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逢甲大学专利>正文

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69093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5 0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其包含有一第一壳体,且第一壳体内设有至少一隔板,所述隔板上穿设有多数个穿孔,且第一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二容室,且所述容室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当使用者将一由基质、微生物与水等混合而成的混合液体注入该容室时,该隔板将会阻碍该混合液体的流动,而使该混合液体会于每一容室内回旋流动,进而可均匀地混合该基质与该微生物,让该基质与该微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反应,以提升氢气或甲烷的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室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技术背景氢气与甲烷因为本身具有较高的热值,而被普遍认为可能是取代石化燃料的明日之星,所以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投入众多资源在发展制备氢气与甲烷的技术,而在众多制备技术中,有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法来制备氢气与甲烷的技术,因为耗费的能源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较小,所以逐渐蔚为主流。请参阅图I所示,该微生物降解法主要通过一反应室来进行制备,该反应室主要具有一直立设置的槽体1,且槽体I内纵向设有二个隔板2,而形成有一位于所述隔板2间的上升流道3,以及两个分别位于上升流道3两侧的下降流道4 ;另外,槽体I的底部对应上升流道3处还穿设有一入口 5,槽体I的顶部对应其中一下降流道4处还穿设有一出口 6,因此,使用者只要先将用以制备氢气与甲烷的基质,如六碳糖等,与水及厌氧菌等微生物混合成一混合液体,再将该混合液体由入口 5注入槽体I内,该混合液体便会由上升流道3往槽体I的顶部方向流动,再由出口 6流出槽体1,同时部分的混合液体则会通过重力流往所述下降流道4,并由槽体I的底部重新随注入的混合液体由上升流道3往槽体I的顶部方向流动,如此能够加速混合该基质与该微生物,使该基质发生降解而生成氢气或甲烷。然而,请再继续参阅图I所示,由于上升流道3与所述下降流道4之间互相连通且未有任何组隔,所以该混合液体会快速地通过上升流道3与所述下降流道4,并由出口 6流出槽体I,导致该基质与该微生物无法在槽体I内完全反应,而严重影响氢气或甲烷的产能,使产制氢气或甲烷的效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幅提升氢气或甲烷的产能,以达到增进产制氢气或甲烷效率的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包含有一横向设置的第一壳体,且第一壳体具有一前端以及一相对设置的后端,同时第一壳体内还纵向立设有至少一隔板,所述隔板上穿设有多数个穿孔,且所述第一壳体内由所述前端朝所述后端方向依序形成有至少二容室,所述容室相连通,而第一壳体在所述前端位置处还穿设有一入口,且入口与邻近所述前端的容室相连通,第一壳体在所述后端位置处还穿设有一出口,且出口与邻近所述后端的容室相连通。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回流单元,其具有一回流泵,且回流泵连接有一抽液管,抽液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其中一容室,同时回流泵还连接有一出液管,且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于与所述抽液管相连通的容室。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回流单元,其具有一回流泵,且回流泵连接有一抽液管,抽液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其中一容室,同时回流泵还连接有一出液管,且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抽液管与所述前端间的另一容室。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出液管连接于所述容室的底部。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二壳体,其套设于一第一壳体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壳体间保有一间距而形成有一保温空间。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进一步包含有一循环单元,其具有一循环泵,且循环泵连接有一抽水管与一出水管,所述抽水管与出水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保温空间。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还套设有一保温层。本技术所提供的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使用者可将一由基质、微生物与水等混合而成的混合液体由该入口注入该容室,此时因为所述容室间设有该隔板,而会阻碍该混合液体由其中一容室流往另一容室,并使该混合液体通过所述穿孔的速度大于在该容室内流动的速度,所以该混合液体将会受贯性影响而在每一容室内回旋流动,因此,不仅能够扰动该基质与该微生物,以均匀地混合该基质与该微生物,且会增加该混合液体停留在该容室内的时间,而使该基质与该微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反应,进而能够大幅提升氢气或甲烷的产能,以达到增进制备氢气或甲烷效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I为一种已知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槽体-I ;第一壳体-10 ;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100 ;前端-11 ;后端-12;隔板-13 ;穿孔-131 ;容室-14 ;入口 -15 ;出口 -16 ;回流出口 -17 ;回流入口 -18 ;隔板-2 ;回流单兀-20 ;回流泵-21 ;抽液管-22 ;出液管-23 ;上升流道-3 ;第二壳体-30 ;循环出口 -31 ;循环入口 -32 ;下降流道-4 ;保温空间-40 ;入口 -5 ;循环单元-50 ;循环泵-51 ;抽水管-52 ;出水管-53 ;出口-6;保温层-6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其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其揭示有一种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100,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100主要包含有—第一壳体10,其呈横向设置,并具有一前端11以及一相对设置的后端12,同时第一壳体10内还纵向立设有至少一隔板13,且隔板13上穿设有多数个穿孔131,以使第一壳体10内会由前端11朝后端12方向依序形成有至少二容室14,且所述容室14能互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内设有二个隔板13,而形成有三个容室14 ;另外,第一壳体10在前端11位置处还穿设有一入口 15,且入口 15与邻近前端11的容室14相连通,第一壳体10在后端12位置处还穿设有一出口 16,且出口 16与邻近后端12的容室14相连通,同时第一壳体10的周侧还穿设有一回流出口 17,且回流出口 17与邻近前端11的容室14相连通,此外第一壳体10的周侧还穿设有一回流入口 18,且回流入口 18与邻近前端11的容室14相连通,并位于所述容室14的底部。至少一回流单元20,其具有一回流泵21,且回流泵21连接有一抽液管22,抽液管22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一壳体10的其中一容室14,同时回流泵21还连接有一出液管23,且出液管23的另一端连通于与抽液管22相连通的容室1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100具有一回流单元20,且回流单元20的抽液管22连接于回流出口 17,而出液管23则连接于回流入口 18,以使抽液管22与出液管23会一起连通于邻近前端11的容室14,并令出液管23连接于容室14的底部。 一第二壳体30,其套设于一第一壳体10的外侧,并与第一壳体10间保有一间距而形成有一保温空间40,同时第二壳体30的周侧还穿设有与保温空间40相通的一循环出口31及一循环入口 32。一循环单元50,其具有一循环泵51,且循环泵51连接有一抽水管52与一出水管53,抽水管52与出水管53的另一端连通于保温空间40 ;在本实施例中,抽水管52连接于循环出口 31,而出水管53则连接于循环入口 32,以使抽水管52与出水管53的另一端可连通于保温空间40。请再同时参阅图3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使用者可将一由基质、微生物与水等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包含有一横向设置的第一壳体,且第一壳体具有一前端以及一相对设置的后端,同时第一壳体内还纵向立设有至少一隔板,所述隔板上穿设有多数个穿孔,且所述第一壳体内由所述前端朝所述后端方向依序形成有至少二容室,所述容室相连通,而第一壳体在所述前端位置处还穿设有一入口,且入口与邻近所述前端的容室相连通,第一壳体在所述后端位置处还穿设有一出口,且出口与邻近所述后端的容室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回流单元,其具有一回流泵,且回流泵连接有一抽液管,抽液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其中一容室,同时回流泵还连接有一出液管,且出液管的另一端连通于与所述抽液管相连通的容室。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氢或甲烷生成的反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或甲烷生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秋裕黄巧云赖奇厚陈晋照
申请(专利权)人:逢甲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