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尾框及车钩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91177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2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钩尾框及车钩缓冲装置,用于铁道车辆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强度较低、安全性及可靠性不高等问题而发明专利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横截面呈长回字形的空心框体,所述空心框体其中一端的内侧面为承载面,所述承载面至少有部分重载荷区相对轻载荷区端面向外凸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连接列车车厢之间的车钩,使车厢之间连接组成列车以在运输中传递牵引力,中间凹槽的设置改变了现有承载面的格局,使其抗弯变形薄弱的中部脱离与缓冲器底面接触降低所受载荷力,从而提高钩尾框的强度,降低钩尾框在使用中裂纹、断裂事故的发生,保证列车连接可靠和运用安全,同时保证本发明专利技术钩尾框与既有钩尾框的互换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连接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铁道车辆连接车钩的钩尾框及车钩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铁道车辆用车钩缓冲装置分为固定车钩缓冲装置和转动车钩缓冲装置,钩尾框是车钩缓冲装置的重要部件,铁道车辆通过车钩连接起来,车钩通过钩尾销与钩尾框连接,从而保证列车车辆之间连接,组成列车运输并传递牵引力。连接车钩的钩尾框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固定锻造钩尾框,另一种是转动锻造钩尾框。固定车钩缓冲装置采用的钩尾框为固定钩尾框,如图I所示,车钩11与设置在固定钩尾框14内的缓冲器15通过从板13连接,车钩11与固定钩尾框14之间通过穿设钩尾轴12连接,固定钩尾框14与缓冲器15底面接 触的内端面为承载面;转动车钩缓冲装置采用的钩尾框为转动钩尾框,如图2所示,车钩21与设置在转动钩尾框24内的缓冲器25通过从板23连接,车钩21与转动钩尾框24之间通过穿设钩尾轴22连接,转动钩尾框24与缓冲器25底面接触的内端面为承载面;钩尾框在使用中主要承受牵引载荷,无论是固定钩尾框14还是转动钩尾框24,其承载面10均为一个平面,如图3、4所示,此种结构局部强度薄弱,这样随着铁道车辆运行速度、牵引吨位的不断增加,铁道车辆用钩尾框发生的裂纹、断裂事故明显增多,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与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钩尾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有效提高钩尾框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及可靠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钩尾框,包括横截面呈长回字形的空心框体,所述空心框体其中一端的内侧面为用于承受载荷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包括重载区和轻载区,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能使钩尾框承受的载荷强度较大,其中,所述轻载区包括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重载区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至少有一部分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端面向外凸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钩缓冲装置,包括车钩、钩尾框和设置在所述钩尾框内的缓冲器,所述车钩与所述缓冲器之间设置有从板,所述车钩与所述钩尾框之间穿设有钩尾轴,所述钩尾框包括横截面呈长回字形的空心框体,所述空心框体其中一端的内侧面为用于承受载荷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包括重载区和轻载区,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能使钩尾框承受的载荷强度较大,其中,所述轻载区包括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重载区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至少有一部分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端面向外凸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钩尾框及车钩缓冲装置,由于对承载面划分了重载区和轻载区,重载区能够承受强度较大的载荷,轻载区承受的载荷强度相对较小,换句话说,就是力的作用位置位于重载区要比位于轻载区钩尾框的应力分布更合理,承载面及其他关键区域的应力更小,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施加在整个承载面的载荷均布而不加以区分的话,若载荷大于轻载区的承受极限,该区或者钩尾框的其他关键区域就会首先产生变形甚至裂纹,从而导致整个承载面或其他关键区域的损坏;这里的重载区和轻载区的具体形状和分布取决于承载面本身的形状和结构,通过对承载面划分重载区和轻载区,并使重载区的端面相对轻载区向外凸出,这样,承载面在受到缓冲器底面的冲击时,重载区由于端面凸出而受到较大的冲击载荷,轻载区由于凹陷而受到较小的冲击载荷,此种结构改变了现有的承载面格局和形状,使其抗弯变形薄弱的中部及应力集中的边缘区脱离与缓冲器底面接触降低所受载荷力,通过改变受力分布提高尾部框板薄弱部位的强度,降低钩尾框在使用中裂纹、断裂事故的发生,保证列车连接可靠和运用安全,同时保证本专利技术钩尾框与既有钩尾框的互换性。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固定车钩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转动车钩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钩尾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车钩缓冲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钩尾框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本专利技术的钩尾框实施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钩尾框实施例三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钩尾框实施例四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沿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钩尾框实施例五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钩尾框实施例六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沿D-D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车钩11;钩尾轴12;从板13;固定钩尾框14; 缓冲器15;车钩21;钩尾轴22 ;从板23 ;转动钩尾框24 ;缓冲器25 ;承载面10 ;车钩31 ;钩尾轴32 ;从板33 ;钩尾框34 ;缓冲器35 ;空心框体I ;承载面2 ;轴孔3 ;中间凹槽20 ;上凹槽30 ;下凹槽40;上部分01;下部分02;斜面50 ;承载板60 ;承载面011 ;承载面012 ;承载面021 ;承载面022 ;承载板外端面61 ;承载板70 ;承载板外端面71 ;承载板80;承载板外端面81。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车钩缓冲装置的具体包括车钩31、钩尾框34和设置在钩尾框34内的缓冲器35,车钩31与缓冲器35之间设置有从板33,车钩31与钩尾框34之间穿设有钩尾轴32,钩尾框34的具体实施例如图6-8所示,包括横截面呈长回字形的空心框体1,空心框体其中一端内侧面为承载面2,与承载面2相对的另一端的空心框体的上侧面、下侧面上对应设有轴孔3用于穿设连接钩尾框及车钩的钩尾轴,承载面包括重载区和轻载区,重载区和轻载区的具体形状和分布取决于承载面本身的形状和结构,重载区相对轻载区能承受的载荷强度较大,轻载区包括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重载区位于承载面的中间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至少有一部分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端面向外凸出;中间区域包括一个横条状区域和/或一个纵条状区域,横条状区域沿所述承载面的宽度中心线向其两侧分布,纵条状区域沿承载面的长度中心线向其两侧分布,中间区域还包括一个封闭形区域,封闭形区域以承载面的宽度中心线与长度中心线的交叉点为中心向其四周分布;边缘区域包括所述承载面的上边缘区、下边缘区和/或承载面左边缘区、右边缘区。承载面为一体式结构,轻载区呈“三”字形,包括承载面的上边缘区、下边缘区和横条状区域,该横条状区域位于上边缘区、下边缘区之间;轻载区内设置有三条凹槽;具体在承载面2的中部(属于轻载区,对应中间区域中横条状区域)设置有中间凹槽20;中间凹槽20的长度与空心框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并将承载面2分成上部分01、下部分02,承载面2的上部分01上端(该处由于与钩尾框的上侧面交叉,为应力集中区,抗弯变形薄弱,属于轻载区,对应承载面2上边缘区)和承载面2的下部分02下端(为应力集中区,抗弯变形薄弱,属于轻载区,对应承载面的下边缘区,该处由于与钩尾框的下侧面交叉)分别设置有上凹槽3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钩尾框,包括横截面呈长回字形的空心框体,所述空心框体其中一端的内侧面为用于承受载荷的承载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包括重载区和轻载区,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能承受的载荷强度较大,其中,所述轻载区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重载区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至少有一部分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端面向外凸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钩尾框,包括横截面呈长回字形的空心框体,所述空心框体其中一端的内侧面为用于承受载荷的承载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包括重载区和轻载区,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能承受的载荷强度较大,其中,所述轻载区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所述重载区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中间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至少有一部分所述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端面向外凸出。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区域包括一个横条状区域和/或一个纵条状区域,所述横条状区域沿所述承载面的宽度中心线向其两侧分布,所述纵条状区域沿所述承载面的长度中心线向其两侧分布;所述边缘区域包括所述承载面的上边缘区、下边缘区和/或所述承载面左边缘区、右边缘区。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区域包括一个封闭形区域,所述封闭形区域以所述承载面的宽度中心线与长度中心线的交叉点为中心向其四周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为一体式结构或组合式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轻载区呈“三”字形,包括所述承载面的上边缘区、下边缘区和横条状区域,其中该横条状区域位于所述上边缘区、下边缘区之间;所述轻载区内设置有三条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均与所述空心框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并将所述承载面分成上、下两部分,该承载面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形成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端面向外凸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载区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上部分和/或下部分的局部区域,所述区域内设置有凹陷,该凹陷具体为凹槽、凹坑或相对所述承载面向内倾斜的斜面。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载区呈“日”字形,还包括位于所述承载面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的左边缘区及右边缘区,所述承载面的左边缘区和右边缘区分别设置有所述斜面;其中设置在所述上边缘区和横条状区域内的凹槽及设在该两凹槽之间的斜面首位连接形成上环形凹带;设置在所述下边缘区和横条状区域内的凹槽及设在该两凹槽之间的斜面首尾连接形成下环形凹带;所述上环形凹带和下环形凹带所包围的承载面形成重载区,相对所述轻载区端面向外凸出。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钩尾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载区呈“田”字形,还包括所述纵条状区域,所述纵条状区域内也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上下贯穿所述上环形凹带和下环形凹带,将所述上环形凹带分成左上环形凹带和右上环形凹带,将所述下环形凹带分成左下环形凹带和右下环形凹带;所述左上环形凹带、右上环形凹带、左下环形凹带和右下环形凹带所包围的承载面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岩崔英俊丛盛国孟庆民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