨一工件的表面,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第一固定座;一第二固定座;一第一研磨组,是组设在该第一固定座,其能相对该第一固定座作滑动位移;一第二研磨组,是组设在该第二固定座且相对第一研磨组,其能相对该第二固定座及第一研磨组作滑动位移;一位移定位件,是组设在该第一研磨组,其一端能伸缩且相对该第一固定座;一间距调整件,是连接该第一研磨组与第二研磨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件研磨设备,其特征为该第一固定座具有一第一基座,以及一第一滑块固定于该第一基座;该第一研磨组具有一第一滑座、二第一滑轨及一第一研磨轮,其中该第一滑轨组设于该第一滑座且穿过该第一滑块;该第一研磨轮结合在该第一滑座;该位移定位件组设在该第一滑座上且对应该第一基座。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水
申请(专利权)人:陈金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