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板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31348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31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板的制造方法。由第一部件(10)和强度比第一部件(10)高的第二部件(20)构成的侧板(1)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第二部件的原材料(20A、20B)的拐角部(D)配置到第一部件的原材料(10A、10B)的凹部(E)的内部的工序;和同时对第一部件的原材料(10A、10B)和第二部件的原材料(20A、20B)进行冲压加工的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造侧板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工序制造多种多样的形状的产品,冲压加工法被应用在极其广泛的领域。在冲压加工中,基本上对一个冲压产品使用一块原材料,例如钢板。但是,存在因冲压加工所冲裁的部分的面积较大的情况或者应得产品的形状、材质、板压等特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存在冲压原材料中变为废料的比例高、材料成品率低的问题。因此,JP-A-59-220229公开了如下的加工方法在组合多个冲压用原材料并将它们焊接成一体之后进行冲压加工,从而形成产品形状。另外,在要求量产的汽车产业中,使用在所需部位配置具有所需特性的冲压原材 料的加工方法即拼焊板(Tailor Welded Blank)法。根据拼焊板法,能够将所需的材质、板厚等不同的原材料作为坯料组合起来。并且,能够在将组合后的坯料焊接成一体之后,使用冲压装置进行冲压而形成产品。由此,能够通过一次冲压加工得到所需的成型。然而,在使用拼焊板法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关于本问题,将要参照图4及图5以制造汽车的侧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侧板300由上部部件100和下部部件200构成,上部部件100和下部部件200强度不同。在图4的侧板300中,上部部件100包括前支柱部101、车顶支柱部102和后支柱部103。另一方面,下部部件200是从侧板300的下部延伸到后翼子板(rearfender)的下边梁(side sill),下部部件200包括与侧板300的下部连接的下边梁前部201、下边梁主体部202 ;和与后支柱部103及后翼子板的车轮部分连接的下边梁后部203。侧板300的上部部件100 —般为设计受重视的部分,且为了确保高成型性而使用比较柔软的原材料制造。另一方面,侧板300的下部部件200用强度比上部部件100高的原材料制造,以确保行驶和碰撞等的安全性。侧板300的上部部件100和侧板300的下部部件200分别在用于接合后支柱部101和下边梁前部201的接合部A和用于接合前支柱部103和下边梁后部203的接合部B通过焊接等接合在一起。侧板300的下部部件200的原材料比侧板300的上部部件100的原材料的强度高。因此,在对侧板300的上部部件100的原材料和侧板300的下部部件200的原材料进行冲压时,需要对高强度的原材料即下部部件200的原材料施加比上部部件100的原材料高的冲压载荷。另一方面,假设以侧板300的原材料的中央部附近位于冲压区域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侧板300的原材料配置在冲压装置上进行冲压成型,则需要高载荷的部位即下部部件200的原材料会偏向冲压装置的下方地配置。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如果对侧板300的上部部件100的原材料和下部部件200的原材料进行一次冲压加工,冲压载荷会产生偏差(bias),导致用于形成冲压面的模具加工面倾斜,从而无法对侧板300进行适当的冲压加工。因此,虽然工序数增加,但为了可靠地进行冲压加工,如图5所示,使用各自的冲压装置对成为侧板300的上部部件的原材料的钢板100A和成为侧板300的下部部件的原材料的钢板200A进行拉深加工,成型出加工后钢板100B和200B。接着,进一步使用各自的冲压装置对加工后钢板100B、200B进行除去不必要部分的冲压加工。通过这种工序,成型了上部部件100-1 100-n、下部部件200-1 200-n。对这样成型的侧板300的上部部件100和侧板300的下部部件200在各自的接合部A、B进行点焊从而接合起来,成为侧板女口 广叩o通过同一冲压装置一次冲压加工强度不同的上部部件100的原材料和下部部件200的原材料,这在理论上也并非不可能。例如,即便是在将需要高冲压载荷的钢板与普通钢板同时冲压加工的情况下,只要冲压装置能够施加不以这些多个种类的钢板的强度差为问题的足够大的冲击载荷就可以。但是,需要使冲压装置的压力极大,并且还会导致冲压装置大型化,因此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即便在需要分别以不同的冲压载荷冲压多个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一次冲压加工低成本且可靠地冲压加工各部件的。附图说明图I (a)及图I (b)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的图。图2是表示执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制造系统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a) 图3(d)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图。图4是说明侧板的结构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图。符号说明I侧板、10上部部件(第一部件)、11前支柱部、12车顶支柱部、13后翼子板部、20下部部件(第二部件)>21下边梁前部、22下边梁主体部、23下边梁后部、25第一工序部、26第二工序部、30第三工序部、27第四工序部、31固定单元、32倾斜机构、33旋转机构、34滑动机构、35控制部、50制造系统、51监视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实施方式是专利技术的示例,并不限定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所有特征和其组合并不一定是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内容。以下,应用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对制造汽车的侧板的情况进行说明。图I是说明使用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进行加工的侧板的图。如图I (a)所示,侧板I由上部部件10和下部部件20构成。上部部件10包括前支柱部11、车顶支柱部12和后翼子板部13。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部件20由从侧板I的下部延伸到后翼子板部13的下边梁所构成。下边梁包括与前支柱部11连接的下边梁前部21 ;下边梁主体部22 ;和与后翼子板部13连接的下边梁后部23。下边梁前部21和下边梁主体部22为一体,并以L字形的形状部进行连结。上部部件10和下部部件20在用于接合前支柱部11和下边梁前部21的接合部A和用于接合后翼子板部13和下边梁后部23的接合部B通过焊接等而被接合。并且,在接合部A、B被接合的上部部件10和下部部件20形成有用于将门配置于中央的开口部C。侧板I的上部部件10 —般为设计受重视的部分,且为了确保高成型性而用比较柔软的原材料进行制造。另一方面,侧板I的下部部件20用强度比上部部件10高的原材料进行制造,以确保行驶和碰撞等的安全性。特别是L字形的形状部特别需要保持高强度。如图1(a)所示,在侧板I中,上部部件10和下部部件20被设计成在中央形成用于配设门的开口部C。因此,如图1(b)所示,在上部部件10形成有凹部E,该凹部E用于与下部部件20—起成型侧板I的开口部C。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b)所示,在将包括该下边梁的L字形的形状部(以后称为“拐角部”)D的下部部件20以放入侧板I的上部部件10的凹部E中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冲压成型下部部件20。在冲压装置的冲压领域,最大的冲压载荷施加于载荷中心附近。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将强度高的下部部件20的拐角部D配置在冲压装置的冲压区域中的载荷中心附近的施加最大冲压载荷的位置,由此,通过冲压 载荷的偏差来避免冲压装置倾斜。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图2是表示执行制造方法的制造系统50的概要结构的图。制造系统50实施如下工序对欲成为侧板I的部件的各钢板进行拉深加工的第一工序;对在第一工序中加工后的钢板除去不需要的部分的第二工序;使在第二工序中除去了不需要的部分的钢板旋转,使得拐角部旋转移动而被配置到预定位置的第三工序;和对在第三工序中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板的制造方法,通过将第一部件(10)和强度比所述第一部件(10)高的第二部件(20)接合来制造所述侧板(1),并且在所述侧板(1)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配设门的开口部(C),所述侧板(1)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10)具有用于形成所述开口部(C)的凹部(E),在所述第二部件(20)形成有拐角部(D),所述侧板(1)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这样的工序:在将所述第二部件的原材料(20A、20B)的所述拐角部(D)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原材料(10A、10B)的所述凹部(E)的内部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部件的原材料(10A、10B)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原材料(20A、20B)同时进行冲压加工。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4.28 JP 2011-1006851.一种侧板的制造方法,通过将第一部件(10)和强度比所述第一部件(10)高的第二部件(20)接合来制造所述侧板(I),并且在所述侧板(I)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配设门的开口部(C),所述侧板(I)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10)具有用于形成所述开口部(C)的凹部(E),在所述第二部件(20)形成有拐角部(D), 所述侧板(I)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这样的工序在将所述第二部件的原材料(20A、20B)的所述拐角部⑶配置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原材料(10A、10B)的所述凹部(E)的内部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部件的原材料(10AU0B)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原材料(20A、20B)同时进行冲压加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侧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10)包括前支柱部(11)、车顶支柱部(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屋卓镰田辉郎山本大介广谷薰松谷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